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最後階段的八代君王,為什麼都能勵精圖治,沒有一個昏君
賈誼在《過秦論》中曾經描述秦國在秦始皇之前,「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如果算上前後的秦獻公和秦始皇,那就不是「六世」,而是「八世」,是「奮八世之烈」。也就是說,大秦帝國之所以能夠建起來,那是因為八代君王勵精圖治的結果。
(秦獻公劇照)
那麼,為什麼從秦獻公開始,秦國八代君王都沒有犯過什麼錯誤呢?
第一,秦國君王們的精神一直處在高度緊張和興奮中。
為什麼說秦國的君王們精神處在高度緊張和興奮中呢?因為他們在那時候,是諸侯們的公敵。大家都在仇視秦國,都在想方設法對付秦國。而這種仇視也讓秦國君王們精神處於高度緊張和集中的狀態,不會去思考如何享樂。同時,秦國還處在上升的狀態,從秦獻公開始,就一直在兼并周邊國家的土地,雖然那時候還不是山東六國,但是這種國土面積的擴大,讓他們興奮不已。這是一種處在上升期的興奮,幸福指數非常高。所以,秦國的君王不會犯錯誤。
(兼并六國)
第二,秦國始終繼承祖宗的傳統而不折騰。
當時的很多國家,也曾經稱霸一時,但是因為折騰,好端端的局面沒有繼承下去。比如齊桓公當年稱霸一時,但是齊桓公最後驕傲了,重用那些陪自己吃喝玩樂的人,不再考慮爭霸的事情。後來,兒子們為了爭位,更不去考慮這些,齊桓公還因此被兒子們餓死,齊國也就敗落了。再比如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讓趙國一下強大起來,但是他的後人也沒有把這件事好好地繼承下去,而是在政治鬥爭中把國內搞得一團糟。
而秦國不一樣。從秦獻公開始,他們一以貫之地堅持他們的策略。秦獻公開始改革,雖然只是小改,但是秦孝公繼位後,依然繼續執行改革的主張,而且還加大了改革力度,實施了「商鞅變法」。後來秦惠王繼位以後,因為商鞅曾得罪他,他把商鞅給處死了。但是,他只是處死商鞅本人,對商鞅變法的政策,卻堅決地維護。後世的幾個君王也把這種政策一直執行了下去。這就是不折騰。
還有,從秦獻公、秦孝公開始,對於諸子百家人才,他們只選擇法家人才。秦國此後的歷代君王,也都堅持選擇法家人才,而不是這個君王用法家人才,下個君王用儒家人才,再下個君王用墨家人才。秦國歷代君王的堅持如一,讓他們無論政策和人才都有一致性,因而國家能夠持續不斷地向上生長。
(秦惠王劇照)
第三,秦國對有功大臣的提防讓國家保持了穩定。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國內的卿大夫數次因為自己的勢力變強,奪了國君的權,比如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等等。包括戰國後期的「四公子」,對國君都是一種巨大的威脅。這種威脅,也是讓其國家衰敗和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國從秦獻公、秦孝公開始,對國家建立了大功勞的人也非常多,商鞅、范雎、白起、呂不韋等等。但是,這些人最終都沒有一個人變成權臣,沒有一個人對國君能夠構成威脅。這主要是秦國的幾代國君,對這些權臣不斷打擊的結果。而這種打擊,保證了中央集權,也讓秦國保持了穩定,能夠一以貫之地按照既定的方略往下發展,最終實現統一六國的目標。
(參考資料:《史記》)
※嘉靖罵徐階是小人,下旨說永不擢用,為何不久就提為內閣首輔
※女兒夫妻和睦,但當媽的聽說她能大貴,趕緊讓她離婚進宮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