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送給運動員的刀片、上吊繩與道德大棒

送給運動員的刀片、上吊繩與道德大棒

文 | 諶旭彬

因為有人在參賽者的最終衝刺階段兩次沖入跑道送國旗,致使選手與冠軍失之交臂,且國旗還落在了地上,11月18日的蘇州馬拉松賽事,陷入了爭議的漩渦。

某些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指責選手不愛國,發出了「成績比國旗更重要?」的質問。儘管當事人一再解釋國旗落地是因為在雨中比賽,「胳膊已經凍很僵了」「手已經麻木了」,為防絆倒想把國旗團住抓起來,結果未能如願反而落地,且「上台領獎的時候我自願披國旗(接受)頒獎的」,但輿論仍未止息。

圖:志願者不合時宜地干擾選手衝刺

事情的是非對錯,並不難判斷。正如央視網的評論文章所言:

「志願者將國旗硬塞給何引麗的行為相當不專業」,「如果志願者希望何引麗披上國旗,以顯示愛國精神,完全可以在選手完成比賽後再遞上國旗」,「某自媒體博主對何引麗的指責不僅站不住腳,而且有道德綁架之嫌」,「這場風波暴露出的是此次馬拉松承辦方在組織上的不成熟,也有某些人對愛國精神的曲解」。

事實上,此類「對愛國精神的曲解」,在中國當代體育史上,並不鮮見。

試舉幾例:

(1)洛杉磯奧運會,朱建華沒拿到金牌,家裡收到刀片和上吊繩

當時,國人熱切期望此前曾三破世界紀錄的朱建華,能在田徑跳高項目上拿回一面金牌。朱建華最終獲得第三名。

朱建華的父親後來對記者回憶:

「建華1984年奧運會沒拿到冠軍,家裡收到不曉得多少信,有的信寫得很熱情,讓我們家長不要難過,鼓勵建華繼續努力。……不過也有許多人寫信來罵山門的,甚至還有寄來上吊繩的,總之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建華贏了,大家高高興興,沒啥閑話講。輸了,像奧運會那次,家也差點讓他們給砸了。我們一家人被弄呆了,中飯、晚飯也沒敢燒。」

朱建華的教練胡鴻飛也回憶道:

「等我們回到北京,我和朱建華收到一大堆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其中不乏有安慰、鼓勵的信,卻也有相當部分是譏刺和挖苦。記得其中一封給朱建華的信中,夾了一根線繩,信中寫道:『……此繩可以承受70公斤,以你的體重,足夠用來上吊。』寫給我的信中,有人挖苦道:『你還有什麼招術?不如到黃浦江里摸蟹吧。』『我看你只配到公共廁所里去賣草紙。』……」

圖:洛杉磯奧運會上,朱建華以2.31米的成績獲得男子跳高銅牌

(2)漢城奧運會,李寧被責「輸了還笑,丟盡中國人的臉」

1988年,「體操王子」李寧在漢城奧運會體操團體賽上五次失誤。

與朱建華的遭遇相似,他也收到了國人寄來的刀片和繩子。

記者趙瑜見到過這樣一封惡毒的來信:

「運動員們捧起大把大把的來信,挑著讓我看。……有一封寄自遼寧錦西的觀眾來信在信封里裝了一根挽好的塑料繩扣,只寫了一句話:『李寧小伙兒,你不愧是中國的——體操亡子!上吊吧!』看,王字變成了亡字。我想這是在過去變態的體育宣傳下滋生的一批變態的觀眾所為。女排和足球等隊只要有一次失敗就時常收到這類的信件。甚至有時還能收到一發真正的子彈,一片行程萬里的臭鞋墊兒等等。這座大院里的人對這類惡作劇早已司空見慣。而今天,當我真實地面對這根上吊繩兒的時候,我還是格外地氣憤!」

李寧比賽失誤重重坐在地上之後,仍選擇站起來「微笑示人」,尤其讓寫信者憤怒難平。有觀眾在信里直接罵他「輸了還笑,丟盡中國人的臉」。回國時,機場工作人員也奚落他,「哪裡不好坐,跑到那兒坐」;甚至連平日關係友好的媒體,也滿是責備之詞,如記者魯光所感慨的那般:

「體操王子變成了敗將,平日里極盡歌頌他的筆,此刻流瀉出來的儘是責備字眼,說他唱歌分了心,輸慘了……」。

對著記者蘇少泉,李寧曾如此大吐苦水:

「說我掉下來還笑!不笑難道要哭?奧運會的宗旨是『團結、友誼、進步』,要贏得起也輸得起。失敗了可以讓人說我李寧技術不行;不可以當眾痛哭,讓人家說中國人沒有度量。……有人說我驕傲自滿,兩年來沒好好練。其實,我因肩周炎和腰傷嚴重,1986年……即想功成身退。同期的隊友童非等都退了,隊里卻要留我作核心,希望我服從國家需要堅持到這次奧運會。……現在剖開我的肩關節,你會看到許多吸收不了的藥物結晶,附近幾條肌腱已經開始萎縮。……不了解的人以為我有時不練,是驕傲懶散,哪裡知道我忍受著多大的痛楚堅持下來,並且發展了難度呢!」

圖:漢城奧運會上的李寧

(3)羽壇和排壇的那些「賣國賊」

1992年5月,馬來西亞羽毛球隊在湯姆斯杯半決賽中,擊敗中國隊並最終奪冠軍。馬來西亞隊中的核心教練,是曾在國際羽壇為中國奪得諸多榮譽的名將韓健、楊陽、陳昌傑等人。稍後,在7月份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中國羽毛球軍團再次鎩羽而歸。

韓、楊、陳等人,遂成了國人口誅筆伐的對象。

比如,《體育博覽》雜誌1992年第7期,刊登了一篇《中國人打敗了中國人》,回顧湯姆斯杯中國隊的失利。遣詞造句之間,對韓健、楊陽、陳昌傑三名馬來西亞隊「客卿」教練,頗多譏諷之詞:

「打敗仗本來並不是太過刺激的事,但這一仗敗得卻太過於譏刺,太富有悲劇色彩。因為,打敗中國隊的不是馬來西亞人,而是那幾名……昔日『民族英雄』的中國人。」「我國體育明星和外國的不同,從小是國家和人民培養大的,有本領後也應該先援內後援外,……如果僅僅為追逐私利錢財,或為個人的一些委屈便做傷害國人感情的事,未免也顯得氣節太低。」「身為龍的傳人卻倒戈相向,午夜夢回,也許要噩夢連連,心驚膽跳吧。」「頂著一個『客卿』的帽子,身懷絕技卻不能直接報效祖國,……這難道不也是他們的悲哀嗎?」

圖:韓健(左)曾代表中國贏得多枚世界羽毛球比賽金牌

讀者寫給雜誌的信里,批判的言辭更為激烈。

比如,有人直接用上了國罵:

「這比早些年的胡娜不知強多少倍,提起他們(韓、楊、陳),傳統的中國人至多把牙根咬得酸疼,罵一句『媽的,吃裡扒外』。」

有人祭出了「賣國賊」的大帽子:

「我在這裡要罵一聲——混蛋!……現在『長城』倒了,你們,還有韓、楊、陳等賣國賊都高興了吧!」

讀者們拒絕接受「體育無國界」的理念:

「(這種說法)不知用意何在,是不是要看見中國在各項賽事一敗塗地才高興,才有氣度呢?」「中國人打敗外國人,我們能不解氣嗎?……在大馬的『屠龍之夜』、『長城倒塌』,人家會認為體育無國界嗎?」

直到1996年,《人民日報》還曾刊文《中國女排重新崛起的啟示》,痛斥運動員出國做教練是「見利忘義」,是「忘掉自己是中國人」,是「把祖國培養出來的本事全交出去」,強調「這種場面,甭管是輸是贏,凡有愛國良知者,心裡總不是滋味」

圖:《人民日報》刊文《中國女排重新崛起的啟示》,痛斥運動員出國做教練

這樣的社會心態,十年之後,終於有了改觀。

2005年,郎平擬出任美國女排主教練一職的消息傳出,國內輿論再次爆炸,「由中國培養出來的郎平不該執教美國隊」、「無法接受郎平率領美國隊回過頭來威脅中國女排」等聲音隨處可見。

《人民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徐利,借徐之口,表達了異於以往的開明看法:

「針對有些人將郎平是否接受美國排協邀請視為愛國不愛國的標誌,徐利說,郎平接受還是不接受美國排協的邀請,都是一種職業行為。中國排協理解一些人在這件事情上的感情。美國排協和郎平本人的選擇,都會是理智的,不是出於感情。不能說郎平執教美國隊就是不愛中國了。郎平如果在做出決定時有所顧慮,可能正是基於國人的上述看法。當今的競技體育是全世界範圍內的激烈競爭和廣泛交流,中國的乒乓球、體操等優勢項目有不少教練員在幫助別人提高水平,女曲、水上等落後項目則請來美國、韓國等國家的高水平教練,難道能說他們都不愛自己的國家嗎?

但社會心態的變化,終非一日可成。2008年,郎平率美國女排在奧運會上擊敗中國女排,仍然引起了輿論的諸多非議。比如,「棋聖」聶衛平曾明確表示自己「很不喜歡」郎平執教美國隊:

「我就搞不懂,為什麼他們就不能為國效力,非得出國去執教其他球隊?自己人把自己人打贏了,很有意思嗎?」「她出國執教,我很不喜歡。教出幾個對手來和中國女排對抗,我不能接受。」「那些出國去執教其他國家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的教練,我都非常不喜歡。別忘了,你們是中國人!」(11)

圖:2008年,網路上指責郎平是「賣國賊」、「漢奸」的帖子俯拾皆是

包括此次馬拉松事件在內,以上種種「對愛國精神的曲解」,歸根結底,實與我們缺乏愛具體的人的能力有關。愛抽象的群體容易,愛具體的個人卻難。但真正的愛國,首要之務,正是愛自己那些具體的同胞;理解他們的努力、尊重他們的選擇、同情他們的挫敗,而不是給他們寄刀片、送上吊繩、扣賣國賊的大帽子。

注釋

央視網新聞,《用國旗來道德綁架的人,不配談愛國》,2018年11月19日。

司徒偉群,《「飛人」與庸人的故事》。收錄於:《風流人物》,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P143-144。

《胡鴻飛自述》,學林出版社,1997,P68。

趙瑜,《趙瑜體育報告三部曲》,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P94。

魯光,《我的筆名叫魯光》,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P140。

蘇少泉,《迎風搏浪:體育記者生涯45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P183-184。

楊明,《中國人打敗中國人:效力異邦的韓健、楊陽、陳昌傑掉轉炮口,轟塌「長城」》,《體育博覽》1992年第7期。

《關於「中國人打敗中國人」的討論》,《體育博覽》1992年第10期。

宗立人,《中國女排重新崛起的啟示》,《人民日報》1996年9月20日。

李長雲,《如果郎平執教美國女排》,《人民日報》2005年2月2日。

(11)《聶衛平炮轟郎平出國執教:別忘了你是中國人》,現代快報2008年8月5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乾隆與華盛頓,同死於1799年 | 短史記
慈禧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究竟何意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