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856年英法聯軍侵華 為何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英法聯軍侵華 為何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了一場侵華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並劫掠、焚燒了有「萬園之園」之譽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這場英法聯軍侵華戰爭,又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我們知道,1840年—1842年,英國發起了一場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為標誌宣告結束。為什麼14年後的這場英法聯軍侵華戰爭,還會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原因很簡單,英、法之所以在1856年發起戰爭,是因為《南京條約》的某些條款始終沒有得到落實。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五口通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允許自由貿易、放棄關稅自主權等。沒過多久,割地賠款的事情就搞定了。在五口通商方面,上海、寧波、福州和廈門,分別在1843年—1844年按期向外國人開放通商、居住和駐設領事。

只有廣州人,一直拒絕英國人進入。

廣州人為什麼拒絕英國人進入?他們也有理由,辯稱《南京條約》中雖然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但並沒有明文規定英國人一定要住進廣州城裡。因此,廣州人只是同意英國人繼續居住在原來的商館區。

的確,《南京條約》沒有這樣的規定。但上海、寧波、福州和廈門均未拒絕英國人入城。有意思的是,當英國人進入上海後,發現城內的衛生條件太糟糕,主動撤出來,到城外建立了居住場所。

然而,廣州人越是拒絕英國人入城,英國人越是堅持入城。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反覆爭論,長達數年之久。期間,甚至發生了小規模的衝突。英軍一度攻陷了虎門炮台,並佔領了廣州的商館區。

廣州人拒絕英國人入城,是有底氣的。

眾所周知,廣州商業發達,民風淳樸。但到了必要時候,廣州的民風就會變得相當強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將鄉勇組織起來並配發了武器。1841年5月,廣州三元里數萬民眾自發出動,兩次將英軍包圍,迫使英軍撤出,極大地打擊了英軍的囂張氣焰。在廣州民眾的支持下,清軍嚴陣以待,迫使英軍離開廣州,沿海北上。

一方面,廣州人拒絕英國人入城;另一方面,英國人堅持入城。這讓身為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的耆英,夾在中間受氣。

1846年4月6日,耆英與英國人達成一項協議,承諾兩年內讓英國人進入廣州。然而,對於耆英來說,這只是一項緩兵之策。1848年3月,耆英奏報朝廷,請求入覲。道光皇帝批准了,將耆英留京供職,賜雙眼花翎,管理禮部、兵部,兼都統。

耆英倒是走了,問題仍然擺在那裡,而且變得更加尖銳。

這是因為,新任兩廣總督徐廣縉和廣州巡撫葉名琛,都對英國人持強硬態度。在清朝歷史上,存在著督撫同城時發生內訌的現象,可徐廣縉和葉名琛在對待英國人的態度上高度一致,通力合作,顯得很是融洽。

在英國這邊,隨著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上台,也採取了越來越強硬的態度。帕麥斯頓是一個狂熱的擴張主義者,主張用戰爭來維護國家利益。為了與法國爭取在中東的禮利益,帕麥斯頓曾經打了一個比方說:「英國和法國就像兩個男人追求著同一個女人,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帕麥斯頓一再向清朝發出警告,說:「迄今為止,英國政府所表現出的忍耐並非出於軟弱感,而是出於自信強大實力的意識。」他通過香港總督、特命全權公使向清朝遞交一份外交照會,聲稱:「兩國間將來無論發生任何對中國不利的事件,其過失都將落在中國政府方面。」

然而,清朝方面並沒有嗅到戰爭到來的危險。1850年,道光皇帝病逝,咸豐皇帝繼任。咸豐皇帝起用了林則徐等主戰派官員,斥退了穆彰阿、耆英等主和派官員。1852年,徐廣縉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湖廣總督,奉命馳赴湖南,阻止太平軍北上。葉名琛接任了徐廣縉的職位,繼承兩廣總督。

葉名琛對英國人的態度比徐廣縉更加強硬,他甚至拒絕與英國人的一切接觸,也拒絕對《南京條約》進行修改。到了這時候,戰爭的到來已經不可避免。

1856年10月,隨著「亞羅號」事件的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這時候,與《南京條約》的簽訂剛好14年。

【參考資料:《近代中國史綱》《清史稿》《南京條約》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想不到你是這樣的乾隆皇帝:把中秋節玩得團團轉
咸豐皇帝要提20萬兩銀子 他鎖住國庫大門堅決不開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