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南嶺,又稱「五嶺」,橫亘於湘粵之間。五嶺之一的騎田嶺,古稱「騎田嶺道」,是古代嶺南北上中原的「五嶺道」之一。騎田嶺南接廣東的路段西京路,後人稱「西京古道」。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西京古道,原路線從英德浛洸經乳源縣城至湖南宜章,全程500餘里。乳源縣城北上湖南宜章,由縣城西大富橋上臘嶺過風門關,途經龍溪(今南水水庫)、均豐(今大橋鎮)、白牛坪(今大橋鎮)、出水岩(今樂昌市雲岩鎮)、梅花(今樂昌市梅花鎮)、武陽司(今樂昌市老坪石)等地,計程160多公里。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西京古道始建於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是漢武帝時期嶺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經之道。西京古道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沿途村莊密集,古橋樑、古涼亭、古村宅、民居今仍歷歷在目。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漢武帝劉徹平定南越後,把廣東的龍眼、荔枝等嶺南佳果列為貢品,每年定期要嶺南各地向朝廷進貢。東漢建武二年(26年),桂陽太守衛颯開鑿了一條從浛洸(今英德浛洸鎮)經乳源至湖南宜章接上直達京都的道路。此後,向朝廷進貢龍眼、荔枝及生鮮等貢品的驛馬不停地傳送。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西京古道」乳源段

「西京古道」乳源段保留較完整的路段有梯雲嶺段約2.5公里,猴子嶺段約2.5公里。主要景觀有古涼橋(包括大富橋、通濟橋、)其中通濟橋至今歷時240多年,依然巍然挺立,保存之完整為少見,古涼亭(包括「小梅關」亭、梯雲亭、象兌亭、官止亭、心韓亭、樂善亭、仰止亭、壽得亭、納涼避雨亭等),觀瀾書院,古民居等。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乳源境內歷史上的這條古道,是一條開闢較早、歷來就是乳源縣境內貫通南北的重要道路。路出縣城南門,經大富橋上臘嶺,到小梅關後折而走北,翻越縣境西北部的崇山峻岭,到湖南的宜章,北上西京長安。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西京古道路途險峻,「層山疊嶂,若登梯然」

縣城西南的臘嶺,高四百餘仞,「壁立峭撥」,「設險天成」,山頂有鑿山開道鑿成的過道,並築有石室涼亭(今毀),古稱「風門關」,古人有「石磴崔嵬倚碧霄,中開一竇過行軺」之句。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梯雲嶺古人稱為「萬仞梯雲之山」,「乳邑扼要之區」。並有「上出雲霄,拾級而登如躡梯」的記述。猴子嶺,當地人稱為猴子額,即猴子的前額。

猴子額更為險峻,山坡陡峭壁立。有碑記載:「西北地最廣而險,自縣城逾臘嶺過風門五十里許而上梯雲之山,又四十里許至通濟橋村,其望壁立直上,崎嶇最難行者,則俗所乎猴子嶺也,行者常苦其險且峻」。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古橋樑

今乳源境內西京古道沿途的古橋樑,保存完好又有代表性的當首推乳城鎮的大富橋和大橋鎮的通濟橋。

大富橋,在乳城鎮西南的臘嶺腳下,明代李立仁建,清代曾一癸重修(具體年代失考)。橋為東西走向,長21米,寬2米,高3.5米。單跨「坦拱」,拱跨10米,拱矢5米。青石(石灰石)條石構築,橋面以石板鑲鋪,兩端築台階自地面順至橋上。大富橋是乳源歷史上西京古道之門檻。大富橋至今還保存完好,橋北20多米是323線國道公路,在新的坪乳公路未開之前是乳源至坪石的必經之路。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通濟橋,俗稱「大橋」,在大橋鎮大橋石墩村前,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被水沖毀,二十九年(1764年)重建。

通濟橋為東西走向,長53米,寬6米,高7米,二墩三拱,拱跨12米,拱矢(指兩拱腳連結線至拱頂的高度)6米。橋採用「睡木沉基」(先在立橋墩的河床上按水流垂直線重疊埋下水桶般粗的松木,然後在松木上築墩腳)的方法築橋墩,使用拱圈石縱聯砌置法築成三個半圈形孔,在各孔關係上採用「連續橋」的結構,相鄰的兩孔是一個共同的拱腳,使各拱結成整體。橋上每孔的承載,賴全橋各孔的「支援」,參與共同作用。橋墩逆水面加築尖形分水嘴,橋面用石板鑲鋪,兩邊用條石築欄,中央築橋亭,兩端築台階:東端為前橋17級,西端為後橋14級順至橋面。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通濟橋至今為止歷時240多年,依然巍然挺立,可負載10-15噸載重的車輛通行。通濟橋不但為西京古道的正常通行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新中國成立後的近半個世紀中,成為坪(石)乳(源)公路幹線的主要橋樑之一。通濟橋,是大橋鎮歷史文明的象徵。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涼亭

人們所熟悉的「亭」,常見於名山勝地和花園別墅里那種有頂無牆的風景亭。古代建在西京古道途中專供行人歇息的「涼亭」,現在還保存完好的有梯雲嶺亭,大橋的象兌亭,烏鶉嶺的官止亭,新谷顯靈坳的續成亭,猴子嶺的心韓亭,爛泥坳的樂善亭,白牛坪的仰止亭,三元圩的壽德亭,還有核桃山老虎沖的納涼避雨亭,共計有9座。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這些涼亭,建築形式一種是長方形石塊壘牆,梁架雙坡屋頂,兩側山牆築成高出瓦面的風火牆,也稱「馬頭牆」,門置兩山牆之中的房屋式造型亭;另一種是使用拱圈石縱聯砌置法築成拱券,兩側築牆設門,頂上覆蓋厚土的石拱橋式亭。

這種造型的亭現存有梯雲嶺亭和爛泥坳的樂善亭2座。現存涼亭的平面均為單間長方形,內空30-40平方米左右。風火山牆式和拱券式兩種造型的涼亭形成它獨特的建築特色,有別於名山勝地和園林別墅里常見的通透式風景亭。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採用風火山牆和拱券式兩種建築方法,造型美觀,建築堅固,猶存古制,能耐大自然惡劣氣候的雪壓風摧。白牛坪地處高寒,每年到了農曆十一月就進入了冬令季節,「風雨隨即凝雪,頃間深至二三尺」。

為遮擋風雪剝蝕,涼亭都採用長方形石塊砌築,而建亭處屬石灰岩地區,建築的主要材料石塊便於就地取材,避免了長途運輸之苦。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有建亭碑記載:西京古道是古代乳源的交通要道,無論晝夜寒暑,來往客商不絕於路,且路途之中又無歇息之所,來往者常嘆「過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涼,受冬霜之觱烈」之苦。明清之際,各地鄉民紛紛在古道沿途修建涼亭,幾乎達到了五里一亭,行人「自此風雨驟來有所避,患炎熱汗下亦可納涼」。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歲月流逝,一座座古亭成了歷史的陳跡遺留在西京古道上,已不為人所睹目。然而,在它古老的軀體上,卻遺留著古代建築、交通、經濟貿易等豐富的歷史文化痕迹。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為方便過客歇宿,古乳源西京路沿途設有五個公館。這五個公館一是龍溪公館,在今龍南水庫。二是均豐公館,在今大橋鎮石角塘村南約1公里的地方,今此地仍叫「公館下」。三是白牛坪公館,在今大橋鎮白牛坪。四是梅花公館,在今樂昌市梅花鎮。五是武陽公館,在今樂昌市老坪石。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圩場集市

為適應西京古道沿途經濟發展和人民商貿交流的需要,圩場集市悄然興起。清代,龍溪有榔木橋圩,均豐有石角塘圩,白牛坪有三元圩。尤其是三元圩,它位於湘粵交界處,每逢圩日,廣東、湖南兩省周邊的農民和商賈,雲集這裡買賣交易,這個歷史上的農貿市場,從清代到解放初期,一直都是比較繁華的集市。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學校書院

西京古道的開通推動了沿途文化教育的興起。清乾隆年間,僅大橋村(今大橋鎮大橋村)就建有3間書院,這3間書院的名字叫「石溪書院」、「步蟬書院」和「觀瀾書院」,至今仍保留完好的有觀瀾書院。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觀瀾書院在大橋鎮大橋新書房村,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距今210多年。書院坐落在大橋河畔,正門前方一覽滔滔奔流的大橋河水,波濤後浪推前浪,波瀾起伏,滾滾向前,故取名「觀瀾」。

書院建築共分四進:一進拱秀門,門樓築成風火牆式,門上方用磚砌成菱形和方形牆欞,攜「拱秀門」3字,拱秀門後面是「紫微門」;二進觀瀾門,三進明德堂,四進資深堂;三個院墀。一進院墀地板鋪鵝卵石,二進鑲石板。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建築布局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磚木結構的懸山頂兩層樓房,廊樓、戲樓欄杆用藝術木雕裝飾,明德堂後的芸香院的樓廊欄杆雕有花艹鳥雀和圓形篆刻「福、祿、壽」等字,篆體字採用偏旁變位法,構思巧妙。明德堂正面設隔扇與芸香院相隔,建築美觀大方,有較高的建築技藝。

懸掛在觀瀾門門楣上方的「觀瀾書院」木匾,立於書院落成的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匾長1.8米,寬0.5米,紅色地,浮雕字,字金黃色,「觀瀾書院」四字為楷書,筆力雄渾凝重。觀瀾書院是大橋許氏十四世列貢生許景發創建,具有明顯的客家建築特色。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民居

西京古道沿途,村莊密集,基本上都是客家居民,屬客家圍屋布局,這些村莊其建築特點是:

一、以姓氏為聚居點,一個姓氏為一個獨立的村莊並建祖堂或叫祠堂(客家人又叫「廳廈」)和大門小門。廳廈大門必定是一個同姓同族人居住在同一個村莊的軸心,而廳廈大門是這個村莊的公共活動場所,紅白兩事均在這裡舉行。

二、廳廈的正面牆上都設神龕(有的地方叫「太子殿」),神龕正中供奉觀音佛像,左右兩邊安放歷代門宗先祖的牌位。

三、村裡居住戶必須以廳廈大門這個軸心向左右兩邊延伸,並且要按地理風水要求規划進行建築。

四、戶與戶之間同牆共檐,穿壁串梁。

五、多數村莊的大門前面都有寬闊的大門坪,坪外設有水塘。

六、每家每戶的正廳都安放固定的八仙桌和大板櫈,並視這張八仙桌為一家的鎮家之物,既莊嚴又神聖。八仙桌的桌面絕大多數用柏樹作料,從砍樹到請木工加工,到八仙桌的安放都要選日子,八仙桌安放好以後,不能隨便移動。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西京古道沿途的這些古民居,現有的村莊歷史最長的可以上溯到明朝中葉,如大橋鎮的大橋老屋村,最初立基於明宣德年(1426-1435年)間,距今560多年。大橋鎮的石角塘村,最初立基於明正統年(1436-1449年)間,距今550多年。這些古民居是今天研究西京古道和客家文化珍貴的實物資料。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古道攻略

難易度:★★★★

西京古驛道精華段環線全長14.1公里,在18條精華段中里程較為長的一段,驛道君總共花費了3個多小時。古驛道本體較多,路面不平整,比較難走,其中猴子嶺古道和烏桐嶺古道上下落差較大,攀登較為費力,所以整段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平時缺乏鍛煉的朋友還是要作一些準備哦。

美景度:★★★★

沿途不但有豐富的植被種類和地質環境,而且還有不少保存良好的歷史遺迹,乳源當地更在沿線打造了不少與周邊環境相融景,非常適合拍照哦,攝影發燒友們絕對不能錯過。

便捷度:★★★★★

從乳源到精華段大橋鎮的驛道起點自駕大概40分鐘路程,而且沿途風景還非常漂亮。而公共交通也非常方便,在乳源縣城就有公交路線直達大橋鎮,車票10元,下車到精華段入口只需步行幾分鐘。鎮上有農家樂也有度假酒店,住宿也非常方便。

指示清晰度:★★★

個別路段的指示度並不十分清晰,有的地方有岔路,但是沒有明確指示,對於外來的遊客有點不方便。

廣東這條古道穿越南嶺,開鑿於東漢,修建竟是為了皇上吃上荔枝

1.要挑戰西京古道,最好穿上防滑的登山鞋和帶上雨具。古驛道沿線基本都在大山之中,山中天氣變化多端,容易下雨,當然微微細雨會讓步行更加舒服。

2.使用防晒用品。當地海拔相對較高,空氣清新,紫外線強度較大,而且沿線植被都比較低矮,很少遮蔭的地方,使用防晒用品可以防止晒傷。

3.全線大多是山野,只有在心韓亭附近的野塘村有人家,因此最好帶備少量的乾糧和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行道 的精彩文章:

每年成千上萬的遊客遠赴非洲 只為看這棵樹?

TAG:旅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