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能起用的空是凡夫定,是病!

不能起用的空是凡夫定,是病!

不能起用的空是凡夫定,是病!

本文摘錄自 《列子臆說》

【龍叔謂文摯曰:「子之術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曰:「唯命所聽,然先言子所病之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豕,視吾如人,處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觀吾之鄉,如戎蠻之國。凡此眾疾,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固不可事國君,交親友,御妻子,制仆隸,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

龍叔這個人向文摯求醫,文摯是古代得道的名醫,曾經治好齊威王的重病。當時許多醫生都醫不好,結果文摯用心理治療,幾句話就把齊威王的病醫好了。他的方法就是故意逗齊威王,逗得他大發脾氣,脾氣發了以後病好了。文摯對齊威王說你不要生氣,我是給你治病才故意惹你生氣,你有煩惱的事,悶在裡頭,沒人可講,悶極了,使肝氣不能舒展,所以不舒服,到處是病,吃什麼葯都不對;現在發了脾氣,把肝氣衝出來了,病就好了。······

龍叔向文摯說,「子之術微矣」,你醫學的本事啊,高明到了極點,「吾有疾」,我現在生了一個病,「子能已乎」,你能給我醫好嗎?「文摯曰:唯命所聽,然先言子所病之證」,文摯就說,好啊,你要我給你醫我就醫,你先說有些什麼癥狀。

「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鄉」就是享受的「享」,他說天下人都恭維我,我享受最高的榮譽,像電影明星作秀一樣,大家都在鼓掌,但我不以為榮,我覺得沒有意思。即使我的國家今天亡掉了,我也不會覺得是恥辱,沒有什麼難過。「得而不喜,失而弗憂」,今天發財幾千萬也沒有喜歡,沒有飯吃,也不難過。「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覺得活著像是個死人一樣,雖然我財富那麼多,但覺得跟窮人一樣,我沒有覺得自己有財富。「視人如豕,視吾如人」,看所有人都是豬一樣,我同他們一樣,當然也是豬啊。「處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觀吾之鄉,如戎蠻之國」,他說我住在自己家裡,覺得是在住旅館,今天住,明天我就走了,是掛褡的。我看我的國家人民,覺得他們沒有文化,自己像是住在野蠻落後的區域一樣。

「凡此眾疾,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他說我生了這麼一個病,把我的地位再升高,我也沒有興趣,把我弄去殺頭槍斃,我也不害怕。「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得志或失敗,利害之間也不會起個念頭,動個情緒,什麼都沒有。最悲哀、最快樂的事,都不會使我動心。不止八風吹不動,十風都吹不動了,我有這樣的重病了。

「固不可事國君,交親友,御妻子,制仆隸」,他說我這樣不能出來做事,不能出來做官,也不能交朋友,親戚朋友也不能往來,也無法與太太孩子相處,我看他們是豬,我也是豬,也不能指揮用人或僕役。「此奚疾哉」,他說我請教你,我這是什麼病?「奚方能已之乎」,有什麼方法能夠把我這病醫好?

注意啊!這不是病嘛!其實學佛的人,初步還達不到這個境界呢!他做到了。但是他說這是病。所以學佛要懂不起分別這個道理,就如同石頭壓草一樣,壓成這樣就是病。所以龍叔問文摯,這個病怎麼醫?

【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自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以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淺術所能已也。」】

文摯這個高明的醫生一聽啊,就說好,我來診斷一下,「乃命龍叔背明而立」,叫他背部對著光,這就像是X光了,不過文摯是用肉眼來看。文摯「自後向明而望之」,這個醫生退後幾步,與他面對面,從太陽光的照射透視龍叔的體內。「既而曰:嘻」,嘿嘿,我看到你的心了,心電圖已經看出來了。「方寸之地虛矣」,古人講這個心又叫做方寸。他說我已經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經得到空的境界,所以心空了。學禪宗的人講「心空及第歸」,修行人就想達到心空,但空不了。他說你心空了,「幾聖人也」,你差不多是個得道的人了。古代傳說人心有七孔,七竅,因為我們臉上有七個洞,和心的七個洞相通。「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他說你的心有六個洞都流通——就是六根,有一個洞不通,停止作用了,這一孔就是後世道家所謂「靈竅」。你這個靈竅是你故意把它關住的,這竅一旦通了,也就是靈竅一通,心的氣脈通了,你就大徹大悟得道了。「今以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他說修道的人就想達到這個境界,你現在已經修養到這個境界了,卻錯認自己得了重病,「或由此乎」,就是你這一竅不通的原故。所以我們中國話罵人,「你這個傢伙不通竅」,就是這一竅不通。「非吾淺術所能已也」,他說你這個病不是醫藥能醫好的,吃藥沒有用啊!不過,他還是開了藥方,他到底是個得道的醫生。

【無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故雖終而不亡,常也。由生而亡,不幸也。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由死而死,故雖未終而自亡者,亦常。由死而生,幸也。故無用而生謂之道,用道得終謂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謂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謂之常。】

這一段是了生死的問題。正統的道家,像列子、莊子,在佛法沒有進入中國之前,以傳統文化的方式講道,講得更徹底、更簡單。所以佛教後來傳入,中國文化可以迎合接受,就是因為兩家講的完全一樣,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無所由而常生者,道也」,這個道不是證得菩提道,而是講常道,是指一般的原則、一般的法則、一般的規則,宇宙萬物永遠自然的道理。「無所由而常生者」,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呢?佛學來了以後叫做「一念無明」,是我們心裡的思想。譬如早晨醒來,第一個念頭想什麼?莫名其妙思想就會起來了,不知道它怎麼來的,誰也沒有把握明天早晨醒來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這就是「無所由」,不知道來由,「而常生者」,思想在心裡常常有,永遠會來的。這是我們普通人的一般情況,始終離不開思想。

「由生而生,故雖終而不亡,常也」,因為有了一個思想、觀念、情緒生出來,念頭動了,第二個念頭接著來了,生生不已,一個終了,另一個又生起了,永遠在生。所以思想念頭,生理情緒的變化,一個接一個,也是常態。

「由生而亡,不幸也」,這個思想觀念永遠不能空掉,不斷生出來,同我們人的生命一樣。人生出來而又沒有了,在一般人看起來很不幸,因為一般人習慣於生生不已,突然看到沒有了,認為很悲哀、很不幸。這就是佛學所說的生滅法,是先說了生,再說出滅的一面。

「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再講到滅,就是死的問題,上面所說念頭生命「無所由」而來,指不知道哪裡來,是由空而生有;現在說「有所由」,是指現實世界從有變成了空,「而常死者」,人又不斷地死去,這也很普通,是必然的法則,生下來最後必然會死去。

「由死而死,故雖未終而自亡者,亦常」,宇宙間萬有的現象,「有」最後歸到「無」,所以看到一個死了,接著一個又死了,雖然沒有看到最終的結果,而自然的最後就空了,你想留也留不住,不死也做不到,這也是凡夫一般的常態現象。

「由死而生,幸也」,生命從生到死,那是宇宙自然的規則,沒有什麼值得悲哀的。不過也有特殊的情況,應該死而能夠活下來,算是幸事。「故無用而生謂之道」,所以說在空的裡面,在無所用當中偏要生出來,我們觀察自己的心念就知道,不想胡思,卻仍亂想,這個思想念頭不曉得從哪裡來,這是一般的規則。「用道得終謂之常」,我們曉得自己的生命,生出來就會思想、講話,就會用,用過了就沒有了,這也是一般的常規。

「有所用而死者亦謂之道」,知道我們的生命有限故意去用,這個也是道,也是自然的規則。如果你善於在生與死之間把握控制,就是得道的人,控制了生死,就是佛學所講的了了生死。「用道而得死者亦謂之常」,這個常就不同了,不生不滅,永遠常在,所以這個是道。那麼你說這位醫生給他醫了病沒有?當然醫了,告訴他這個道理就是藥方。

這一段故事裡有最重要的深意,很多修道的人修到了不動心,一切念頭不起了,以為是道,這個是凡夫,不是真正得道。這一種病的境界叫做凡夫定,也叫做頑空,是不能起用的空,不是真道。後世儒家的理學家像王陽明有一位弟子,沒有悟道以前,就到達這個境界,他們就誤解了《孟子》中所說「我四十不動心」這句話,這是孟子的修養,排除外來的誘惑,是修養。文摯告訴龍叔修道的路線不是這樣,不是排除或壓制,所以的確是個病。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最美中秋詩詞賞析,一輪明月寄鄉思!
南懷瑾老師: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首先不能落入斷滅相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