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立志要做國民導師的胡適先生,都做了什麼,又是怎麼做的呢

立志要做國民導師的胡適先生,都做了什麼,又是怎麼做的呢

胡適早期「再造新文明的嘗試」,主要是在學術思想上,具體來說就是他是如何倡導和推動新文化運動,填補中西文化交流下中國思想界的空白。上一次我們說了胡適立志要做國民導師,因此,他特別關注國內的局勢,留心政局的變化。他通過對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社會的觀察,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救亡不論是採取革命的手段還是走改良的道路,首先必須要有革命或改革的基礎。而在他看來,民族之間的競爭最終是文化的競爭,因此,救國的根本之道就是為中國再造新文明。而再造新文明的辦法是充分了解中國自己的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取他人所長,補自己所不足,折衷新舊,貫通東西。落實到具體實踐,就是要興辦教育。

立志要做國民導師的胡適先生,都做了什麼,又是怎麼做的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胡適是 1917 年回國的。回國前,他已經因為在《新青年》上發表了著名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文學革命,在國內有了一定聲譽。這場文學革命,是胡適施展自己抱負的第一步,對中國文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成為了新舊文學的分界線。在胡適之前,也有人提倡白話文運動。但是,胡適倡導的文學革命不但是一種自覺的主張,而且明確主張是白話文學而不僅僅是白話文。在胡適之前倡導白話文的人,在心理上還具有知識分子對老百姓的優越感,而胡適在美國受了七年民主洗禮之後,已經拋棄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對民眾的輕視心理。他不但重視老百姓,而且希望通過這場文化革命打破中國社會的階層隔閡。胡適的這一主張正好適應了當時一大批邊緣知識分子的需要,又得到了他安徽的老鄉陳獨秀的大力支持。於是,胡適和他的思想藉助於《新青年》這個平台聲名遠播。

立志要做國民導師的胡適先生,都做了什麼,又是怎麼做的呢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當胡適回國之際,造就英雄的時勢已醞釀成熟。胡適把自己所處的時代稱為「舊文明與新文明過渡的時代」,而他正是時代交替過程中的知識分子的代表,用余英時的話說,「中國思想界有一段空白恰好被他填上了」。這個空白和近代以來「西潮」的湧入有關。在這場中西兩大文化體系的較量中,中國文化「打了大敗仗,發生了大崩潰」。

「西潮」的衝擊既給中國帶來了新問題,也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源。「向西方學習」成為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識,而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不僅是要生存,而且是要超越西方。於是,中國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多層次的緊張心態。五四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思想典範所針對問題依然存在,但它提供的解決方案越來越捉襟見肘。中國思想界急需找到突破口,建立一個新的思想典範。留學歸來,意氣風發的胡適承擔了這個時代的任務,形成了席捲一時的「新思潮」。

立志要做國民導師的胡適先生,都做了什麼,又是怎麼做的呢

胡適的新思潮,根本意義只是一種新態度。這種態度可叫做「評判的態度」。他說尼采提出的「重新估定一切價值」這八個字,就是對「評判的態度」最好的解釋,也就是凡事都要重新分別一個好不好。值得注意的是,胡適所說的「凡事」針對的是中國文化,而西方文化的價值已有定論,只要把它介紹到中國來就可以了。

近代以來,張之洞等先進人士已經在關心和思考中國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問題,但直到胡適提出的重新估定一切價值,才把這個問題從科技和制度的層面上升到文化層面,從而突破了中體西用的思想格局。胡適提出,新思潮的目的是再造文明,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問題與輸入學理。而新思潮對待中國舊文化的態度,是一面反對盲從,一面用科學的方法來做整理,也就是所謂的「整理國故」。新思潮將來的趨勢,則是研究人生社會的重要問題。這就是胡適對新文化運動的整體觀念。

立志要做國民導師的胡適先生,都做了什麼,又是怎麼做的呢

而胡適提出用科學的方法來「整理國故」,在一定程度上正適應了中國學術思想演變的內在理路。這幫助他在北京大學確立了自己的學術地位,也為胡適在文化教育界的領袖地位打下了基礎。1919 年2 月,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出版,震動學界,因為它所提供的不是個別的觀點,而是一整套關於國故整理的價值和技術系統。

五四前後,從文學革命、整理國故到中西文化討論,胡適的思想觸及到的都是一般人壓在心中多時又不知道怎麼說才好的問題。其結果就是不論思想上與胡適接近還是疏遠,甚至完全不同的人,都不能不以胡適所提出的問題作為自己的出發點。

立志要做國民導師的胡適先生,都做了什麼,又是怎麼做的呢

比如說,即使十分不贊成胡適思想的熊十力也不得不承認胡適開風氣之先的功績。余英時指出,胡適的思想之所以能夠引領當時的文化風潮,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正是因為他把西方的實用主義和中國的考證學傳統結合起來。當然,胡適開風氣之先的意義還不止於此。羅素就認為胡適的英文著作《先秦名學史》在西方漢學界起到了典範轉移的作用。胡適是第一個受過系統西方哲學熏陶而又能讀懂中國古代典籍的人,而且能用良好的英文表達出來,對溝通中西方哲學界的意義自然是獨一無二的。

也有人覺得,胡適在學術上有很多短板,有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他的研究很多都半途而廢。作者認為,胡適感覺到了激變的時代旋律,所以在思維方式上,一向自稱是要思考得透徹到底,但有時感覺想不到底,或不能決斷時,就會暫停;這種思想習慣在學了實驗主義後,更加嚴重。所以他寫書經常半途而廢,後面未完部分,總想續寫卻總沒寫成。這是他學術上嘗試失敗的一面,但並不影響他引領學術風潮的地位。

立志要做國民導師的胡適先生,都做了什麼,又是怎麼做的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讀這本《抗壓力》,用科學的方法,把壓力變成動力
梁山好漢其實就是「流氓集團」,誰這麼大膽,敢這麼說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