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鐵莊稼」養了260年,清末旗人為何還是慘遭拋棄?

「鐵莊稼」養了260年,清末旗人為何還是慘遭拋棄?

作者:金滿樓

清末時期,由於革命黨宣揚的「反滿主義」塵囂甚起,旗人生計問題也在朝內外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有清末「理財專家」之稱的熊希齡曾引用日本明治維新時遣散武士的經驗,其指出:

解決八旗問題,關鍵問題在於撤銷駐防八旗和京師八旗,這事關數十萬滿、蒙、漢軍之身家性命,不可不慎。

但是,如果不撤銷八旗,一方面漢人會不信任滿人,而滿人也會因為經濟窘困而憎恨漢人,結果構成了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

據熊希齡的粗略估算,如果付給每名旗兵十年的遣散費,每年的費用即在一千萬兩,十年就是一億。

作為對比的是,1876年日本廢除武士階層時,明治政府花費了兩億日元。

在清廷無法承擔這筆費用的情況下,熊希齡提出了一個有建設性的意見,那就是像日本那樣,為旗兵提供帶息債券,其建議,將旗人安置在邊疆荒地。

但是,熊希齡也認識到這顯然不現實,於是他提出的建議是將旗人的遣散費一半存入銀行,以獲得帶息債券,另一半遣散費用於投資興建東北蒙古的鐵路,以改善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使旗人的移民更加便利。

也有一些漢人官員,如繼恩銘之後任安徽巡撫的馮煦及御史江春霖對這次的討論不以為然,他們認為:

滿漢不平等的言論沒有根據,因為旗人包括很多皇族成員在經濟上比漢人漢窘困,朝廷的當務之急,是公開公正、不分滿漢的選拔優秀官員,只要做到政清人和,滿漢爭議自然會平息下去。

1907年9月,清廷頒布《裁停旗餉》詔書,要求各省駐防八旗在十年之內解散,旗人準備自謀生路,詔曰:

「我朝以武功定天下,從前各省分設駐防,原為綏靖疆域起見。迨承平既久,習為游惰,坐耗口糧,而生齒滋繁,衣食艱窘,徒恃累代豢養之恩,不習四民謀生之業。亟應另籌生計,俾各自食其力。

著各省督撫會同各將軍、都統等,查明駐防旗丁數目,先盡該駐防原有馬廠、莊田各產業,妥擬章程,分劃區域,計口授地,責令耕種。

……不敷安插者,飭令各地方官於駐防附近州縣,俟農隙時各以時價分購地畝,……授給領種,逐漸推廣,世世執業,嚴禁典售。即以所授田畝之數,為裁撤口糧之准。

……該旗丁歸農以後,所有丁糧詞訟,統歸有司治理,一切與齊民無異。……」

一個月後,清廷再次下發諭旨,要求消除滿漢在習俗與法律上的差異,實行滿漢平等。

詔書發布後,引起了旗人們的極大不安和騷動。據《盛京時報》報道:

「聞各處駐防旗丁,自奉上月二十日裁糧授田明諭,皆大形恐慌,紛紛集議。近接西安及廣州兩處來函,該處各旗丁以生計驟失,或議遣代表員赴京叩閽,或環請將軍代奏,懇請收回成命。」

1908年1月,駐防成都的八旗流傳一個謠言,說是朝廷將立刻停發軍餉,所有旗兵將自謀出路。

謠言傳開後,很快引起了一場騷亂,數百名旗兵及其他們的家屬將綽哈布將軍的衙門圍了了個水泄不通,憤怒的人群將正堂的邊門打壞,並抓住值班的旗兵佐領一頓痛毆。

混亂的局面直到出身漢軍八旗的四川總督趙爾豐趕到後才有所緩解,在得知這純粹是個謠言後,旗兵和他們的家屬們這才散去。

類似的事件,在浙江等地也曾發生過。由於阻力太大,清廷只好於次年諭慰旗人,稱目前「所有錢糧、兵餉仍均照常,毋使八旗人等妄生疑慮。」

(憑啥讓俺們下崗?)

插句題外話,旗人社會與所謂的國營單位其實有似曾相識之感,旗人實則有點類似於「單位人」,單位的待遇可能未必優厚,但基本生活還能得到保障,有公費醫療、有養老金等等;

但久而久之,「單位人」往往失去在社會中獨立謀生的能力,一旦單位辦不下去了,幹部解聘,工人下崗,猛然間把他們推上社會,其中的驚恐可想而知,由此帶來的阻力也可想而知。

對於旗人們來說,改革就等於是敲他們的飯碗,而歷朝歷代的「下崗再就業」問題一向都是難題,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下崗潮」所引發的陣痛即為明證。

當然,「鐵杆莊稼老米樹,當兵豈有不吃糧」,八旗做為軍事組織是應領取餉銀,但近代歷史一而再、再而三的證明,八旗在軍事已無存在的必要,徒然耗費糧餉而已。

因此,清廷逐步拋棄他們也就在情理當中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懷才不遇,憤而投敵:被曹錕棄用的張宗昌為何得到張作霖的重用?
萬萬沒想到,「趙氏孤兒」背後的真實故事竟是一場通姦案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