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飛國產新一代隱身戰機的英雄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天南、楊春源、楊元超
李剛:飛國產新一代隱身戰機的英雄
本報記者 張天南 通訊員 楊春源 楊元超
第十二屆中國航展上,以「新塗裝、新編隊、新姿態」驚艷亮相的殲-20四機編隊,在天幕上留下一道道炫酷的銀白色渦流。殲-20從上屆航展雙機編隊1分多鐘的「驚鴻一瞥」,到這屆航展以四機編隊進行了約8分鐘的飛行展示,讓國人歡欣鼓舞。
隱身戰機對一個國家空軍有多重要?網上公布一組數據足以證明:數年前,美國空軍曾組織F-15、F-16、F-18G,以及歐洲颱風戰機等戰機與F-22進行空戰對抗,F-22取得了驚人的144:1的累計戰績。
當時,有中國軍人不無艷羨地說:「真正的『王者』,屬於隱身戰機。」 更有軍事專家指出:「在世界空戰史上,戰機之間的代差往往致命。」
作為殲-20的首飛試飛員,李剛是第一位將我國隱身戰機飛上藍天的人。這一飛,開啟了中國空軍的「20」時代,也宣告了「隱身時代」的到來。
試飛員,是與技術人員一起,把藍圖和數據變成戰機的人。一款新機從試飛到服役,要通過上千個試驗項目,上萬個狀態點都要試飛員進行試飛。對試飛員來說,試飛即是戰鬥,未見硝煙,戰鬥已經打響。
「國之重器,以命鑄之。」這是李剛的信條,更是他20多年試飛生涯的真實寫照。
「殲-20包含太多『第一』,試飛員不斷超越才能創造更大價值」
2011年1月11日,我國新一代隱身戰機經過18分鐘的空中飛行後平安落地。
身為殲-20首飛試飛員的李剛,駕駛飛機滑過觀摩台並舉起右手敬禮,在場的空軍官兵、航空工業集團的科研人員,鼓掌歡呼、熱情擁抱,那抹靚麗的黃色深深地印在每個人的心頭。一旁的殲-20總設計師楊偉,早已熱淚盈眶。
這是足以載入中國航空史冊的一天。經過長達幾十年的奮力追趕,我國終於有了比肩世界先進水平的戰機。事後,一位見證者回憶,那一刻剛好是1點11分。這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昭示,在殲-20身上,包含太多「第一」。
「當飛機座艙蓋關閉時,耳機里傳來指揮員熟悉的指令。環顧四周,機務人員分布兩側,前方是彩旗招展的觀禮台。這一刻終於來了。」 在李剛看來,這是他10多年試飛生涯中最濃重的一筆,無數個日夜的準備和攻關,夢想終於成真。完成首飛後,李剛立刻冷靜下來,「作為試飛員,不斷超越才能創造更大價值」 。
從成為試飛員起,李剛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個飛行日結束後,總要靜靜地坐在辦公室里,把一天任務回想一遍,然後再認真寫下當天的飛行日誌。長短不一的心得體會,經過多年的積累,竟然達到7萬多字,李剛從中陸續提煉出了10餘篇研討文章,解決了多項試飛技術難題,有的還獲得了試飛技術交流獎項。
對於試飛,李剛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常常對年輕戰友說,試飛員不僅是飛行員,更是飛行的工程師,不僅需要高超的飛行技能,還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善於思考的習慣,從基礎原理上去理解、思考每一個試飛科目和動作,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這種學習和思考,使李剛在殲-20首飛的準備中受益良多。培訓歸來,李剛就帶領首飛小組一頭扎到試飛準備現場。整整6個多月的時間,他們天天和科研人員「泡」在一起,在模擬平台上一遍又一遍地試驗飛機的操縱系統。
經過無數次的討論、模擬、試驗和調整,李剛和同事們發現並解決了飛機操縱系統設計上的缺陷,還提出了不少改進意見。
李剛的專業素養和工作態度,贏得了楊偉的信任。按照國際慣例,新機的試飛員手冊都是由設計人員和試飛工程師編製的。楊偉決心改變慣例,由試飛員和科研人員一起編製試飛員手冊。在半年多的時間裡,李剛幾乎天天泡在飛機里,熟悉殲-20的每一個零件、每一個儀錶和每一個設備的性能。每一個試飛科目和動作,他都反覆琢磨,形成肌肉記憶,從理論到思維,從技術到身體,為殲-20飛行做好充分準備。
李剛說,座艙布局對一架飛機非常重要。殲-20的座艙設計,被李剛稱為是「最好的辦公室」,其成功之要訣,在於楊偉帶領試飛團隊的深度參與。
「楊偉給我們發了很多空白的座艙圖,給了好多電門開關的小圖片,讓我們自己去體驗,把相應的開關貼在自己認為合理的位置上。」李剛說,如果大家都貼在一個位置上,說明意見一致;不一致,就開會討論。
在李剛的印象中,這樣的討論至少經歷了五輪。「最後,所有的座艙布局都是一個協調的結果。」
從試飛團隊畫出來的一張張圖紙,到木頭座艙,再到金屬座艙……設計師與試飛員一遍遍對接,對細微之處的精益求精,終於打造出中國最好的戰鬥機座艙。
「歷時7年殲-20實現從首飛到列裝部隊,我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
「報告,高度×××米,發動機停了。」
「改出,改出,高度×××米,看速度進行空中啟動。」
「轉速上升,起來了。」
……
這是李剛與塔台指揮員的一段對話,看似平常,實際上每一秒鐘都處在生死邊緣。李剛在試飛某型戰機時,發動機突然空中停車,他果斷處置,使飛機安全返航。
「當危險不期而遇時,誰都緊張,但試飛員必須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對危險動作、異常情況,老試飛員要坦然、新試飛員要淡定。」這樣的「生死關頭」,對於像李剛這樣的老試飛員來說,已經司空見慣。走下機艙,李剛一臉平靜。
但是,面對險情,李剛身邊的許多戰友,再也沒有回來。
「面對危險,我的戰友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保住飛機和試飛數據,不到最後關頭不會跳傘。我們不僅要記住功成名就的功勛試飛員,更要銘記那些血灑長空、用生命鑄就中國戰鷹騰飛航程的鋪路人。」回憶起犧牲的戰友,李剛一臉嚴肅地說,試飛不僅是在踐行他畢生的追求和信仰,更是在完成戰友的遺志,實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藍天夢想。
在軍校的課堂上,李剛曾了解到我國試飛領域走過的艱辛歷程:1956年,試飛員吳克明駕駛殲-5飛上藍天,中國有了自己的噴氣式戰鬥機。1960年,殲-6試飛時,沒有加油車,機務人員和科研人員只能用臉盆、鐵桶等給戰機加油……
試飛前輩曾講過,上世紀90年代初,到國外學習時,外國試飛同行對中國試飛員傲慢地說:「中國也有試飛員嗎?你們的飛機都是仿製的,要試飛員幹什麼?」
李剛慶幸自己趕上一個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好時代,能夠飛自主研製的先進戰機。「過去幾年飛一個型號,現在一年飛幾個型號。」 雖然有殲-20首飛之功,但李剛依然認真對待每一項試飛任務。「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是他的人生準則。
「一架飛機列裝部隊是很不容易的,中間飛了好幾千架次。」李剛說,從2011年首飛殲-20驗證機,到2014年首飛原型機,再到今年年初正式列裝作戰部隊,殲-20歷時7年走完了從首飛到技術鑒定再到列裝部隊的完整過程。
自2011年以來,李剛一直擔負殲-20技術型號負責人,帶領試飛團隊完成了殲-20測試工作。
「殲-20的很多新技術,我們國家都是第一次採用。」李剛說,「短短這麼幾年,完成這麼大量的試飛任務,這麼快裝備部隊並形成作戰能力,我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
「飛,一直飛到不能飛的那一天」
很多國家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名試飛員把一架新型戰機第一次飛起來,這個試飛員就可以光榮退休,國家一輩子養著他。
殲-20飛起來了,李剛的試飛員之路卻沒有止步。每次飛行任務,他總是理著整齊的頭髮,穿著亮皮靴,戴著雪白的手套,一副乾淨利落的模樣,時刻保持精神煥發的狀態,舉手投足間表現出對飛行的熱愛。他常說:「飛行員必須要有適度的興奮感。有這種狀態,才會飛得更好。」
事實上,李剛也曾經歷過不少人生抉擇。世紀之交,李剛所在部隊進行人員調整,擺在他面前有兩種選擇,或調到其他部隊,或退役進入地方航空公司工作。到其他部隊,意味著已過而立之年的李剛很快嶄露頭角。到地方航空公司,意味著更好待遇,有更多的時間陪家人。
「祖國選擇了我們,我們就不能再選擇別的。有的人選擇生活,有的人選擇利益,我選擇去追尋生命的意義。」李剛選擇進入試飛部隊,當一名新兵,從頭學起。在20多年的時間裡,他參與完成了殲轟-7、殲-10、殲-11B等20多個型號飛機的科研試飛任務。
危險如影隨行,體力腦力消耗巨大。有人問他當試飛員虧不虧,李剛毫不猶豫地說:「不虧,我深深感到作為空軍試飛員的自豪。因為我仍然能夠飛行,而且是飛我國最先進的戰機。」
這些年,空軍推進實戰化訓練,急需培訓一批尾旋教員,李剛接到任務後,二話沒說來到部隊。為了儘快把尾旋教員帶出來,他往往是一天飛幾十個尾旋,到了晚上累得身體像散了架。到了第二天,面對學員,他又是精神抖擻的模樣,別人勸他不要「這麼拼」,李剛卻說:「部隊的需要,就是我們試飛員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飛,一直飛到不能飛的那一天!」這是李剛及空軍試飛員英雄群體共同的心聲。如今, 50多歲的李剛仍然堅守在試飛一線,如果任務需要,他還會一直飛下去。
試飛的航跡依舊在延續,只為追夢蒼穹。李剛的一位戰友曾經為他寫過一首詩,他格外喜歡,時時自勉自己:「大漠戈壁凜凜風,閻良大道樹樹花。老將急招歸還日,舉杯相約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