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舒適降噪性能大躍進,但依舊「難用」,索尼1000xm3耳機評測

舒適降噪性能大躍進,但依舊「難用」,索尼1000xm3耳機評測

SONY WH-1000XM3

過去筆者曾經就市面上主流的降噪耳機,做過一輪比較(這篇文章:世界在喧囂,我們在降噪:四款主流熱門降噪耳機橫評丨鈦度實驗室),Sony 1000xm2 在比較中表現十分亮眼,無論是降噪能力,還是音質都是同類中的佼佼者。而在舒適性上面,它可能不如 BOSE QC35ii。這一次 Sony 1000xm3 還未亮相,就憑藉其採用的新型降噪處理晶元 QN1,引起了無數人的期待。

10 月中旬發布會之後,已經拿到產品的用戶也紛紛表示「索尼大法好」,1000xm3 可以稱得上是目前為止完成度最高的降噪耳機。那麼收穫用戶無數好評的 1000xm3,相較於上一代究竟又有哪些改進呢?


外觀設計:更輕,更緊湊還有 USB-C 加入

1000xm3 整體設計語言沒有太多變化,依舊提供了金色和黑色兩種顏色可選,保留了位於耳機右側的觸控板。不過細節上,卻有些許變化:首先是兩側的耳罩由過去的仿皮材質變成了親膚材質,摸起來更舒服,但也容易沾染油光。耳罩的材質也變得更加鬆軟,對於耳朵的壓迫減輕不少。

騷氣外漏的粉金色 SONY

用於拾音的 MIC 外側和 SONY Logo 外側鑲嵌了一層類似於今年 iPhone Xs 系列的粉金色。頂部的橫樑金屬終於不再外露,然後機身變得更加緊湊,整體重量相較於上一代減輕了 20g 左右(上一代為 279g,不過依舊是「索半斤」),佩戴的舒適感增加。

耳罩更鬆軟,佩戴更舒適

由於耳機整體變得更加緊湊,所以索尼通過耳罩材質,橫樑材質的變化,成功地抵消了壓迫感變強的副作用。

除了舒適性之外,另一個設計上的改變是,使用 USB-C 介面替代了過去的 Micro-USB 介面,以後出門又可以減少一條數據線了。不過,官方宣稱 1000xm3 能達到 30 小時的續航時間,充電 10 分鐘,降噪 5 小時。

配件一覽

這次索尼將附贈的耳機收納包改成了尼龍布材質,包內依舊擁有一根 3.5mm 耳機線和雙口耳機轉接頭(用于飛機上耳機口轉換)以及一根 USB-C 充電線。遺憾的是,耳機線上並沒有用於音量控制和收音的麥克風,這意味著如果用戶在有線模式下接聽電話,還是需要依靠手機的麥克風進行對話。

對於筆者而言,簡潔且更緊湊的機身,加上 USB-C 充電介面,以及黑底上略顯騷氣的淡金粉色 Logo,很抓人眼球。實際體驗過程中,筆者也感受到了新設計帶來佩戴體驗上的提升。

最為顯著的一點是,1000mx3 不會再夾到頭髮了,頭頂的壓迫感也減輕了不少。如果糾結於舒適性的讀者,這一點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QN1 晶元:降噪音質大躍進的源頭

聊完了設計和佩戴舒適性,接下來就應該談談降噪耳機產品的核心:降噪與音質方面的表現。相信很多前代(1000xm2)用戶之所以會選擇 SONY,而非 BOSE 最主要原因就在於 1000xm 系列產品的音質表現。而這一次索尼在 1000xm3 這款產品上面用上了新一代降噪處理晶元 QN1。

QN1 降噪晶元

索尼官方宣稱,QN1 晶元的性能表現是上一代的 4 倍。在實體體驗中,它的體驗確實要比前代好,一些很常規的噪音,如室內開門聲、鍵盤敲擊聲幾乎都聽不見了,即便是在地鐵上也能保持一個相對安靜的狀態。

這顆晶元同樣還用於處理音頻信號,它配備了 32 位音頻信號處理以及 DAC 數碼模擬信號轉換的功能。

這次索尼沒有在 1000xm3 的官方宣傳頁面上打上 S-Master HX 和 DSEE HX 的信息,主要是因為 QN1 已經整合了數字解碼和放大的功能。這對於 1000 xm3 自身而言,高度集成了 QN1 能夠有效地控制體積和功耗。

另外,1000xm3 同樣搭載了 SENSE ENGINE,能夠藉助手機上的感測器獲取環境數據,從而調控耳機的降噪效果。這樣輸出來的降噪效果會更加自然,降低主動降噪對耳朵的影響,提升佩戴時長。

如果用戶使用的是 Android 手機,1000xm3 同樣也支持 LDAC 藍牙編解碼格式,能聽到音質更好的音樂。

雖然使用了 USB-C 介面,但 1000xm3 依舊配備的是藍牙 4.2,而非 5.0。藍牙 5.0 意味著更遠的傳輸距離,更寬的傳輸帶寬,以更低的功耗。這一方面的缺失對於 1000xm3 而言,還是比較遺憾的。


一如既往差強人意的連接性

根據索尼官方提供的說明書來看,1000xm3 是支持同時連接兩台設備的:

多點功能允許將兩個Bluetooth設備連接至耳機,一個設備用於音樂播放(A2DP連接),另一個設備用於通話(HFP/HSP連接)。

至於能配對多少設備(即無需用戶重新進入配對狀態,即可直接連接使用),官方說明中沒有明示,但目前為止,筆者已經成功地配對了 5 台設備。配對連接沒有任何問題,但在多設備切換上,1000xm3 的體驗依舊糟糕。

相信擁有 AirPods,Beats X,Beats Wireless Studio3 的用戶對這一點深有體會:當你的耳機連接上 Mac,想要使用耳機聽手機上發來的語音之時,無需進入通知欄,划出控制中心,重按音樂控制項,選擇 AirPods/Beats X/Beats Wireless Studio3 即可完成耳機連接由 Mac 切換到 iPhone。

蘋果 W1 晶元

對於使用 Win 電腦和 Android 的用戶而言,也僅僅需要點擊藍牙設置,連接該耳機即可。

至於 1000xm3,這個行為邏輯變成了「同時連接兩台設備」——耳機音頻的播放權依舊在電腦上。如果你想要實現在兩台設備之間的切換,你需要斷開電腦(前設備)的連接,再在手機(現設備)點擊連接。

「一觸」 連接

當然,你也有更方便的切換方式:使用帶有 NFC 功能的 Android 手機通過「一觸」,觸碰 1000xm3 耳機上的 NFC 標籤進行切換——但這招對於 iOS 設備和電腦是不適用的。

這一點對於擁有多台設備的用戶而言,是極不友好的。筆者曾多次忘記斷開 Mac 與 1000xm3 的連接,合上電腦。當筆者掏出手機想要切換連接設備之時,還需要重啟耳機或者重新打開電腦斷開連接。

這種體驗極其糟糕,尤其是與其他的耳機比較之下。且不論筆者上文提到搭載了 W1 晶元的蘋果「親兒子們」,就說經常用來比較的 Bose QC35ii。它也同樣支持連接兩台設備,如果用戶需要在兩台設備之間切換音頻播放,僅僅需要暫停當前設備音頻,在另一台設備上開始播放音頻即可。

已經是第三代產品了,為什麼不在這一點上進行改進呢?


總結:讓我們繼續高呼「索尼大法好」

Android 設備上的 LDAC 讓人很滿意;舒適度提升是最大的驚喜;升級到了 USB-C 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藍牙 4.2 而非 5.0,讓人覺得有點遺憾;「連接體驗」一如既往糟糕的「索尼式邏輯」,但這不妨礙 1000xm3 成為當下降噪耳機的期間之選,尤其是對於那些不像筆者這般擁有多設備的用戶而言。

WH-1000XM3

以上是 1000mx3 這一款產品的特點總結。如果從傳統的耳機體驗上而言,它的提升毫無疑問是巨大的:音質,降噪,以及佩戴舒適性這三點都有不小的提升;但將它放在消費電子品這一個更大的門類下面,顯然它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比如多設備之間的切換體驗。

如果你想要旗艦級的降噪體驗,同時又很在意音質,那麼 1000xm3 值得購買。如果你已經擁有了 1000xm2,手中有閑錢,那麼升級到 1000xm3 也未嘗不可。

BOSE VS SONY

對於那些購買了 Bose QC35ii 的用戶,或者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的用戶,筆者的建議是,需要認清自己的需求。

現在 1000xm3 的佩戴舒適感已經不遜於 QC35ii,降噪能力或許還小勝一籌。這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外觀和調音上面:設計上,1000xm3 偏圓潤,科技感十足;QC35ii 則偏橢圓,按鍵設計比較傳統。

調音上面,1000xm3 的調音更有「索尼味」,偏濃郁;而 QC35ii 的調音更加自然,其理念更接近蘋果原裝的 EarPods——平淡如水。

最後,讓我們一起高呼一聲「索尼大法好」。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唐植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脫髮、雞皮膚、乾燥冒痘,原因竟然藏在洗澡水裡
誰製造了中國偶像?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