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勁夫承認家暴:原諒了施暴者,那些受害者又該何去何從?
經歷一個早上,整個社交平台都被「家暴」的新聞所驚醒了。
先是當事人女友在平台上曬出自己受傷照,並自己男友失蹤與她有關。
緊接著,男友在微博上自稱「一直在懺悔和悔恨中度過」、「不應該動手,並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表示萬分羞愧」.....似乎間接承認了自己家暴行為。
雖說這裡面來龍去脈,咱們吃瓜群眾也許並不清楚。且無論他如何道歉,他對女友所造成的傷害還是無法挽回。
但讓人吃驚的是,有些網友確認為承認錯誤就需該原諒?
原諒了施暴者,但誰又能拯救受害者呢?
家暴,只有0次與無數次
據2016年全國婦聯一項調查顯示,在全國2.7億個家庭當中,有24.7%的被女性曾表示自己在婚姻遭受暴力傷害,這也意味著每4個已婚女性就有1人遭受家暴。
然而,據研究表示,農村地區所發生的離婚案件,就有超過8成的當事人曾遭受家暴的經歷。但判決中家暴行為認定比例確實極低,主動向法院尋求幫助還不到5%。
在這些調查數據中,很多施暴者在承認錯誤之後,並沒有任何改進,相反還變本加厲。
在最新電影《你好,之華》,胡哥飾演的張超就是一個家暴男,妻子之南結婚後不斷遭受他的拳腳相加。即便之南死後,張超對下一任繼紅同樣實施了家暴,悲劇又再次上演。
我們也曾說: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一個人犯錯,固然我們允許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但家暴不一樣,只有0次與無數次,即便受害者選擇原諒,即便吃瓜群眾選擇原諒,但之後我想受害者還是在擔驚受怕度過。
家暴,真的是因為愛的太深?
童年陰影《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電視劇里,安嘉不斷對妻子進行囚禁和毆打,但他依然口口聲聲說自己太愛妻子。
然而,這種真得是愛的表現嗎?
這也就讓很多人處於一段危險關係而不自知,施暴者往往隱藏很好,讓受害者認為自己遇到真愛。
事實上,大部分施暴者行為都圍繞一個目的-----關係中擁有絕對的操縱權利與完全控制感。這種心理現象並不常被受害者意識到,這是由於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追求愛與親密感,而施暴者就往往隱藏操縱與控制,用吸引力的行為與語言進行包裝。
施暴者往往就採取:
孤立手段(「我不讓你交朋友是因為太愛你了,我會吃醋」)、
強迫威脅手段(「你如果不...我們就分手」)、
情感虐待(「就你這樣的人也就我會要你」)、
指責受害者(「 我沒有要傷害你,就算我打了你,也是因為你自己造成的」)
利用孩子(「你再...我就帶著孩子離家出走」)
經濟限制/虐待(「要不是我上班賺錢,誰能養你」)
........
那麼受害者就只能順從服從,又或者認為自己有問題,相信對方嫉妒是愛的表現,感覺有被強烈的需要。
就因這種心理變化,很多受害者在進入虐待關係時,往往難以察覺到騎士的跡象,被控制一段時間不斷「洗腦」,逐漸很難逃離。
更可怕的是,曾有情感虐待或家庭暴力經歷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受虐者。
他們在成長中所經歷的關係行為模式,就會逐漸對不正常行為有較高容忍度。對虐待初期對方的「越界」行為不敏感,這也導致受害者很難從這段「虐戀」抽身。
自己或身邊人遭受家暴,我們該如何做?
假若「虐戀」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必須記住一點--真正的愛是尊重,因此需要相信自己,並尋求「援軍」,有計劃並果斷堅持自己決定,可以在親友以及反家暴機構下,做好安全措施與尋求經濟支援。
若朋友或朋友處在這段虐戀,我們首先不能往他們身上貼標籤,傾聽與支持幫助他們學會區分戀愛關係中的愛情與暴力,同時還可尋求其他公益組織的幫助。
無論何時,每個人都應該記住這個電話:反家暴婦女維權熱線------12338
※第一批90後已禿了:脫髮真的「無藥可救」?
※接種疫苗符合流程,為何孩子會身亡?只因忽視這「黃金30分鐘」
TAG: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