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史縱橫031丨王朝的「落幕」

國史縱橫031丨王朝的「落幕」

原標題:國史縱橫031丨王朝的「落幕」



上一期我們說到夏桀繼位為夏王后,耽於聲色,暴虐恣睢,不恤民生,而另一邊,商部族在首領成湯的帶領下遷回了祖居之地,伊尹潛伏進夏王國充當間諜,和妺喜一起陰謀顛覆夏王朝。天下局勢一時風雲突變。而本期將告訴你夏王朝滅亡的整個過程。


一、商滅有洛


伊尹於夏桀即位第十七年入夏,潛伏3年之後返回商部族。


伊尹歸商的第二年,商部族發起了一場重要的軍事征伐。


二十一年,商師征有洛,克之。 ——《今本竹書紀年》


商部族的大軍征伐有洛氏,滅亡了它。有洛,也就是《國史縱橫026》中提到的「洛國」,是居住在洛水流域的一個部族方國,曾經與和商部族有著同盟關係的河國有過一場激烈大戰。所以,有洛部族是商部族前進路上必須拔除的一顆「釘子」,以便解除後顧之憂。


關於這件事,《逸周書》也有相關記載:


昔者有洛氏宮室無常,池囿廣大,工功日進,以後更前,民不得休。農失其時,饑饉無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逸周書.史記解》


《逸周書》為我們提供了商伐有洛事件的另一種視角:有洛氏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國內民不聊生,成湯奉天伐罪,攻滅有洛氏。


那麼,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呢?


二、商伐荊楚


商部族滅有洛氏之後,就在同一年,成湯征伐了荊人部族,荊人部族不堪商部族的強大進攻,而主動歸降了。所以,商部族解決了來自自己南面的最大威脅。荊人,就是楚人的先民。在先秦史籍和諸子書中,「荊」、「楚」時常可以互換,指的都是楚人。「楚」字字義就是:荊條。


遂征荊,荊降。——《今本竹書紀年》


關於成湯與楚人部族之間的關係,《越絕書》提供了另外一種觀點:


湯行仁義,敬鬼神,天下皆一心歸之。當是時,荊伯未從也,湯於是乃飾犧牛以事荊伯,乃委其誠心。


也就是說:成湯廣施仁義,天下歸心,而楚人部族作為夏王國在南方邊境的「諸侯長」不歸服,湯於是以謙卑的姿態、懷柔的手段來處理和楚人之間的關係,使得楚人主動效誠。


這似乎和《今本竹書紀年》的記載相矛盾,其實,兩方面的記載都是真實的。因為成湯處理「楚人」問題採取的是兩手——武力懾服和文德懷柔。在「力」與「德」的雙重作用之下,最終使得楚人歸服。當然了,楚人歸服的本質原因在於「力」還是「德」,各位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三、死裡逃生,四方歸服



成湯如此大動干戈,難道夏桀就沒有察覺?


當然不是,夏桀如坐針氈、寢食難安,於是,他派遣使者到商部族去招成湯來夏都議事。成湯一到夏都,夏桀就下令將他囚禁在夏台。夏台就是夏王朝的監獄,又稱鈞台,在今河南禹州境內。

那麼,成湯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還敢去夏都,不是羊入虎口、去送死嗎?這是一個歷史的未解之謎,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作為天下共主的夏桀是君,而成湯是臣,因為成湯有德,所以他一定要去夏王都,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對於天下局勢洞若觀火的成湯知道夏桀一定不敢殺死自己,只是擺擺君王架勢、在天下諸侯面前顯示顯示威儀,做做樣子而已,所以就無所顧忌地「赴約」了。你更傾向於哪一種觀點呢?或許你自己心裡有答案。


二十二年,商侯履來朝,命囚履於夏台。——《今本竹書紀年》


桀乃召湯而囚之於夏台。——《史記.夏本紀》


結果是:成湯化險為夷。


二十三年,釋商侯履,諸侯遂賓於商。——《今本竹書紀年》


桀無道,囚湯,後釋之,諸侯八譯來朝者六國。——《尚書大傳》


成湯被囚禁夏台一年以後,夏桀釋放了他,「有驚無險」的成湯回到了商,天下有六個部族方國歸服於商。



為什麼夏桀要釋放成湯?上面已經分析成湯入夏的原因,至於夏桀方面,不妨看看以下這種分析:


因為伊尹之前在夏王國的密謀工作取得了成效,夏王室宗親、後宮中不斷有人勸說夏桀釋放成湯,對他曉以利害,使得夏桀在權衡之後認為釋放成湯讓成湯作為繼任商侯為夏王朝效力,更符合夏王朝的實際利益,所以決定以「寬大」的姿態對待成湯,讓成湯感念自己的恩德,從而收斂行為。更關鍵的因素是:夏桀充分評估了夏、商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態勢,認為輕率的行為不一定會給夏王國帶來安全與保障。

你對於這種說法認可嗎?


夏桀釋放成湯之後,諸侯之中有六國歸服商,是因為成湯有德行?還是因為商部族有實力?誠服於德,主動歸服?還是懾服於力,從而放棄在夏、商之間搖擺不定的立場從而孤注一擲以求部族的生存?向左,還是向右?這是一個抉擇!傳統史家的觀點基本上都是傾向於因為成湯有德,那麼,你自己是怎麼看的呢?


四、短暫的平靜



那麼,成湯回歸商部族之後做了什麼呢?


沉寂了三年!三年時間裡成湯沒有主動的征伐行為。而夏桀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這就奇怪了。局勢已經十分危急了,雙方真的坐得住?


從夏桀的一方來看,商部族的實力已經強大到足以威脅夏王國存亡了。為什麼不主動出擊商,或者讓自己的屬國進攻商?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是因為事關生死存亡,所以必須對自己的軍事行動高度謹慎,以免一戰而葬送王朝的命運?或許,後者更符合當時的實際吧。


從成湯的一方來看,商部族的實力已經強大到足以威脅夏王國存亡了。這時不出擊夏或者繼續剪滅夏的屬國,是因為成湯感念於夏桀的「放歸」之德,還是成湯認為應該等夏桀主動出擊商,商再予以回應,這樣可以佔據道義的至高點?還是成湯認為應該暫且收斂鋒芒,利用三年的時間好好謀劃一下天下藍圖的實施步驟?有沒有其他可能?當然有。


小編更傾向於第三種觀點。那麼,你是怎麼看的呢?


五、滅韋伐顧


三年之後,成湯有了進一步的行動——攻滅了溫國。溫國是夏王國的屬國。


二十六年,商滅溫。——《今本竹書紀年》


很明顯,夏與商的三年「試探」終結於商的軍事征討。


這時,夏桀不得不給予了回應,他命令夏王國的方伯——昆吾氏進攻商部族。


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今本竹書紀年》


那麼,成湯是如何應對的呢?


成湯並沒有與昆吾氏正面交鋒。而是另有打算。


商會諸侯於景亳。——《今本竹書紀年》


商湯有景亳之命。——《左傳.昭公四年》

成湯在景亳這個地方和支持商部族的部族方國進行了會盟。會盟之後,成湯率領會盟之後的聯軍征討實力相對薄弱的韋國,攻滅了韋國。既而又兵鋒直向,盯上了顧國。韋國、顧國也是夏王國的屬國。


韋、顧既伐。——《詩經.商頌》


六、大勢已去



這時,局勢朝著有利於商部族的方向發展。夏朝的太史終古預測到夏大勢已去,滅亡之日不遠,他不願與夏一起遭遇滅頂之災,於是帶著典籍出奔逃到商。


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輕其賢良,棄義聽讒,眾庶咸怨,守法之臣,自歸於商。」——《呂氏春秋.先識》


在成湯聯軍的打擊下,顧國也被攻滅了。


夏王國同姓的費氏部族首領姒昌看到夏王國大勢已去,不想與商為敵,於是帶著自己的部族歸服了商。


費伯昌出奔商。——《今本竹書紀年》


這時的夏王國陷入了一種近似於「眾叛親離」的危局。

可是,禍不單行,自然災害又找上了夏王國。費伯昌出奔商的第二年,瞿山因為地震而崩塌了。


三十年,瞿山崩。——《今本竹書紀年》


七、「自毀長城」



就在瞿山崩塌的這一年,夏王國內部發生了一件震動天下的大事。


賢臣關龍逢強諫夏桀,指斥夏桀無道敗國,夏桀怒不可遏,用極刑處死了他。


關於關龍逢之死,戰國末年的大儒荀子和法家學派集大成代表的韓非都曾經有過精闢的論證,小編將原文援引在下面: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於末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 ,以惑其心而亂其行;紂蔽於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桀死於亭山,紂縣於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 ——《荀子》


《荀子》告訴我們:關龍逢被殺害後,群臣因為寒心而放棄公義,一心只謀私利,百姓載聲載道,哀情卻不能上達,賢人或隱居或逃亡,為夏桀最後的敗亡提前埋下了伏筆。


昔關龍逄說桀而傷其四肢,王子比干諫紂而剖其心,子胥忠直夫差而誅於屬鏤。此三子者,為人臣非不忠,而說非不當也,然不免於死亡之患者,主不察賢智之言,而蔽於愚不肖之患也。 ——《韓非子》

《韓非子》則告訴我們:關龍逢之死在於夏桀不能辨別賢與不肖、智與愚。


夏桀殺死關龍逢,無異於後世所謂的「自毀長城」。關龍逢死後,夏王室內部再也沒有人敢於說真話,說實話了。於是,像斯觀這樣的讒佞之人大行其道,整個王室內部烏煙瘴氣,君臣逐利,民怨沸騰,夏王國真的氣數將盡了!


八、王朝覆滅



關龍逢被殺之後,商部族和他的聯軍開始進攻昆吾氏。而昆吾氏在第二年終於被攻滅了。


這一年是夏桀在位第三十一年,同一年,成湯聯軍開始進攻夏王國。


夏桀親自統帥夏王國的軍隊與成湯在夏都郊外的鳴條(今山西夏縣之西)進行了一場決戰,戰爭發生在一個電閃雷鳴之夜。


大雷雨,戰於鳴條。——《今本竹書紀年》


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尚書序》


結果是:

夏王國的軍隊戰敗,夏桀奔逃到三朡(zhong,第一聲,三朡也是歸服於夏王國的一個部族方國,在今山東定陶)。於是,成湯率軍征討三朡。


夏師敗績,湯遂從之,遂伐三朡。——《尚書序》


雙方在郕這個地方血戰了一場。結果成湯聯軍獲勝,夏桀繼續奔逃,但不幸在焦門(古地名,確切位置已經難以知曉)被擒獲。


成湯將夏桀流放到南巢之地。南巢,在今安徽省巢湖市。而夏桀最後死在南巢。夏桀臨死之前,對身邊的人說:「我真後悔當初沒有把他殺死在夏台,以至於有今天的下場啊」


成湯放桀於南巢——《尚書.仲虺之誥》


夏桀被放逐之後,成湯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建立了商朝,領有天下。湯厚待了夏王室的後人,分封了一塊土地給他們,具體在什麼地方,已經說不清楚了。此時,夏王國由天下共主而降級為諸侯了。到周朝時,周武王將夏王室後人改封在杞地,也就是後來的杞國。


所以,號令天下將近四百年的夏王朝就這樣滅亡了。不得不令人唏噓不已。


關於成湯滅夏的這一段史實,我們會在商朝史中以另外一種視角為大家解讀。


九、史公的評價和王朝的遺產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的《太史公曰》中告訴我們四點信息:


一、禹是姒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在各地,用國號為氏,所以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二、據說孔子曾校正夏朝的曆法,漢代學者們有許多傳習《夏小正》的。


三、從虞舜、夏禹時代開始,進貢納賦的規定已完備。


四、有人說禹在長江以南會聚諸侯,因為是在考核諸侯功績時死的,就葬在那裡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苗山改名為會稽山。


孔子是不是真的校正過夏朝的曆法,已經很難考證了。但是孔子本人確實非常讚許夏朝的曆法。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lù),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論語》


就是顏迴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問題,孔子闡述了理想政治所應該具備的幾個條件,包括「行夏之時」,也就是推行夏代的曆法,因為在孔子看來,夏代的曆法相對於商代、周代,是更好的。夏曆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舊曆、農曆、陰曆,我們今天還在使用,可謂影響深遠。夏代曆法規定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是正月,而商代曆法規定,以陰曆十二月為正月,較夏曆差一月。周代曆法以陰曆十一月為正月,較夏正差二月。制定曆法是關係到民生的大事,只有準確的曆法才能更好地指導民眾生產、生活。


司馬遷說他所處的時期,學者們有許多傳習《夏小正》,《夏小正》就是一本記載夏代曆法的書。事實上,在司馬遷的有生之年,他確實見證了漢武帝時期定夏曆、行夏之時的重要歷史轉變,從那時起,沿用夏曆,一直延續到後世,長達兩千多年。所以,夏曆是夏代對於後世的最大貢獻之一。


夏禹的時代開始,進貢納賦的規定已完備,這當然對於後世四方向中央朝貢制度的確立有很深遠的影響。


《國史縱橫》夏朝史系列到此就全部終結了。從下一期開始,就是商朝史的系列了。喜歡的朋友們可以持續關注更新。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豐德書院 的精彩文章:

國史縱橫030丨壓斷王朝脊背的「稻草」!

TAG:豐德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