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嫌棄上海向清政府抱怨,道光的做法讓英國人無奈

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嫌棄上海向清政府抱怨,道光的做法讓英國人無奈

原標題:鴉片戰爭後英國人嫌棄上海向清政府抱怨,道光的做法讓英國人無奈


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條約規定,清朝開放福州、上海、廈門、廣州、寧波五個口岸以供中英之間通商貿易,英國人有權利進入上述五大城市經商居住。鴉片戰爭之前,洋人是不被允許進入城內的,只能在郊外居住。在這一點上,西方列強與清政府常常鬧得不可開交。


《南京條約》實際落實情況是,五大通商口岸,除了上海英國人可以順利進城外,其他四城均或多或少的遭受了抵制,特別是在廣州,兩廣總督耆英為了不讓英國人進城,採取了不同意也不拒絕的拖延政策,開放已經過去兩年時間,公文來來往往幾十次,英國人還是沒能進入廣州城。因為條約是中英文雙份,英國戰勝後,擬了條約內容,自己保留英文條約,又翻譯了中文給清政府。因為這是雙方都認可的條約,耆英不懂英文,但英國談判人員懂得漢語,所以雙方一直就條約中註明的「港口」和「城邑」兩個漢語辭彙掰扯。關鍵就在於對港口這個辭彙的理解不同。


清政府認為,港口和城市是分離的,港口處在城外,為了方便中外人員管理,只開放這個許可權,想進城對不起,不答應。實際上這也是清政府想保留自己最後的一絲顏面,形式大於內容。但外國人認為,雖然名義上是港口,但港口不局限於碼頭,而是包含整座城市。既然要開放,就全部開放。一直在城市外圍如何進行經濟滲透,取得最大效益?外國人當然要爭,這個道理也講的通。上海舊稱華亭縣,在元代升為松江府,明朝時候有了上海縣,但仍屬松江府管轄,到了清朝,上海政區擴容,轄十縣一廳。雖有所發展,但與其他幾大城市相比地位不高,既不是省會城市,又不是歷史古城,清政府便睜隻眼閉隻眼,任由英國人住進城內,沒想到發展速度遠遠勝過其他四個口岸。但當英國人真正住進上海城區一年後,卻吵吵嚷嚷的要搬出上海,發誓不再回來。這是為什麼呢?



那時的上海並不是蜚聲國際的國際大都市,基礎設施居住環境還很差,經歷工業革命的英國人非常不習慣,提出了四點抱怨。第一,上海處於江南地區,雨水豐沛,但沒有下水道,每逢雨季街道泥濘人車南行。由於沒有路面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常有的事情。有潔癖的英國人忍受不了這樣髒亂差的環境,垃圾一發霉臭不可聞。第二,上海街道設計太不合理,太窄了,均寬僅為六尺,清代量地每尺為34.5厘米,也就是說整條街道寬度為207厘米,也就是衚衕的寬度。車輛難以通行,英國人經常看到因為互不讓路的隊伍大打出手,頭疼不已。第三,早在1809年,英國人就發明出了可以用在夜晚照明的路燈,但幾十年後的上海街道兩側仍然沒有路燈,英國人晚上出來看不清道路不說,還經常被中國人誤認為是妖怪,被揍是難免的。大英帝國的臉面何存?

其實這三條抱怨都是主張現代文明的英國人與落後的農耕社會的矛盾所致,清政府的人合計,連大清皇帝都沒用上的新鮮玩意,你英國人矯情個什麼勁?讓你住就算便宜了!最奇葩的抱怨要數第四條,清政府更是哭笑不得無法想像。第四,英國人認為上海每天吵死了,雜訊極大,而最最忍受不了的就是上海人嗓門大,說話像吵架,超級嚇人。而且上海人習慣早起,叮叮噹噹的聲響吵的英國人睡眠質量很差,每天都是一副睡不醒的樣子,甚至得了抑鬱症。



對於上海這個城市,英國人簡直一刻都不想呆了,就和清政府談判要搬出城,自己找地方去住。清政府一聽英國人這個要求,心想是好事啊,上海城區就這麼大,搬哪裡去又頭大。後來英國人提議要租一塊地,自己建房,自己建設,尋找倫敦的感覺。選來選去,清政府在黃浦江岸給安排了一塊地,雜草叢生,特別潮濕。英國人很不滿意這個叫「外灘」的地方,灘涂之地,聽起來就很low,怎麼能住人呢?清政府說,這個地方最大的優點就是安靜,沒有上海本地人滋擾,英吉利人民可以睡到自然醒。道光抓住了英國人急著想出城的心理,順利推銷了外灘,英國人也無奈只好就認了,於是在1845年上海有了第一塊英租界。在租界中,英國人可以參與公共事業建設與管理,投資興學辦報,移植英國的生活方式,儼然成為國中之國。漸漸法租界、美租界等西方列強紛紛效仿,對中國近代史形成了重要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古觀今 的精彩文章:

大清朝的孝哲皇后遇到慈禧惡婆婆,早早的就香消玉殞!
趙匡胤落魄時投奔此人卻遭肆意欺辱,登基後竟將龍袍贈予他

TAG:縱古觀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