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沒有票圈的時代,歐洲人用明信片「曬」出了整個印度

在沒有票圈的時代,歐洲人用明信片「曬」出了整個印度

iWeekly

不論是照片音頻小視頻,如今的人們能拿來曬生活的方式很多,但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想讓好友看到你眼中的風景,還得靠它——明信片。在殖民時代,居住在印度的歐洲人就因為寄了太多明信片,以至於被收藏者變成了書和展覽。但是,這些幾乎記錄下了整個印度的改變歷程的舊「票圈」,也帶著一絲微妙的態度。


在20世紀初,明信片才是最火的社交

今年9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史蒂文·修斯博士(Dr Stephen Putnam Hughes)和羅斯·史蒂文森(Rose Stevenson)策劃舉辦了一個印度殖民時代的明信片展覽,展出了從1900年到1930年間從印度寄往歐洲的三百多張明信片。

此次展覽的展品都來自修斯博士和斯蒂文森的私人藏品,主要是他們從易趣網等網站或者跳蚤市場購買的。明信片上的圖片主要以馬德拉斯(現稱「金奈」)和班加羅爾兩座印度南部城市為主,這兩座城市是英屬印度南部最重要的兩座殖民城市。展覽主要集中於印度早期的影像、種族偏見、城市風貌和英國統治下的日常生活。

在收藏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從1900年到1930年,明信片業務對於那些生活在殖民地的人們來說,是一個和歐洲的家人朋友聯繫的實惠而流行的傳播方式。史蒂文森過去5年都在收集殖民時代的明信片,他說:「那是明信片最受歡迎的時代,當時正處於橫掃全球的明信片熱潮之中。」

從1912年到1919年,梅·雷諾斯(May Reynolds)和她的姨媽安妮(Annie)在印度城市馬德拉斯(現稱「金奈」)和英國城市伯明翰兩座城市之間以明信片通信,那些明信片就像是在Instagram賬號發布的圖片一樣,展現了當事人的日常生活。梅將收到的明信片收集在一個相冊中,這些明信片用圖像記錄了她的姨媽在印度的生活。

據BBC報道,從1902年到1910年,大約60億明信片通過英國郵政系統郵寄。與如今風行的社交網路Instagram相比,Instagram擁有10億用戶,共有400億照片和視頻。這些殖民時代的碎片提醒了我們圍繞視覺媒體的實踐如何隨著時間完成了進化。

為了滿足明信片的消費需求,印度產生了明信片生產線。班加羅爾和馬德拉斯在20世紀初期形成了一個包括攝影、學徒和工作室的網路,這些工作室由歐洲人和印度人經營。這些工作室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在當時他們製作的明信片在全球售賣並被不斷複製,把印度的生活風貌寄給了全世界。


明信片背後的民族主義和刻板印象

修斯博士表示通過整理大量的明信片,可以拼湊出印度殖民時代的生活故事。他們將明信片表達的信息進行分類:建築、街頭生活、本地人和歐洲人的關係等。

公共建築物和街頭主題的明信片十分受歡迎,這些明信片記錄下了英國人當時對印度城市的規劃。這種規劃就像歐洲城市一樣,將公共區域與私人區域分開,同時也將歐洲人與本地人的區域區分開來。

明信片中的建築如今仍然是該市的郵局。

一套名叫「主人」的明信片十分流行,由一家常駐印度的出版社於19世紀初製作。這套明信片的說明稱,這是對主僕關係的「幽默的」評價,而主僕關係是英國統治印度的核心方法。這組明信片也展現了英國人對於「主人不在的時候僕人在幹什麼」的英式焦慮和不安全感。這些明信片上的畫面一般是印度人在喝啤酒、抽煙、看書,其實這些活動都是當時印度人不能平等參與的活動,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嘲笑主人的生活方式」。

同一個出版商還創作過一個相反的系列明信片,名叫「馬德拉斯打獵」。每一張明信片上的女性都在尋找頭虱,而明信片的名稱就是在用英國的打獵活動來諷刺印度女性尋找頭虱的行為。同時,這個系列還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明信片之一,在德國、義大利和英國出版。

還有一些明信片,可以看出印度人是如何被種族、性別、宗教和種姓定義的。印度人的肖像畫不是通過姓名來區分的,往往是由他們的職業來區別,展覽中很大一部分明信片展現的都是為歐洲人服務的僕人。

這幅照片名叫「早晨的浴缸」,於20世紀初出版,展示了歐洲人洗澡的場景,經常會有僕人幫助他們。在這些明信片中,印度人做了所有的工作,歐洲人幾乎不在畫面中,除非他們在被服務或者正在享受休閑時光。修斯博士認為:「這些明信片無疑強化了歐洲人對印度人的刻板印象,並促進了某些群體固定的、明確的特徵。」

展覽策劃人表示這些系列作品具有煽動性和貶低意味,往往讓人們用種族主義的笑話來理解明信片上的圖片。斯蒂文森表示:「我們不希望這些明信片引發對殖民時代的懷舊,我們希望的完全相反,我們希望人們以批評的眼光看待這些殖民時代的印度圖像。

圖片來源:BBC、Scroll.in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澳大利亞考慮將駐以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效仿美國還是別有用心?
諾貝爾各獎頒布打破多年「唯男」史,女性獲得諾獎為何那麼難?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