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歐美人的心裡感受:2018「有毒」

歐美人的心裡感受:2018「有毒」

英國《牛津詞典》選出2018年的年度辭彙——Toxic(有毒害的)。

日前,英國《牛津詞典》選出了2018年的年度辭彙——Toxic(有毒害的)。牛津大學出版社根據「牛津詞典新詞監控語料庫」對當年英語辭彙趨勢進行跟蹤、篩選出候選辭彙後,由公眾投票產生年度辭彙。

牛津年度辭彙的一大特點是,它能夠反映出在這一年裡,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以及社會思潮和社會情緒的變化,比如2016年選出的「後真相」(Post-truth)和2017年的「青年震蕩」(Youthquake)。前者與美國大選、英國脫歐有關,後者則展現出了在「後真相」時代,年輕人的行為或影響力帶來的重大文化、政治或社會變化。可以想見,Toxic代表了整個英語世界對2018年最直觀的感受。

那麼英語世界的人們為什麼認為2018年是「有毒害的」呢?

在美國,趕在中期選舉前,美國領導人利用行政和立法優勢,將其政綱內最主要的幾大類逐一兌現或部署。通過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重啟制裁伊朗,美國方面的做法使得本已降溫的伊朗局勢再度升溫。而宣布搬遷大使館到耶路撒冷、支持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繼續非法佔領,則進一步影響著中東本已脆弱的和平氛圍。

當然,被「毒害」的還包括西方的傳統盟友關係。美歐之間紛爭逐漸明朗化:從對伊核協議態度到對俄立場、從F35或陣風戰機的採購之爭到貿易爭端,無不在向世人證明,西方世界已非鐵板一塊。特別是,法國和德國在年末提出自主防禦的歐洲軍設想,也是對被「毒害」的北約盟國關係的一種反彈。

美國在中東的支柱級盟友沙特也不遑多讓。在西方媒體看來,沙特竟然在主權國家土耳其的領土上,以殘忍手段殺害一名記者,並長時間抵抗國際社會的詰問。嘴硬的結果則是進一步「毒害」現代社會的法治與公義。

在經濟方面,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無疑破壞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前景。一方面,美國通過操弄匯率工具,試圖大量吸收外國資本進入其國內。另一方面,美國通過國內法設置各種障礙與門檻,在全球範圍內按親疏遠近,將正常的人員流動、貿易和物流分成三六九等。可以說,並沒有體現其宣揚的公平公正原則。

除了政治經濟的「毒」,今年還有一「毒」——加拿大不久前宣布「大麻合法化」。雖然帶有某些限制,然而此戒已破,該國無論如何確將成為癮君子的天堂。縱有各種言之鑿鑿的詭辯,但醫學界、禁毒界早已證實大麻對人體的毒害、對社會的危害。

渥太華加拿大議會大廈前招展的大旗把國旗上的楓葉換成大麻葉圖形。

然而,加拿大恣情地沉醉於某種虛幻的自由主義情結中難以自拔。「毒害」著自己的國民,某種程度上,也「毒害」了國際社會對大麻這種「門檻毒品」嚴重性的認知。作為西方大國之一的加拿大可以說給世界樹立了不好榜樣。

如此看來,今年的牛津年度辭彙Toxic,確屬實至名歸。與去年反映成長煩惱的「青年震蕩」相比,今年世界的口味重了不少。

(本文作者王烜,系華林開元智庫秘書長,原標題:歐美人為什麼覺得2018年「有毒」)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殲10B和殲11戰鬥機正面較量誰更強
剛剛過去這24小時,美國瘋了?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