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標準?沈飛成飛鉗工均獲國家認可 網友言論反差巨大
原標題:雙重標準?沈飛成飛鉗工均獲國家認可 網友言論反差巨大
近日,航空工業成飛鉚裝鉗工,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劉時勇在第十三屆航空航天月桂獎頒獎儀式上,榮獲「大國工匠獎」的報道,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網友們一致稱讚劉時勇是「國家的財富」。
在戰鬥機的研發過程中,飛機鉚裝工人承擔著將戰鬥機成千上萬個零件組裝在一起的重任。作為航空工業成飛的優秀代表,他經常在鉚裝方法上動腦筋、想創意,他發明了「劉氏鉚接法」,使得凹凸不平的連接件變得平整光滑。
劉時勇的事迹很容易讓人想到了在沈飛公司同樣的一名一線生產工人——方文墨。官方媒體曾展示了這名叫方文墨的80後高級鉗工,為殲-15戰機打造零部件的過程,公開了殲-15戰機的製造車間和製造工藝。
不過,或許是因為「出身」沈飛的原因。這則視頻一經曝光,互聯網上就傳來了不少質疑之聲。有質疑聲稱,作為殲-15這樣精密戰機的生產單位,竟然還要使用人工進行零件加工,能保證精度嗎?
我們先不論一些人「雙重標準」的問題和一些細緻,不得不說的是,一線產業工人,尤其是在自己本職行業做到極致的工人,真的都是每一個行業的財富。應當說,目前數控機床技術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了,但是鉗工在裝備製造業的作用依舊不可忽視。他們手上的精度,很多時候不比機器做的差。
做過機械行業的朋友都知道,出於成本考慮,很多時候,人工的應用其實要遠低於數控機床的使用的。例如單個模具、零件的生產製造,如果採用編程的話,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都相當可觀。換句話說,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一定是機械化最好,但是單件產品的加工,很多時候還是人工又省時又省力。
此外,很多人指出,我們為何不用人工智慧和數控機床生產呢?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人工智慧的存在某種意義上更凸顯了這些師傅們的技術重要性。因為人工智慧和數控機床的程序編程,更多是「學習」而不是「創造」。包括一些工藝、工序等細節,人工智慧是需要向人類學習的,數控機床的程序則是需要人工進行編程的。
顯然,如果沒有人本身就會做這件事,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人工智慧幾乎是不可能想出來「如何解決生產」這個問題的。換句話說,人工智慧更多的時候像一個超級會學習的孩子,很多事,只有很多人去教它,他才會做,即便做得很好了,它的創造能力,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依舊有限。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說殲-20的製造已經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尤其是鉚裝這道工序上。《人民日報》在今年就報道稱,浙大團隊研製的卧式雙機聯合鑽鉚機,僅釘頭的齊平度就從0.05毫米提高到0.02毫米。該團隊還成功研製了一系列全產權、全配套的飛機自動化裝配原創裝備,為運—20、殲—20、運—9等9個重點型號飛機的成功研製和批量生產提供了工藝、技術、裝備及系統的重要支撐。
對於沈飛自動化生產的報道相對較少,不過從次此前在互聯網上曝光的《鶻鷹神話》的內部畫冊中,就曾出現了殲-31「鶻鷹」的後機身一體化構件。從其一體化程度和畫冊中所提到內容來看,其自動化程度相當厲害。在飛機生產過程中,採用了裝配方陣技術、自動制孔技術、大部件柔性化自動對接裝配,區域定位測量系統。
時任航空工業董事長的林左鳴評價說:「『鶻鷹』的研製,不論是設計還是製造,正代表著航空工業技術不斷選代躍升的水平。第一次選代是殲-20,是一個巨大的提升;第二次送代是大運,第三次迭代是用區域定位測量系統,自動組裝飛機。」
應當說,此前中國的航空工業在一些飛機製造領域的技術確實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差距,但隨著重要航空裝備的不斷誕生,中國在研製這些大國重器的過程中,航空製造的生產水平已經走向了世界一流。
※坦克噩夢來襲 中國遠程制導火箭彈命中率超越國際水平30%!
※神秘裝置以「打碼」形式曝光!助力殲-20獲取全球作戰能力
TAG:特爾博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