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講述人類遺骸背後的考古故事

講述人類遺骸背後的考古故事

原標題:講述人類遺骸背後的考古故事



安第斯山脈高寒的環境使得這些因祭祀而死亡的印加兒童遺骸保存下來,並成為了今天我們所能看見的來自過去最辛酸也是信息量最大的人類遺骸之一。

人類遺骸一直被認為是探知人類過去的重要信息來源,也是最為人熟知的一種信息來源。在本書的創作期間,英國電視台至少有3 個以此為主題的考古系列片正在播放。媒體則鋪天蓋地地報道著秘魯貧民區發現了一座埋葬有2000 具印加木乃伊的大墳場,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為此專門攝製了一部紀錄片;而在此之前,大量的出版物早已憑藉著爆炸性的文章和照片佔盡了先機。




在歐洲西北部的泥炭沼澤中得以保存並被發現的史前人類遺骸大多是死於暴力傷害——謀殺、處死或是獻祭。

木乃伊總是能上頭條。他們被寫成暢銷書。例如,記者哈瑟爾·普林格爾(Hather Pringle)的《木乃伊代表大會》(The Mummy Congress),這是一本專門介紹那些鑽研木乃伊的「怪人」們的娛樂讀物。他們成功地激發了小說家的創作激情。


從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到田納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再到將一具木乃伊足骨放在自己書桌上的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他們時常引發人們的驚嘆。


例如2001 年,中國發現了兩具已有500 年歷史的明朝木乃伊——其中一位是名60 歲左右的男性,他的皮膚仍舊柔軟,鬍子有1 英尺(30厘米)之長;另一位則是老年女性,她周身穿金戴銀、還戴著遮蓋禿頂的假髮。他們為博物館吸引了大量的觀眾。當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展出來自安第斯山脈的木乃伊少女「胡安妮塔」(Juanita)時,10 萬觀眾蜂擁而至,圍繞著博物館排起了長龍。他們也被拍成電影,首推近年很火的《木乃伊》和《木乃伊歸來》;毫無疑問還有時下最流行的電腦遊戲《古墓麗影》。


木乃伊甚至還成為了不法分子造假的對象,「波斯木乃伊」事件便是一個有名的例子。這具「木乃伊」於2000 年10 月在巴基斯坦被「發現」,緊接著被以2 千萬美元的價格在黑市上叫賣。「木乃伊」和隨葬的打制金飾一起被放置在裝飾華麗的木槨和石棺內,上面的象形文字聲稱這具軀體的主人名叫羅杜格尼(Rhodugune)或是羅杜娜(Ruduuna),是波斯王薛西斯(Xerxes)的女兒。


然而,眾所周知,波斯根本沒出現過木乃伊製作技術,一切跡象都表明,這是一場由專家和學者帶領一群技術高超的工匠精心製造的騙局。實施這一詭計需要一名金匠、一名石匠、一名木匠、一支屍體防腐團隊和一位精通波斯歷史和古波斯語的專家;而且很顯然,這些「艱辛」的工作必然耗資巨大。最後還是碳十四測年拆穿了這出「木乃伊」的把戲——她根本沒有2600 歲,最多只有45 歲。事實上,這具「木乃伊」是一名死於20 世紀90 年代中葉的女性。她的脖子被折斷,背部也有許多創傷。她很可能是被謀殺的,也可能是在死後不久屍體就被人偷走了。

近日,大英博物館製造出了第一具虛擬現實化的埃及木乃伊。這具木乃伊的身份是一名公元前800年死於底比斯城的重要祭司,名叫納斯波仁納(Nesperennub)。


現在,研究者們能夠不打開包裹物,而直接看到這具木乃伊細節部分的3D 影像了。他們先是運用了醫學掃描儀和電影《指環王》中所用的計算機繪圖技術對這具木乃伊進行了掃描重建,再通過可視化軟體將1500 張二維剖面圖拼湊起來,在電腦中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可從各個角度觀察的3D 動畫影像。重建所得到的結果就像全息投影一樣清晰明了,我們甚至能看到這名祭司眼窩中鑲嵌的扁杏仁形的玻璃眼珠。他的頭上還戴著一頂未經燒制的奇特陶碗——40 年來,博物館始在歐洲西北部的泥炭沼澤中得以保存並被發現的史前人類遺骸大多是死於暴力傷害——謀殺、處死或是獻祭。終無人能通過X 光照片識別出這是什麼。專家們還打算利用這些照片製作出木乃伊的頭骨模型,並通過模型對木乃伊的面部進行精確的復原。


與此同時,博物館的觀眾也可以通過虛擬現實頭盔或偏光眼鏡對木乃伊表面的包裹物進行放大觀察,甚至通過「他」的眼睛向外看。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內,科學進步已使得木乃伊研究從最初帶有破壞性、必須打開包裹物才能進行,發展到了甚至完全不必碰觸就能進行。


在另一項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在出土於法國聖瑟賽爾(St.Césaire)的一具36000 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頭骨上識別出了一例明顯是由銳器造成的已癒合顱頂創傷。這處簡單的創傷能為我們反映大量的信息。


首先,為了穿透頭骨,打擊的速度必須很快,可能得藉助帶柄的石器工具,這就不可能是由意外或動物行為導致的。其次,該個體的頭骨創傷有癒合痕迹,因此人群中一定有其他人在其養傷的過程中為其提供食物和庇護地。無獨有偶,我們從其他遺址(比如伊拉克沙尼達爾,Shanidar)得到的證據也表明尼安德特人富有同情心,會關照社群中的弱勢個體。一系列的發現表明,直到冰川時期晚期,人類這種對待同伴的友好態度在許多文化中都有所表現。


考古學家發掘的大多不是木乃伊或者保存較好的人類遺骸,而是骨骼。然而它們卻能為我們提供大量的證據,尤其是在有隨葬器物或裝飾品的情況下。


2002 年5 月,法國宣布了一項轟動世界的考古發現。在靠近克萊蒙費朗市(Clermont-Ferrand)的一座鐵器時代墓葬中出土了8 具人類遺骸和8 具馬骨,而距離墓葬僅有328 碼(300 米)處便是尚未發掘的鐵器時代城市奧皮杜姆(Oppidum)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堡壘建築。雖然以往也發現過高盧人多人同葬或數馬同葬的祭祀坑,但同一墓穴中同時埋葬多副人骨和馬骨的情況卻從未出現過,更別說是以這樣壯觀的排列方式。7 名成年男性和1 名青少年,以及8 匹馬的遺骸被有意地分別排列成兩行。16 具遺骸都頭部朝南,向右側卧,其中人骨彷彿凝視著東方。每具人骨的左手都放在前一具人骨之上。令人困惑的是,墓中沒有一件隨葬品——不管是武器、飾物、容器、貢品還是馬具——此外也無法鑒定死者的死因。因此,迄今還無法判斷他們是祭祀的犧牲者,還是部落間衝突或與羅馬人交戰中的受害者。此外,考古學家還在附近發現了兩座與之相似的墓葬。


近年來,有不少重大而激動人心的人類遺骸發現為人所知,而我們對祖先的了解程度也在不斷提升。《骨文:講述人類遺骸背後的考古故事》儘可能涵蓋了從智人化石到拿破崙大軍等各個歷史時期,以及從木乃伊到謀殺事件等各種主題的人類遺骸研究成果,希望能令讀者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所了解。也許再過50 年或100 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今天所做的哪怕是最細緻的分析都會顯得幼稚而膚淺。伴隨著我們解讀骨骼信息能力的不斷提升,新的發現也在時刻提醒著我們,未來還有更多的謎題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本文摘編自(英)保羅 · G · 巴恩(Paul G. Bahn)編;張全超,夏文靜譯《骨文:講述人類遺骸背後的考古故事》前言,內容有刪減。



骨文:講述人類遺骸背後的考古故事


(英)保羅 · G · 巴恩(Paul G. Bahn) 編


張全超,夏文靜 譯


責任編輯:王琳瑋


ISBN 978-7-03-055939-5



《骨文:講述人類遺骸背後的考古故事》是歐美地區非常經典的一部人類骨骼考古學方面的科普讀物,作者是英國著名考古學家保羅·G·巴恩(Paul G. Bahn),曾經撰寫過多部有影響力的學術專著及科普作品,如《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已出版第7 版)。該書自出版以來便以其豐富而引人入勝的內容和精美的插圖在歐美地區成功吸引了大量忠實的讀者,特別是青少年兒童,是各大圖書館乃至社區圖書館必備的科普讀物。全書共劃分為5 個專題,分別介紹了遺骸所揭示的古代人類的生活方式、遺骸上無受傷痕迹的案例、遺骸帶有創傷的案例、墓葬中的案例和對木乃伊的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考古學科普讀物。


(本期編輯:安 靜)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這位教授寫了一本力學科普書,居然立刻售完,這是為什麼?
日本數學鬼才的幻象魔術,小編已看瞎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