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殿試成績一般只是三甲進士,他是怎麼進的翰林院?

曾國藩殿試成績一般只是三甲進士,他是怎麼進的翰林院?

嘉慶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湖南湘鄉一個男嬰出生了,他就是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自出生的那一天開始,就註定了他日後的人生道路——科舉入仕。因為他的祖父曾玉屏和父親曾麟書將光宗耀祖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這個長子身上,因而,曾國藩除了讀書別無選擇。

如果將清代的科舉制度形容成一個金字塔,那麼入翰林院成庶吉士乃是塔頂,其下為進士,再下為舉人,最底層的則是秀才。幸運的是,曾國藩一直從塔底爬到了塔頂,但這個過程卻很艱辛。道光十二年,曾國藩不負眾望考取了秀才,道光十四年,曾國藩赴長沙鄉試,又考取了舉人。可是在會試的道路上,他走得卻不順利。

第一次參加會試是在道光十五年,這一次曾國藩會試未中,名落孫山。道光十七年,曾國藩開始準備來年的會試,可是當時他的家中已經一貧如洗,連進京的盤纏都沒有。家人想盡一切辦法才從親朋好友那籌集到32緡。

這32緡是多少錢呢?換算成現在大致相當於12000人民幣。那時候從湖南到北京,要麼騎馬要麼步行,連盤纏都湊不夠的曾國藩只能步行入京。因而這一路光是乘船、住宿的花費就不菲。所以儘管他省吃儉用,但到了北京時,身上僅剩下3緡。

問題是,到了北京時距離開考還有一段時間,可以想像曾國藩的日子過得有多艱難。道光十八正月,會試如期進行,曾國藩也迎來了人生的轉機,開始其叱吒風雲的征途。正是這科會試,曾國藩擺脫了十年寒窗,中第三十八名貢士。在不久舉行的殿試中,他以三甲第四十二名獲同進士出身。

可是,考中進士後曾國藩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反倒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原來,按清朝慣例,進士朝考優異者才可入翰林院,而只有翰林出身,日後才有資格入閣拜相,位極人臣。從清代歷年銓選翰林的情況來說,只有一甲、二甲進士才有機會進入翰林院,三甲基本是沒有可能的。

可以想見像曾國藩這樣一無靠山、二無錢財的農家子弟來說,若能以三甲進入翰林院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但曾國藩雄心勃勃,他身上有執著上進的品格,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努力著,準備攀上金字塔頂。

當時的人都很清楚,一個讀書人能考上進士已經是心滿意足了,即便是三甲進士也足夠榮耀。至於能不能成為翰林那全憑命運的安排,反正再不濟也能放外個知縣或是到六部中去做個小官。

但曾國藩心裡想的就一條,無路如何也要擠進翰林院。為此,他做了一些必有的工作,即聯絡京中湖南籍的官員,試圖得到他們的幫助。抱著投石問路,迎著天大的困難也要上的態度,曾國藩首先找到了御史勞崇光。勞崇光對這個老鄉多少有些耳聞,隨後的見面,他更加確信曾國藩絕非凡夫俗子,日後定有作為,於是決定幫他一把。

當年主持朝考篩選庶吉士的是當朝重臣穆彰阿,曾國藩剛剛考完便匆忙趕到勞崇光府上,勞崇光早已安排好寫手將他的考卷謄抄十份,然後分別送給當朝各位顯要,這其實就是一種炒作方式。

因為曾國藩的文章寫實在是好,第二天,主考官穆彰阿等人都已聽到有一名三甲的進士文筆很出眾。於是立即調來曾國藩的試卷親自審閱,果見他的策論穩妥正大,似有一派大家風範。尤其是文中「若夫賢臣在職,往往有介介之節,無赫赫之名,不立異以循物,不違道以干時」這幾句,讓穆彰阿十分受用。

穆彰阿為官幾十載政聲不聞,朝野對他多有非議,可是他靠著圓滑處世的修身功夫得到道光的寵信。曾國藩的這番言論正好給了他「無大功無大名」的「賢臣」以最體面的託詞。為此穆彰阿對曾國藩很是欣賞,當即將他的成績列為朝考一等。曾國藩也因此順利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

從曾國藩活動勞崇光再刻意討好穆彰阿這兩件事上,似乎覺得有點上不了檯面,可是這不算什麼,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一步錯步步錯,曾國藩若是沒能進入翰林院,他就不可能做到十年九遷,一躍成為二品大員,也更不可能成為晚清中興名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代最容易混淆的一種稱呼,原本地位不高卻被人們視為金枝玉葉
戊戌變法失敗,真正原因並非袁世凱告密,這兩人應該承擔全部責任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