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民國總統只有九天,還是代理的,至今知道他的人很少
原標題:他當民國總統只有九天,還是代理的,至今知道他的人很少
文/張屹(筆名:青林)
江海逐風流,人生幾度秋
這個人太有名了,有名得都無人知曉了,前者指的是當時,後者指的是現在,以至於他在北京門頭溝墓地四周的百姓,現在只知道這墓中人是個大官兒,其它完全地一無所知了。誰知道這人的官那是相當地大,大到了極致,因為,他曾經是中國民國總統。
?說他是總統當然有些不妥,他只是代行總統職責,按照正統說法是「署內閣總理攝行大總統」,但無論你是排列民國總理或總統,他總是位列其中的,儘管他「攝行大總統」的時間只有九天。
周自齊,字子廣,山東成武縣人,歷任駐美國公使館書記官、參贊,駐紐約、舊金山總領事,曾代理出使美、日、秘魯等國大臣,擔任山東都督、中國銀行總裁、交通總長、陸軍總長、財政總長、農商總長、鹽務署督辦、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教育總長,曾代行民國大總統職務。
周自齊出身於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他一出生便肩負家族重望,父親給他取名「自齊」, 以期「嚴格要求自己,見賢而思齊,以成大器」之意。
他天資聰穎,幼年隨伯父去廣東生活,時值西學東漸,廣州是各種西方思想交匯之地。周自齊在這裡結識了眾多思想先進的人物,他在此先是考入廣州同文館學習外語,頗受兩廣總督張之洞賞識,並被其保送到京師同文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積極為清政府翻譯日報關於日本的動態,以供李鴻章等執政者決策參考。在京師同文館完成學業後,又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在赴京應京兆試,並錄光緒甲午科順天鄉試副榜後,因張蔭桓之薦,他隨著名外交家伍廷芳赴美,擔任了一系列重要職務,一直活躍在外交界,可以說,他是清末我國眾多外交活動的親歷者,為維護我國主權不遺餘力,那個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便是由他最先揭露到國內,並引爆了五四運動。但有趣的是,他在做這些有益於國家和民族之事時,一直拖著一條引人注目辮子。
周自齊不僅是個外交家,還是一個教育家,也許大家還不知道,他還是清華大學的首任校長吶。不過,清華的名稱也有個過程,先是叫游美肄業館,後改名為清華學堂,而周自齊是學堂的監督,也就是校長,了得哈。
他從選定校址、購地、建校,到聘任教員,周自齊是費盡了心血。清華學堂於辛亥革命後改為清華學校。可以說,周自齊是清華大學的創始人,沒有之一。
周自齊在歐美十餘年間,注重維護國家利益,他擬定了中國和古巴稅則、為廢除美國虐待華工奔走、促使中國加入萬國郵政聯盟,使中國成為世界郵政主權國家等等,這些都為中國在國際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傑出貢獻。
他全力支持在上海舉行第二屆遠東運動會,中國運動員取得了總分第一名的佳績;他捐資修建並拓寬了東總布衚衕馬路,使其成為北京城第一條馬路;他呈報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如期參加,舉行植樹典禮並從事植樹,一直延續至今;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這對中國電影業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開創意義……
人嘛,總是多面性的,上述只是說他被人稱道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就不那麼光鮮啦,他是被民國通緝的要犯,是洪憲禍首。但轉念想想,一個通緝要犯後來卻攝民國總統之責,這是不是太幽默了。
周自齊一生主要是在晚清政府和民國北洋政府供職,他是目睹了由清王朝到民國的全過程,就當時來說,民國建立後,名義上是大家共同認同的政府,但其實各地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軍閥割據,他們將民主變自主,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肆意妄為,橫徵暴斂,根本不聽中央轄制,以至於民眾普遍認為還不如以前有皇帝時好,至少那個時候還有章程可依嘛,而周自齊正是很多這樣認為之人中的一員。
他是袁世凱的親信,在袁當政時,被任命為山東都督,時值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社會狀況複雜混亂,周自齊在任上,一方面剿滅匪盜,強化治安,另一方面發展經濟,特別是發展工商運輸業,並發行山東銀行券以促進經濟發展進程,這些都取得了卓越成效,給山東帶來了政治上的新局面。
回京後,先後擔任中國銀行總裁,交通總長,陸軍總長,財政總長,農商總長,鹽務署督辦。作為中國傳統教育下的文人,他既具有愛國思想,但也有「忠君」及「報恩」的思想,在他認為只有袁世凱當皇帝,才能改變當時混亂無章的局面時,他便積极參与了袁世凱皇帝夢的推進過程。
他為袁世凱推行帝制提供「理論依據」,被任命為主持國體決定和選舉事務負責人之一,具體負責全國各省區選舉所謂「國民代表大會」代表。並被委任為「袁世凱稱帝大典籌備處」委員。
袁世凱皇帝夢破滅後,周自齊作為逆勢而動,復辟幫凶的主要人物,當然被民國通緝,他流亡日本,後被徐世昌任命為署理內閣總理兼教育總長。徐世昌被逼下台後,同年6月2日至6月11日,及黎元洪復職止,周自齊攝行大總統職務,此舉亦避免了中國的「無政府狀態」。
後來的周自齊對政治早已失去了興趣,遂退出政界,先是去美國遊歷,後來便熱心公益,他參與創辦天津扶輪公學;改組北洋保商銀行,任董事長;創辦中國經濟討論處,投資棗莊礦區中興礦局等等。
他還親自擔任家鄉縣誌的撰寫和修訂,並使其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前最完備的善本。周自齊十分喜愛李簧的詩,親自校點李簧《梅樓詩存》,並編印作跋。
1923年,周自齊在上海病逝,從黎元洪到段祺瑞,民國政府各時期要人都親自祭悼,葬禮規格絕不比兩年後孫中山的葬禮遜色。後來移葬於北京西門頭溝城子村西九龍山下,至於為何要移葬於此,俺就不知道了。
觀周自齊一生,毀譽並存,作為當時的風雲人物,現在知道他名字的人是少之又少,我不知現在清華學子們是否還知道他們學校的首任校長了,怕也是沒幾人能知吧。他當時的盛名,在歷史長河中只如濺起的一朵浪花,聲名早已被湮沒了,對他的評價也落入「有功有過」的俗套中,我寫此小文的目的也只是讓大家知道,在民國歷史的進程中,還有這麼一號人物,一個曾經做過不少澤被後世,利國利民的好事之人,我們不應該忘記他,歷史也不應該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