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個世紀在上海有一家商店,只允許老外進去買!買!買!

上個世紀在上海有一家商店,只允許老外進去買!買!買!

前幾天,一年一度的雙11結束了,無數人也開始了11月吃土的日子。這種搶購風潮每一年都在打響。然而你知道嗎?早個幾十年當我們父輩年輕時,在國內少數大城市裡隱藏著一些特殊的商場,那裡有你在一般商店根本都看不到的商品,然而,對於多數人來說,就算是你荷包再鼓,你也買不到。

這些商店就是:

「友誼商店」

所謂的「友誼商店」,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才有的產物。

1951年5月,為了適應外國友人、國際海員以及華僑的需要,當時的國家貿易部下文,要求在包括上海在內的全國五座城市建立高檔消費品商店。

1952年10月,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在上海大廈內設供應站(後改名為上海國際友人服務部),專門接待外賓、國際海員和華僑。

1956年4月,上海國際友人服務部改屬市百貨公司領導,並附設服裝加工廠。其間,前往購物和定製服裝的外國友人中蘇聯專家佔90%以上。

1958年2月26日,在南京東路慈淑大樓(今353廣場)二樓正式建立上海友誼商店。另將上海海員俱樂部供應課改建為上海友誼商店國際海員供應部(後在高陽路碼頭增設國際海員服務室),又在錦江飯店設賣品部。原上海國際友人服務部於4月併入上海友誼商店,隸屬市百貨公司。

友誼商店南京東路店面

1960年11月,根據上海市第一商業局的安排,上海、和平、國際、衡山、華僑等五大飯店賣品部所需日用工業品,由上海友誼商店統一平衡計劃,歸口供應,實行售後結算。

1961年6月,上海友誼商店為減少內外銷矛盾,改善外賓購物環境,對一般消費者不再開放;國際友人憑護照進店;對常住上海市的外國僑民購物,改由第一百貨商店接待供應。

上海是全國僑眷居住最集中的城市之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國家處於經濟困難時期,上海友誼商店遵照僑務辦公室和商業主管部門關於爭取僑匯收人、實施憑僑匯證增加物資供應的要求,1961年7月25日在廣西北路384號二樓(原先施公司二樓西部商場)開設上海市華僑特種物資供應商店,憑僑匯票對歸僑、僑眷供應。當年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共發出僑匯購物證金額450萬元,商店回籠66%。次年11月,該店遷至南京東路627號(原新永安大樓)二樓營業,1963年7月從上海友誼商店划出,直屬市百貨公司領導,並實行獨立經營核算。

1965年7月1日,上海市外輪供應公司(創立於1957年3月,原名上海海輪服務公司)劃歸第一商業局領導。8月1日,上海友誼商店劃歸上海市外輪供應公司。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僑匯供應業務被當作「崇洋媚外」遭受批判,上海市華僑特種物資供應商店停業。

1970年1月,上海友誼商店遷至中山東一路33號大院內的31號樓和32號樓營業,與市民完全分隔。在業務經營上,接納了上海工藝美術品服務部有關對外業務和原文物商店經營的古玩商品外銷業務,關閉了上海、國際、衡山、錦江、和平、華僑等六大飯店的商品銷售窗口。

中山東一路33號大院友誼商店舊址

1978年4月,上海市外輪供應公司改名為上海市對外供應公司,下設外輪供應部。8月,在南京西路694號設上海友誼商店古玩分店。10月,上海市華僑特種物資供應商店在南京東路627號(永安新廈底層)復業,改名為上海華僑商店,隸屬於上海市對外供應公司。

當時市場供應較緊,僑眷求購心理迫切,商店日均客流量達3萬人次,銷售額19.7萬元。上海友誼商店先後在多家賓館、飯店、客運碼頭和旅遊點增設賣品部或代銷點,零售為主,兼營批發。

1984年11月,新建的友誼商店營業大樓在北京東路40號落成。

位於北京東路的上海友誼商店

直到這時,對於多數普通上海人而言,友誼商店,始終都是個神秘的存在。人們通過這樣或者那樣的渠道,隱約對這道店門後的世界有所了解。然而究竟裡面有些什麼?究竟這家商店接待的是哪些顧客?卻又實則一知半解。

包括外國政要、國際名流在內的國外來賓,是友誼商店重要的接待對象。

來的最勤快的顧客:西哈努克親王

從1971年到1974年,西哈努克每年都要來友誼商店一趟。不僅來的多,親王的購買力也強,照老職工的回憶:親王買東西,不是要這個,不要那個。而是這個不要,其他都要。

某日親王和莫尼克公主及隨員100餘人前來,浩浩蕩蕩的車隊,院內停不下,只能停到中山東一路上。翻譯不夠,請復旦大學法語班學生幫忙。

親王購買商品量大品種多,他特別喜歡絲綢類服飾,曾經一次買了2000條紗籠。還有一次親王急需5套禮服,友誼商店職工尋找最好的裁縫,連夜趕製出來。親王滿意地說:「這樣的速度,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家。」

出手最闊綽的顧客: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伊梅爾達

伊梅爾達出手闊綽,她曾一次購買50件漆器、200匹雙縐和不少地毯,店裡貨存不夠到倉庫里取。她還要1000隻金華火腿,友誼商店搜遍全市食品店才湊齊,直接送到機場。

買的最多的顧客:

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

1971年僅有三批外賓到訪上海友誼商店,其中就包括了10月10日前來的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

這位非洲大陸的一代梟雄此時雖已垂垂老矣,然而購物熱情卻很高。帶著他的兩百多隨從在店內大肆採購,尤其是買絲綢。以至於後來皇帝的陪同不得不對營業員說,不要介紹了,買的東西已裝不下飛機了。

摳門的顧客:好多好多……

相較於我們的亞非拉兄弟,來自於歐美國家的外賓們在買買買方面要剋制的多。

冰島總理和夫人只買了幾件景泰藍、幾件羊毛衫。羅馬尼亞總理沃克羅尤只買了件真絲男茄克衫和5根絲巾,總共不到千元人民幣。前義大利總理買了300多塊人民幣的商品。

當然,還有更摳門的,比如撒切爾夫人在店裡兜了一圈,什麼都沒看上;又比如隨尼克松訪華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看了半天舊貨和古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當然,也不是來自發達國家的顧客都摳門,比如我們的鄰邦日本。

1995年6月15日對於上海友誼商店的很多老職工而言,至今依然是一個記憶猶新的日子。600多日本遊客隨富士丸遊船而來,為方便購物,店裡準備800個信封,每個裝入等值1萬日元的人民幣;可還不夠兌換,又加100份。

日本人單買海藻肥皂就達90箱,計人民幣97600元。中成藥、貴重的壯陽補藥也頗受青睞,有的補藥買起來就是六七萬元人民幣。此外,真絲服裝也很受歡迎,也有人中意古董字畫(按規定,古玩限清乾隆年後,經省市博物館鑒定允許出口)的。

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花了218400元人民幣,其中2串項鏈14萬元,兩幅名畫4萬元。著名的岩井集團老闆買象牙雕刻,花人民幣140萬元。當時,日本人進店見這麼多價廉物美的商品,忍不住發出一片「幺西」。那時候誰也想不到,僅僅20年多後,會有成批的中國遊客跑到日本大把花錢,甚至於造就了「爆買」這個辭彙。

日本客人滿載而歸

揮金如土的日本客人,讓上海友誼商店的日營業額歷史紀錄在1995年6月15日被成功刷新,然而這一盛況事實上也已經是友誼商店最後的「輝煌」了。

早在改革開放之後的1985年,友誼商店就開始在對內供應上面開始鬆動。1985年10月,一是按系統和條線發放參觀券,二是門售參觀券。四年後,商店對市民開放。從對內供應到大門敞開,走過整整31個年頭。

敞開大門的友誼商店,卻漸漸地沒有了往日的榮光。這個更多承載著「友誼」而非「商店」的特點時代產物,漸漸的開始了他的多年流浪之旅。

2003年12月,因外灘源改造工程的需要,友誼商店臨時搬遷至金陵東路江西路口過渡。

2006年1月,百聯股份將一百滬西商廈置換給友誼商店。9月,友誼商店在曹家渡長壽路1188號重開。

2011年,根據百聯集團資產整合戰略的需要,友誼商店再次遷至位於普陀的真光路1219號。

上海友誼商店今貌

如今的上海友誼商店,早已不是當年的天之驕子。面對著不斷拔地而起的各種shopping mall,友誼商店多少也顯得有些陳舊。然而,在經歷了歲月變遷的風風雨雨之後,回歸它的本真,成為一家真正的商店,對於如今的友誼商店來說,何嘗又不是一件幸事呢?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1、《上海日用工業品商業志》,《上海日用工業品商業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2、《黃浦區志》,上海市黃浦區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

3、《揭開歷史的帷幕,說一說上海友誼商店的風雲往事》,上觀新聞,袁念琪,2017年5月18日,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2814

本文轉自公眾號:小曹曹和小章章

END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三分鐘,帶你看懂中國古代文人集團
風流皇帝的硃砂痣和白月光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