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百年前的海軍條約,為何生搬硬套出這一艦種?進一步限制軍備擴張

百年前的海軍條約,為何生搬硬套出這一艦種?進一步限制軍備擴張

資料圖

《倫敦海軍條約》 是在「海軍假日」結束後為繼續保持各列強之間海軍軍力水平而締結的條款,參與國為美,日,英,法,意。主要內容除了進一步限制發展主力艦的噸位及火力外,還對巡洋艦進行了嚴格的劃級與裝備數量和火力上的限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各國主力艦的數量和火力進行嚴格限制,巡洋艦已成為海軍的次等主力戰艦,各國只能將新式海軍裝備技術放在平台相對較小的巡洋艦上進行研究,倫敦海軍條約正是為了避免這一海軍發展的趨勢引起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制定的。

資料圖

巡洋艦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而輕型巡洋艦和重型巡洋艦的區分標準是因為在後工業文明時代人為的在軍用艦隻建造領域技術指標上做的文章,主要衡量指標就是艦體噸位和裝備主炮的口徑,其中裝備6.1英寸及以下主炮,噸位不超過一萬噸的為輕巡洋艦;裝備6.1英寸以上但不超過8英寸主炮,噸位在1萬噸左右的為重巡洋艦。倫敦海軍條約造成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美日巡洋艦競爭,兩國在此期間設計製造出了很多單艦性能優異,火力強悍的巡洋艦,其中在重巡洋艦上所建造的最為經典艦型就是美國海軍的新奧爾良級,日本海軍的高雄級,並且都作為太平洋海戰中兩國海軍的主力來使用。

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人本來想通過條約降低巡洋艦的質量而提高製造數量,但在目睹了日美最上級,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後大為吃驚,不得不拋棄保守的設計思路,從而設計了南安普頓級和愛丁堡級等改良艦型。雖然巡洋艦發展進入條約時代,但是不少國家卻由此實現了自主造艦水平的巔峰,而且這一時期誕生的諸多艦隻都在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展現出活躍的身影,從護航到伴隨主力艦展開行動,巡洋艦充分詮釋了其戰場多面手的定位,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重新塑造了海戰形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遠軍事 的精彩文章:

一艘航母正全速趕來,美軍這次遇見硬茬了!普京:20天內必須撤離
現場一片歡呼!中國又一武器震撼問世,西方:隱藏的太深了

TAG:思遠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