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西方人認為中國人對「國家」沒有概念是無稽之談?
西方人常掛在嘴邊的嘲笑中國人的一句話是:「在中國幾乎找不到用來表達對『國家』的熱愛的固定詞語或文字,然而中國人用來表達『好運』和『長壽』意思的固定詞語卻有150多種。」
大清帝國
這話說得沒錯,但太片面,對西方人往往形成誤導。雖然中國人對於「國家」沒有什麼概念,但他們對於自己的風俗習慣卻是至誠熱愛的。數千年來,世界上有多少帝國崛起、繁盛、衰落,唯獨中國與世無爭,自給自足,懷抱著自己的理想,在前進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獨享著東方中央帝國的尊號。明清以降,中國依然「孤芳自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對西方世界現代化的進程漠不關心,與西方已經拉開了巨大的差距,但是,這個國家在洶湧澎湃的現代文明狂潮的衝擊之下依然屹立不倒,並不像其他的東方大國那樣紛紛被西方征服。
清朝士兵
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力量!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只要我們仔細考察這個東方帝國的歷史,就會發現這個偉大民族並非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具有惰性」。
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經歷了太多的變革和動亂,這使她生髮出了防止惰性產生的能力,中國始終穩健地在歷史的進程中邁進,經過一個很長的時段,我們會看到這個穩健的東方民族的進步。但是如果將中國歷史上的改革與歐美歷史上五花八門的改革相比,我們會發現,中國具有一種內在結構上的穩定性——她在過去幾個世紀中向前邁進的步伐甚至比不上歐美在過去幾十年中所走過的道路。好動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曾被這種「刀刺不進,水潑不入」的「凝固狀態」所激怒,從而對她大打出手。不過,沒用多長時間,盎格魯-撒克遜人又對中國肅然起敬。中華民族的「雍容大度」非世界上其他民族可比。中華文明的深層隱藏著一種震懾人心的東西。中國好比一座雄偉無比的冰山,在歷史的大潮中,雖然緩慢卻又不失莊嚴地移動著。相比於中華帝國那種巋然不動的王者風範來說,那些普通國家的存在顯得實在有些微不足道。
盎格魯-撒克遜人
《中國革命1911:一位傳教士眼中的辛亥鏡像》,阿瑟·賈德森·布朗著,季我努譯,重慶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作者 阿瑟·賈德森·布朗 著名傳教士、美國遠東問題專家。他曾遊歷多國,並與多國皇室政要有密切往來。布朗曾分別於1901—1902年和1909年到訪中國,並對中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社會調查,先後寫下了17本調查日記。在華期間,布朗利用傳教士的身份往來於官方和民間,並與袁世凱有過親密接觸。不同於西方傲慢的學者,布朗對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有獨到而清醒的認識,著有《中國革命1911:一位傳教士眼中的辛亥鏡像》《近東與遠東》《遠東的主人》等多部作品。
譯者 季我努 國內著名民間學術團體,以整理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為職志,代表性作品有《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歷史影像全集》等。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女招待的出現對於近代市民的消費形態有什麼影響?
※擊落號稱「虎之子」的18架日戰機,中國空軍之優秀使日軍震驚!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