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北方與南方》:大時代背景下的思索與追尋

《北方與南方》:大時代背景下的思索與追尋

大時代背景下的思索與追尋

作者:艾米爾泡泡

《北方與南方》 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小說家伊麗莎白·蓋斯凱爾(Elizabeth Gaskell)於1855年寫作的「工業風」小說。與時代中的其他作家一樣,蓋斯凱爾擅長於描寫身處19世紀中葉英國工業轉型時代背景下個體生活的面貌和他們的喜怒哀樂。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英國經歷了一系列經濟和政治上的革命與改革。19世紀,英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無論其制度上的建樹還是其位於全球的經濟實力,已成為世界文明進程的主導力量。但繁榮的背後卻隱藏著深刻的危機,包括:英國的棉花紡織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逐漸喪失優勢地位;工業化的推進帶來的工人對提到工資的需求與資本家生產之間的矛盾;作為日不落帝國殖民地與本國生產產品的競爭;以及愛爾蘭工人的湧入對英國本土勞動力衝擊等。眾多危機層出不窮,統治階級與工人階級不時泛起衝突,重重包圍著當時這個世界上的頭號強國,使其強大的外表下,有著脆弱、緊張的社會生活現狀。

《北方與南方》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小說以女主人公瑪格麗特·赫爾與約翰·桑頓的愛情為主線,通過對這一對愛人從相識、互相排斥,暗生情愫到最後的在一起的經歷,在一段浪漫而充滿波折的愛情中,為我們完整的描繪了當時英國社會整體的生活面貌。

作者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及其丈夫為英國新教教派中叫做唯一神教派(Unitarian Church)信徒。在故事發生的年代,英國社會的危機不僅反映在其政治與經濟生活中的種種矛盾,也同樣激烈的表現在隨之而來,自16世紀英王亨利八十在擔心自己王權旁落而進行的宗教改革後,19世紀天主教與英國國教,英國國教與英國本土其它非主流教派的衝突。整個社會的矛盾與衝突日趨激烈。而作為非主流教派教徒,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同樣將當時有關信仰的衝突重現於小說的文本之中。

故事的第一個轉折便發生在瑪格麗特的爸爸赫爾先生辭去教職開始。赫爾先生因為信仰上的衝突,對自己「侍奉」上帝的責任與決心產生動搖,對自己作作為上帝的僕人的身份感到絕望。因此,他們一家便從漢普郡搬到了米爾頓,從南方的鄉鎮生活去往北方的工業城鎮。

也正是這次搬家構成了本書由信仰開始的第二重衝突,即宗教信仰與工業主義的衝突。即小說主人公瑪格麗特與桑頓所代表的兩種生活方式的衝突。瑪格麗特因為從小受父親的耳濡目染,對宗教與信仰的嚴肅態度已然是她生活方式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與此相反,桑頓卻是一家工廠的工廠主,是一個典型的資本家人格。這樣,一個以宗教信仰為行動原則女主角便在與以金錢、事業為動力男主角在價值觀上產生了極大的分歧。

正如馬克斯·韋伯曾在他的有關資本主義與宗教的相關著作中指出的那樣,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要歸功於他們的基督教傳統。新教的改革在某種程度上不自覺的激發了人們對實業的熱情。而到了19世紀,在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相伴走過了兩百年的路途後,時代已進入到大機器生產的工業革命第二階段。而這時,曾經不自覺的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教倫理,在各種競爭中,反倒成為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阻礙力量(至少就身處其中的人,這樣認為)。

桑頓作為一個工廠主,便處於這樣的掙扎中。與女主人公喜愛閱讀但丁的《神曲》不同,他最愛的讀物是《理想國》。但他的奮鬥與努力,實際上仍然有著對社會的關懷。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從自小便輟學維持生計的生存壓力下解脫出來,沒有為畸形的生活環境扭曲了他善良的天性。

因此,志存高遠的資本家才有可能與懷揣信仰而單純的女主人公最終達成和解。桑頓因女主人公純潔的信仰而不至於淹沒在工業主義浪潮中,而瑪格麗特則通過桑頓的現實主義關懷,重建信仰的根基。可以說,如果蓋斯凱爾不滿於僅僅為講故事書寫,不僅僅為寫一段浪漫的中產階級愛情故事為目標,而有著更高的社會關懷,我們便可以看出,正是在通過以女主角瑪格麗特作為載體的信仰,與以桑頓作為載體的資本家倫理的不斷衝突與磨合中,蓋斯凱爾為我們給出了她認為的,使她所處的社會恢復幸福狀態的根本動力。

有評論認為蓋斯凱爾的《北方與南方》是向簡·奧斯汀的致敬,但蓋斯凱爾更注重女性在觀察到階級差異產生的情緒與自身的成長。這可能與作者作為新教徒的信仰,對整體社會生活苦難的關懷脫離不開干係。作為上層社會中的一員,書中也不乏作者對自身所處階級所具有虛偽與做作的嘲諷與批評。例如,在小說中,從小貧苦的桑頓一直嚮往著英國高級社會的生活方式,在期待從瑪格麗特身上看到一個「期待時」,瑪格麗特卻並未表現出桑頓所期望的行為。

可以說,蓋斯凱爾對底層人們的不幸生活是抱有真誠的同情與憐憫的。但同時,我們也得承認,小說中底層人們的聲音是缺位的,或者說,與作為中產的主人公相比,他們不具備一個深刻而完整的聲音。相反,書中在描繪中產階級對工人罷工的理解時,卻明顯的表現他們對工人生活與境遇,乃至於他們的真正需求的缺乏了解,甚至做出一些在我們如今看來比較膚淺的看法與結論。這與蓋斯凱爾將解救社會的重擔放在中產階級的模範精英式的自省不無關係。也可能正是因為如此,很多批評家批評蓋斯凱爾總有高高在上指點底層的感覺。因此,《北方與南方》中存在的這種張力或許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北方與南方》

BBC年度最佳戲劇獎《南方與北方》(North and South)原著小說,描繪英國當代情境的典範之作。

內容簡介

小說女主人公瑪格麗特·赫爾在她父親赫爾先生離開英國教會牧師職務之後,舉家從英國南部的漢普郡搬到了以曼徹斯特為原型的虛構工業城鎮米爾頓。瑪格麗特在此與經營紡織廠的約翰·桑頓先生相遇。

南部富裕鄉鎮與北部工業城鎮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讓瑪格麗特深深同情工人的悲慘生活,並與身為資本家的桑頓先生多次因誤會而發生衝突,瑪格麗特對外表冷峻的桑頓先生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偏見,而桑頓先生對瑪格麗特的高冷傲慢姿態也深為不滿,瑪格麗特和桑頓先生卻在彼此「厭惡」中漸漸互生情愫

作者簡介

伊麗莎白·蓋斯凱爾,又稱蓋斯凱爾夫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小說家。生於倫敦西部切爾西區,婚後居住於曼徹斯特。

1848年出版首部小說《瑪麗·巴頓》,作品中經常描寫中產階級年輕女性的感情,也常反映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問題,尤以描寫工業崛起與社會變遷著稱,因而獲得「工業派小說家」之名。

她與同時代作家狄更斯、夏洛特·勃朗特往來密切,代表作品有《瑪麗·巴頓》(1848)、《克蘭福德》(1853)、《北方與南方》(1855)、《夏洛特·勃朗特傳》(1857)、《希爾維亞的情人們》(1863)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讀庫 的精彩文章:

一句話讓高曉松失控落淚,聽完才懂人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林風眠、吳冠中筆下的秋色

TAG:文藝讀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