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很厲害?那是你沒見過科判!
思維導圖很厲害?
那是你沒見過
科判!
文|續祥法師
一個理工科的朋友讀完金剛經後,做了一個思維導圖給我看,並洋洋得意的說;「這種辦法很厲害吧」?
我笑了笑說:「那是你沒見過古代高僧大德做的科判」。
1
2
一、何謂科判?
科判是從文獻異同開始,層層深入到深入佛經各個層面,同時又縱橫捭闔地闡釋經義乃至整個佛法及觀修之境的方法。
和思維導圖一樣,科判也是系統思維,但比思維導圖更早也更具難度,是中國古代高僧的智慧結晶。
在形式上科判就像世間書籍的分章分節,每一節里又有分段,每一段里又有劃分。只不過科判比世間書籍的章節段落的劃分,更為詳細與清晰,能令人一看科判,即知整部經論或著疏的全體內容講了什麼。
所謂科,即是品目等級的歸納,《戰國策.秦策》云:「科條既備,民多偽態」,這裡的科就是段落條款的意思。以《楞嚴經》為例:把它分門別類的列出段落條款,並附上標題,譬如:五陰一科、六入一科、十二處、十八界各一科。
「科」有分大科、中科跟小科。整部經典,大的角度來分科,就是序文、正宗分、流通分,這個是大的原則,中科則是各宗所獨有的解經方法,小科則是對小段內容的總結歸納,細緻到一定程度上,科判就可以理解為一種註解,每一個小科都對應著一小段內容,如此一來,必然龐雜繁瑣,因此一般使用的是十天干、十二地支、千字文來進行排序,一個字就表示一個層級標號,不僅不會重複,層級數也絕對夠用。
如果使用數字,一百位以內還尚為可觀,百位以後,名目越多效果越差,而使用天干地支這種古人耳熟能詳的次序去排序名目,則綱舉目張的效果能立竿見影,科判因此也大量採用樹狀結構。
所謂判,就是品目等級的判別,分別這一段落應該攝入到哪一科中,一段一段的來歸納,變成科。其實科字本身就有判別的含義,古代把判刑也叫「科罪」、「科決」。
「科判」就像一部經典的鋼筋、柱子,大的柱子、小的柱子,一看就知道,這一棟建築物是什麼形狀的。
科判的步驟據一位精於此道的朋友總結:
第一步是先粗分大段,將佛經分大段,而不是一開始就一字一句的細分,這樣更能實時把握框架,方便調整。
第二步是內容梳理,經過粗分大段,有些連貫的內容被拆分了,通過梳理,將圍繞同一核心的段落梳理在一起,方便後面細分。
第三步是細分調整,粗分和梳理,只是讓人知道大概講什麼,但是具體講了什麼,就需要細分,通過這個步驟,才能深入發掘。
第四步是結語編號,科判的節點,要有精鍊的結語,通過結語就能及時把握框架內的主要內容,編號就是方便使用,按圖索驥,也避免錯漏。
二、科判的歷史
佛教科判的靈感和理論來源來與章句之學是學界和教界的共識。
所謂章句,就是以離析經理、斷絕章句為要務爾,《後漢書·徐防傳》載徐防云:「《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
可見,章句之學較早在對儒家經典的整理和注釋中得到廣泛自覺的應用。秦漢以來,章句之學依附於經學成為顯學,是經學入門的必由之路。
大儒黃侃云:「凡為文辭,未有不辨章句而能工者也,凡覽篇籍,未有不通章句而能識其義者也。故一切文辭學術,皆以章句為始基。
佛教最早對佛經進行科判的是道安大師,《高僧傳》記載:安窮覽經典,鉤深致遠.......尋文比句,為起盡之義…條貫既序,文理會通,經義克明,自安始也。如上面所引的「起盡之義」,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科判。
吉藏大師《法華義疏》講到註疏的體例時,就有「預科起盡」的說法。
道安大師博覽群書,對章句之學不可能沒有研究,就連道安法師的弟子慧遠大師等人也都是精於俗學的,所以道安大師受章句之學影響是很正常的。
良賁法師《仁王經疏》記載:昔有晉朝道安法師,科判諸經以為三分,序分、正宗、流通分。
道安大師以三分作科判: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道安法師用這三分科判的方法把佛經的內容分章分節標列清楚,自然就「文理會通,經義克明」了,但這只是粗分大段;後代的科判愈發的細密,例如昭明太子就曾為了母親丁貴妃讀經方便把《金剛經》分了三十二品,其實就是做了一個科判,丁貴妃出身貧寒文化不高,所以昭明太子的科判就從道安大師序、正宗、流通三部分的粗分大段,變的更為精密簡要。
而相隔不久的梁朝佛協會長:「大僧正」光宅法雲大師在道安大師三分科判的基礎上又發明了三重開科段。第一重是一分為三,第二重則三分為六,第三重則六分為二十四。將一部經典分為二十四段,詳細解釋,愈衍愈繁。
這一風氣一直延續下去直至近現代,而各大宗派講經說法也均有自己的科判手段,下面以擅長義理解釋的天台、唯識、華嚴、這教下四家的科判大綱領為例,帶領大家領略各宗科判方向與解經方法的差別。
(一)天台宗五重玄義
五重玄義是天台一宗獨創的釋經方法,也是流傳最廣、為人使用最多的一種科判方法。四義消文也是天台宗所獨有的解經方法,從經典的源流與異同開始,層層深入,終至觀修之境,深入經文的各個層面,達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五重玄義主張從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相五個方面,來全面把握整部經的要義。
1.釋名:即解釋一部經的經題,經題就如人名,經題不僅僅是認識每部經的第一步,甚至已經包含了這部經的要旨;如智者大師曾經九旬談妙。
2.辨體:辨明一部經所依據的及試圖論述的根本道理。就好像人不僅有名,還有身體一樣。辨體就是了解一部經是以宣說什麼為根本,例如《法華》,是以宣說實相為根本。
3.明宗:宗即是宗旨,說明一部經所描述的修行歸旨,一般而言,是從該經修行的法門(因)以及該法門能夠獲得的成就(果)兩個方面談例如《法華》的宗旨,就是宣說成佛因果。
4.論用:用,即是作用。每個人由於其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能力,決定他能起到不同的作用。每一部經也如是,都有不同的作用。
5.判教相:就是確立一部經,在佛陀一代時教中的地位。這就好像每個人所獲得的社會地位和成就一樣。如法華是佛陀純圓獨妙的說法,是無上醍醐妙味,最為圓滿。
(二)天台宗四意消文:
因緣:以四悉檀、本事、本生等,索引因緣。
約教:「十方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使眾生聞法得度便是佛及佛經之出現因緣﹔然而如來所面對之眾生根機不同,有草有木;因而便以各種法門、各種聲教,方便度化引之朝向究竟之妙法邁進。
本跡:本跡狹義是佛陀與弟子之成佛久遠或者內秘菩薩外現聲聞的本跡;廣義的範圍可以含蓋諸如︰世諦/真諦、相待/絕待等等對比的關係。世間所有一切存在的事物皆為跡像,實相是沒有跡象的,但也正因如此,透過任一跡象也都有發見其本質的可能,「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跡與本不是對立之兩端,當下即是不一不異的圓滿。
觀心:以能讀之心,合於諦理地去觀察所讀之經,是行者與經義相互印證的一種實踐的解釋學方法。
因為天台的教理最為講究圓融,所以經書文本都是因果牽纏,迴環復沓的。這與我們日常的線性思維相悖,而先用五重玄義這種「系統」方法顯示經書的文本結構,在此基礎上作「網狀」的科判,就能使得各個義理點、各章節之間的關係一目了然;然後再用四意消文,消文解義,隨文入觀,讀經自然事半功倍。
五重玄義以揭露經典本身意在言外的深義(玄義)為目的。消文四意,則分別解釋經文詞句的含義,或可視為解釋經文之實際操作方法。相對於五重玄義,四意消文不是直破一經之主旨要義,而是依一經之經文各各句讀之鉤玄探隱,從頭至尾逐步開顯每一句乃至每個文字之深義。以前一方式釋經的著作,多稱為「玄義」或「玄疏」,其中《法華玄義》是為代表﹔以後一方式釋經的著作則名為「文句」,其中以《法華文句》最為冠絕。
(三)唯識宗的四重出體
「四重出體」是唯識的釋經方法之一,在窺基法師的著述中多有闡發,據傳此說本自印度護法、最勝子、親光等諸論師所說,而窺基親聞於玄奘大師,見於據成唯識論述記、大乘法苑義林章等著作。
一般的排序的是一攝相歸性體,二攝境從識體,三攝假從實體,四體用別論體。但是這個是從殊勝到粗略的排序,在具體的說明時,還是把這個次序倒過來從淺到深去講比較得當。
一體用別論體:說明諸法體用關係的一種理路;從「體」和「用」的劃分來區別出諸法之體,如打字是鍵盤的用,而塑料、按鍵、電子元件等是鍵盤的體。
二攝假從實體:攝假法而歸於其所依之實法;假法與實法的區分有兩種:1.須待因緣和合而生的有為法皆稱為「假法」,而將不待因緣而生的無為法稱為「實法」。2.所謂實法,是指具有單一、獨立的成份,能起現實作用的事物,所謂假法,指非獨立存在、但有現實作用的事物。這類事物是一種假象性的存在。(觀點參考自心愚法師與林國良教授)
三攝境從識體:攝境從識者,攝一切所緣之境,使歸於能緣之心識,舉其心識而為事物之本所也。這一點是從唯識宗「萬法唯識」的基本觀點出發的判攝角度。
四攝相歸性者:攝一切有為之事相,使歸於唯一無為之真性,所謂攝相歸性,就是攝事相歸於理體,將一切有為法的法性歸於無為的真理上去,這是四重出體的最後一重,亦是最為重要的一重。
說到這裡您可能會問:宇宙的森羅萬象以真如為體,那真如又以何為體呢?
這個問題是偽命題,就像上文攝假歸實所言的那樣:真如是沒有所依,不待因緣而生的真實之法,如若有所依之體,則是假法而非實法也。
因此四重出體攝相歸性後就已至究極,沒有繼續開顯第五重的必要。
(四):華嚴宗的十門開啟
所謂十門就是從十個角度,十個方面來解釋經典,十門分別為:
1. 起教因緣:佛為什麼要講此經,說明此經說法的因緣是什麼。
2. 藏乘攝屬:藏即是三藏,乘就是大小乘,說明此經屬於藏乘。
3. 義理淺深:說明此經之義理是深還是淺。
4. 能詮教體:教體者,如來教法所依之體也。
5.所被(pi)機宜:即是能度那些人,針對那些問題,契何理契何機?
6. 宗趣通別:宗,即語之所尚;趣,謂宗之所歸,一經宗趣,由破而顯,由顯而悟,由悟而入,由入而深,由深而極。
7. 說時前後:說明此經是在佛什麼時候講的,如賢首大師以日出日沒為喻,判攝如來一代時教為三時。
8. 總釋名題:解釋經題
9.歷明傳譯:說明此經翻譯者是誰,在什麼時間如何傳入中國,如何翻譯,如何流傳。
10. 別解文義:第十門,別解文義就是正式開始解釋經文內容了。
唯識宗的四重出體是用「體用」、「識境」、「性相」「假實」四對相待的概念通過層層分析文本匯歸於絕待的真如理體。
而十門開啟則與天台宗五重玄義大同小異,更為重視文本本身。雖然詳略取捨稍別,但都是先將一經綱要,綜論於前發揮明了,使讀者先明了一系列背景知識後研習經文;再通過十門五重的綱舉目張使文義易於領會。
只不過「十門開啟」把經題擺在後面;而天台宗把經題(釋名、辯體)擺在最前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論宗的科判方法。
三論宗並沒有像五重玄義那樣一個一以貫之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判方法。以三論宗集大成者吉藏大師為例:
在《大品經義疏》中,他將其內容分為十門:(1)釋經題,(2)序說經意(3)明部儻多少(4)辯開合(5)明前後(6)辯經宗(7)明顯密(8)辯教(9)明傳譯(10)依文解釋。
在《法華義疏》中,他又把內容分為部類不同、品次差別、科經分齊三大科;其中品次差別中又分:生起次第、明具義多少、論品前後、明品有無、別釋序品等五義。
正所謂「不應一匙開於眾戶」,三論宗的這種沒有固定套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的科判方法可能更為科學,局限更小,但對操作的技術與學識要求就非常高了。
結 語
經書法寶作為對真理的論述,是佛之所以成佛的依憑,更是佛弟子最可靠的成佛之路。
佛陀自己也曾諄諄教誨:「依法不依人」,但因為時空因緣等問題,法寶其實並不能為處在「隔一層」的當代文化土壤下的我們所輕易認知,此時我們能做的除了像大多數人那樣拾人牙慧抑或乾脆放棄,還可以努力清掃法寶上的歷史塵埃,解放法寶的光明。
科判這種精嚴細密,同時又縱橫捭闔地闡釋經義乃至整個佛法的方法,無疑是我們解讀法寶的一條安全的捷徑。不過這個前提是盡量讓法寶自身講話,掃除時空因緣差距所帶來的塵垢與隔膜,而非替法寶講話,這也是科判不同於「論、疏」這種讀書報告的地方。
換而言之,科判是做「清潔工」至多加上製作簡單的路標的工作,使讀者通向法寶之路更為通暢。
至於觀修、踐行、體證,則是在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但那就是新的問題了。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