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裂變史
看歷史看世界
攝影/Geethan
望京是一張大網,眾生皆在網上。供圖/視覺中國
對於互聯網公司扎堆的望京,8點,9點,10點,都是早高峰。攝影/Geethan
共享單車多,這不是什麼問題,問題是壞的騎不了的共享單車太tm多了!攝影/柴繼軍
阜通東大街一路向西南延伸,對向車道是望京的入口,這裡是望京的出口。奔三環的高架和去四環的輔路口挨得太過「親密」,稍不留意就會走錯。攝影/Geethan
無所不能的外賣小哥,還要肩負著賣萌的KPI。攝影/Geethan
望京土著,手握千萬的土豪
雖然那時的望京還只配叫「酒仙橋西北邊的村」,可1987年的望京新區總規劃,終歸是讓望京打著現代化生活社區的「地設」出道了。
1988年初,望京的第一批住宅小區建在了一片花椒地上,小區諧音「花家地」。隨後轟轟烈烈的房地產運動在望京搞起來了,世紀末的望京有了現代化城市的影子。
最近的城市規劃里,望京的兩個「鄰居」——北苑和酒仙橋,光榮成為「邊緣集團」的成員。望京夾在中間,瑟瑟發抖。來源/網路
可那時候哪有幾個人能料到望京會火成這樣。
上世紀90年代初,京一代從四面八方湧入花家地,住上了新區規劃的第一批住宅高樓。1988年來北京學醫的H先生,畢業後就留在瞭望京醫院工作,一直住在單位分的花家地南里。多少年過去,和曾住滿老師的西里一樣,左鄰右舍租售房子,如今也就剩下三分之一在樓下散步遛狗還能寒暄幾句。
又是一個冗長的周三,清晨7:50左右的望京醫院,等待看病的市民們稀稀拉拉地坐著。攝影/Geethan
小區里近三十年原住民依舊踏實住著,也並不眼紅2010年大望京村拆遷過後站起來的那群富農。
2009年前,大望京村民還靠著「瓦片經濟」維持生計。可一夜間拆遷讓村民手裡有了大把鈔票,補償款從幾百萬到上千萬不等。買車、投資,都不算什麼。膽子大運氣好的村民趕在房價暴漲前,掃光了周圍小區的房子,連尾房都不剩。如果租過望京西園、大西洋新城,那些隔著某如的房東也許就在這批拆遷戶里。
2009年4月,拆遷中的大望京村。孩子是無憂無慮的,真希望我當時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啊。供圖/視覺中國
但也不是每個拿到巨款的家庭都是HE。錢是惹禍的根苗,家庭糾紛多了,離婚率上漲了,還有揮金如土坐吃山空的。沒個鋼鐵一般的意志輕易不敢暴富。
2018年11月15日,望京地區在售的二手房價格。小編按照「50—150平米,朝南,樓齡20年以內」的相對宜居條件搜索,最便宜的是每平米「4.3萬」,總價也在290萬左右,還是個塔樓。來源/鏈家官網
如今二代三代拿著京戶,住著最古老或最洋氣的小區。不用隨波逐流勢頭最猛的互聯網行業,也不必擠破頭參加國考拿個即便有了也買不起房的戶口。能在醫院學校等傳統領域裡活得相對輕鬆體面的他們,也在讀研、考博、留學,都拼著呢。
可再努力的他們,賽制賽規追究和京外生源不同。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Z先生從家鄉大學畢業後來到了北京,在老師的推薦下在海淀的一建築公司做建築設計師。次年後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在望京SOHO工作。在這工作了一年後,預感新的一年要面對比過去更多的挑戰和工作,遂決定搬到望京西園四區和同事一起生活。攝影/HoneeChang
面對擁擠而來的大批外地人,望京人是樂觀其成的,吃喝娛樂豐富的生活被全面激活。只是他們聽不了別人說望京不好不便,明明地鐵公交都很發達嘛。
土著的工作生活沒受太大影響,他們始終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更無須為金錢和戶口放棄自己所想。就像站在望京七扭八歪的街道上,即使他們也分不清東南西北,可指南針在心裡,不依靠某狗度德地圖,他們也從不會迷失。
玩氣球、逛早市、遛狗、逛公園,望京的居民生活無比充實,PM2.5破300也阻擋不了大家外出遛彎的熱情。 圖一攝影/柴繼軍 圖二三攝影/Geethan 圖四攝影/龔躍賢
韓流的潮起潮落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查看
2018年(圖一至四,攝影/Geethan)和2010年(圖五六攝影/王遠征)的望京韓國超市商品及陳設。這裡有進口果汁、海鹽、燕麥和都教授。
韓國人在望京也是有史可循的。
1992年中韓建交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被派遣的「韓干」和留學移民的「韓生」聚居在了韓國大使館和機場之間的花家地。之後大批投資創業的「韓商」來到成本較低的中國,他們搬進了望京西園三區和四區。2002年後隨著LG、三星、現代等韓企的入駐,韓國家庭洪水般湧入望京的高級樓盤裡。
位於望京西園四區臨街的韓國美食城。這裡不僅有美食,還有各種齊全的生活服務,一站式購齊。攝影/Geethan
在韓國人心裡,望京的知名度就像舊金山唐人街之於中國人,來了就跟回家一樣。海購和出國游還不發達的年代,望京滿足了人們對首爾的一切想像,這裡有K-pop、韓劇、韓妝、東大門服裝。年輕人衝進韓國超市,掃空了拉麵和燒酒。
但金融危機和「薩德事件」讓韓流兩度潮落。
2008年來勢洶洶的風暴使「韓元咳嗽,望京感冒」,也颳走了7萬韓國人中的2.5萬。僅剩半數的正宗韓餐館是老朴和留下的兄弟們的一點點慰藉,就像韓劇里演的,結束一天疲憊的儀式一定是和好友碰上幾杯燒酒。用老朴的話來說「那年的動蕩,韓劇都不敢輕易這麼編。」
「今天你也辛苦了,感謝光臨。」攝影/木蘭
薩德入韓事件,壓低了韓餐廳的客流量,逼倒瞭望京的樂天瑪特。望京的韓國人又經歷了一場低氣壓。
2017年3月12日,受韓國部署薩德導彈危機影響,廣順北大街上的樂天瑪特超市顧客寥寥無幾,部分櫃檯商品清空。供圖/視覺中國
「和我同屆的沒幾個留下工作的。」去年從清華畢業的小金有個在望京工作的韓國男友,男友一家是隨著三星的入駐搬進望京的。她本想畢業後找份工作和男友安家望京。「但現在形勢不好,好多(韓國)人都去留學或回韓國了,好吃的餐廳也不多了」, Gap了一年的小金最後去美國讀研了, 「男朋友和長輩沒走,還是有家的感覺,畢業之後再看吧,我還挺想回來的。」
潮起潮落間,望京的韓流式微已是不爭的事實。
藝術青年,你最惹不起的群體
可能因為名字聽著太像「畫家地「,也可能2001年央美遷到了花家地新校園,多少當代藝術圈大佬回憶起2000年前後都繞不過花家地。
「囍」字其實可以再往下貼貼,「花家地囍里」聽著也不錯。攝影/Geethan
在《1990年代自述》中,張曉剛回憶1999年的國慶,他提著一個包和現金兩萬來了北京,落腳在了花家地西里一套60平米的兩居。那時房東應該想不到這個川美畢業的雲南兄弟會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爆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油畫)四大天王之首,並在2009年以3.01億元的成交價榮登胡潤藝術榜首。
「我、陳文波、宋永紅、馬六明在花家地,租普通公寓,把隔牆打掉後改造成工作室。」 用張曉剛自己的話來說,「守在城鄉接合部,來人方便,沒想到這樣真的有好多機會。「
張曉剛拍賣價格最高的一幅作品:血緣:大家庭3號,1995年作。201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成交價為9240萬HKD(約8189萬人民幣)。來源/雅昌網
邱志傑是2000年搬來的,之後西里幾棟樓相繼住進了二十幾位當代藝術家。做行為藝術的、錄像藝術的,搞女性主義的,還有後來成了獨立策展人的。
那會兒自由藝術家都窮得叮噹響,邱志傑配了一百多把鑰匙,房子就這麼變身流動集體宿舍。2000年初是典型的花家地黃金時代,大家吃飯喝酒,仗義地彼此扶持慰藉,同時也殘酷地相互調侃損人,人情和故事穿針引線,大家就混成了革命家庭。談藝術和時代,從困境中逐漸脫身。
在望京,牆上的塗鴉無處不在。攝影/Geethan
「畫家地」是第一個位於市區的畫家群落,見證了90年代藝術家從逃避時代,躲進農村,到直面時代發展,並對都市生活的變革給予積極反應的轉變。花家地藝術家一代和二代之間有精神血緣維繫著,為了人格的強化,他們在傳統和現代中以最犀利的視角自省和醒世。
花家地已經形成一種文化,是很多藝術生的精神領土。以央美為圓心,3公里半徑內的畫室少說也得十幾個。美院進修生,藝考生,都扎堆附近,彷佛住進花家地,就能被寫進中國當地藝術史。
央美,無處不在的高逼格氣息。攝影/YZERG
現在畫室環境好多了,可培訓費也貴得離譜。耷拉著拖鞋,戴著圍裙和套袖,日復一日面對著形形色色的模特,毫無溫度的石膏像和靜物組合,眼睛練得比尺子准,色感要像莫奈看齊,才有殺出重圍的希望。壓力大到不行時,出門循著燒烤味就去了最正宗的眼睛望京小腰,擼上百串,滿血復活。
央美附近,甚至是離著十萬八千里的望京西園,隨處可見培訓招生的花式畫室廣告。攝影/Geethan
藝考生我勸你輕易別惹。
他們承受的是年輕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睡得了草席,設計得成摩天大樓;穿得了破爛衣履,也登得上四大時裝周;坐得住五塊錢一把的椅子,也拿得起紅點設計大獎。最可怕的是,他們能捕捉你各種極致的面貌,比如將吃熱狗的你的神韻描畫得鋪天蓋地。
一般人被這麼玩兒命消費,心態就崩了。啥都別說了,你視力多少?來源/網路
當然了,望京的藝術血脈多少得益於隔壁鄰居。如今還有多少未來藝術界金字招牌藏在花家地和大山子我不清楚,只知道看展首選798。
是的,看展首選798+1。攝影/YZERG
科創新貴圈:遍地黃金,還是一地雞毛
二十年時間不到就從農村晉陞准CBD的望京,這氣質貌似也很適合創業。
2012年至今,多少沉澱在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者帶著滿分創意和十足幹勁來到了這裡,激活瞭望京的科創新貴圈子。租金便宜是一方面,更想避開被百度、網易、搜狐、愛奇藝佔據的中關村和西二旗。
光怪陸離,遍地商機……的時代還在嗎?攝影/陳一鳴
正式啟動預售五年不到的望京SOHO見證瞭望京周邊互聯網行業的遷徙,也抬高了周邊寫字樓租售價格。潘石屹也想到會有這麼高比例的互聯網公司入駐,T3的互聯網公司比例甚至達到了90%。
可互聯網行業到底是場不比藝考淘汰率低的競爭,這是一個眼見他高樓立起,眼見他高樓坍塌的年代。最早入駐望京SOHO的一批互聯網公司可能也就剩下陌陌科技了。
按住圖片上下滑動查看
來源/《辛普森一家》
名噪一時的掃碼一條街。一條街掃下來,不推個小推車裝那些得到的禮品,你都不好意思說你來過這裡。來源/網路
8:00-10:00AM
望京、望京東、望京西、阜通幾個望京地鐵站,14、15號線送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也養活了沿路的早點鋪子和便利店。
花家地西里附近的早點攤,老闆說每天凌晨五點就要開始幹活了。攝影/Geethan
大型公司的進場,在起伏大浪中站穩腳跟的美團,2015年入駐保利國際廣場的Uber,以每日優鮮為首的O2O生鮮電商,吸引了無數相關人才,形成了望京的科創圈子。
歷經大浪淘沙的創業者,當年誰的外賣盒子不跟手機里的App一樣多如牛毛,誰沒登頂SOHO暢想過自己的公司成為獨角獸。即便是留下的成功者,依舊活得勤勤懇懇,畢竟互聯網太快了。
殘酷的表面,可能看起來很平靜。攝影/Zayn_fanto
科創人將創業和研究創業過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吃飯靠外賣App,出門幾種打車軟體輪流用,零食日用也都送貨到家,一部手機能活得風生水起。他們自有一方秀場,畢竟望京人要摩登洋氣;還要養生健康,時間允許就鑽進健身房練練,身體是互聯網的第一本錢嘛。
下班以後還有時間和精力鑽健身房的,都是人生的貴族。攝影/YZERG
望京的科創公司看似野心不算大,都旨在各領域做出成績,遊戲類、生活類、教育類、生鮮電商等等。直到Alibaba的牌子掛上了綠地中心的大樓,集中了旗下UC、優酷、阿里影業和高德,將互聯網生態圈從阜通東西大街勾勒到瞭望達路。
F先生是一名阿里的程序員。他在望京的金輝大廈上班,這裡和阿里巴巴A座(圖1)的步行距離大約十分鐘。和很多互聯網公司一樣,一件普通的帽衫,是F先生日常的穿著。圖3和圖4中大廈一層的星巴克是阿里員工常去的地方。大廈里有阿里自己的食堂,但員工們也會去圖5地下一層的美食廣場就餐。阿里員工的工牌繩是橙色的,十分醒目。攝影/Geethan
雖然互聯網公司加班是常態,但工作節奏和強度卻因部門而異。比如食堂的最後一勺菜永遠是為技術和產品部門而留。沒食堂的公司也莫慌,總有人一起加班湊單,等著外賣小哥來拯救。
下次留心點,望京程序員不都格子衫掉頭髮,說不定哪個和你擦肩而過的衛衣小哥哥就是登頂阿里中心A座34樓的黑客。
創意媒體群,自帶流量的戲精
媒體人照照鏡子,看見了十萬加三個字在邪惡の笑。攝影/杜和
熬夜是常態,咖啡奶茶齊續命,卻又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決斷力和思考力。追熱點的嗅覺得比狗靈,可又不能連骨頭帶肉一點不挑吞進肚子。明明工作不分晝夜,不計時辰,可總幻想周末精緻的下午茶,而且一到周末就想退休。
他們吃著麻辣燙寫著百加到百萬加閱讀量的稿子,撒尿牛丸在舌尖爆漿的一刻,一個絕妙的金句就在下一秒口口相傳了。
沒有什麼靈感是一碗麻辣燙不能啟發的。攝影/Geethan
11:15PM
望京某寫字樓下,新媒體工作者M等著計程車,也就這個時候容易叫車。為了房租便宜她在五環外租了套一居室,好在加班到這點兒打車可以報銷。等不及鑽進有暖氣的車裡,冷風中顫抖著刷著後台。畢竟數據即金錢,算著績效,M想交完下月房租應該還可以獎勵自己一個包。
夜深了,看到路邊躺著的老哥,除了喝多了的和無家可歸的,也有可能是生無可戀的新媒體編輯。攝影/柴繼軍
操控著文字圖片,解讀著各行各業時代最有溫度的話題,揣摩著讀者的心思,是運營的一把好手,他們工作在新媒體。在炸裂傳播和更迭飛速的信息中,他們要想獲得你們的一點點關注和討論,點子和大把頭髮得一塊兒抖落。
一篇一篇又一篇,他們在體察現實中磨練出了這個時代最先鋒的腔調。你以為飯局中新媒體人一張口就會滔滔不絕。錯了,他們有的是深沉內斂的一面,吸收著每個人的狗血八卦,說不定你和你老闆撕逼的故事已經被安排上了。
雖然他們從未妄想成為咪蒙第二人,畢竟鬼神不是一般人能修鍊成功的,但是成為那個月薪5w的咪蒙助理也是好的。
是不高,沒毛病!來源/網路
除了咪蒙、杜紹斐等流量自媒體選擇望京,還有一類堅信紙媒是最適合頭部內容的創意工作者看中瞭望京的文藝潛質,在這裡圈出了一股與某華路旗艦店不同的時尚風氣。
不同於絕地而起的「草根」媒體,他們借著國際知名媒體的金光,將內容本土化。參與頂尖時裝發布會、設計論壇和各類party,對話國際知名時裝設計師,他們推著Cucci和Sandro的掌門人進入大眾眼帘,目標是帶你認識logo和價格皮下的時尚文化和價值。他們坐擁流量過億的明星,掌握著最有質感的鏡頭和化妝技術,連王菊他們都願拯救。
時尚圈的媒體人都是天生的party animals。 來源/網路
年末規劃來年,年初總結去年。一年到頭停不下來,三天兩頭哭喊著退休,出席名流宴會舞會是真,可創業者的艱辛,媒體從業者的困境也真。但為中國審美和藝術設計市場奉獻,他們甘之如飴。
其實,地道風物也算是眾望京媒體從業者的一分子,如果望京人民願意接受我們,畢竟這篇文字是在北五環外沿上碼的。有你們的一路支持,加班碼字、挨餓做圖真的算不得什麼。
深夜23:50,小編加完班,愉快地離開,「今天下班真早吖~」攝影/Geethan
望京裂變史這出大戲,儘管是倍速播放,進度條顯然還撐得住。慢慢倒帶播放,也許你能尋到你的身影和面龐,希望此時的你和彼時的你一樣,還能笑著對鏡頭說你好。
你好,望京。拍張照?供圖/圖蟲·創意
-END-
參考資料
1.靳德時:《北京望京新區規劃淺議》
2.周雯婷、劉雲剛、全志英:《全球化背景下在華韓國人族裔聚居區的形成與發展演變——以北京望京為例》
3.CCTV9 《望京》,《寰宇視野》
4.唐昕:《花家地…….1979-2004年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親歷者談話錄》
※她是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女性,卻神秘失蹤在太平洋上空,留給人們未解之謎……
※《史記》VS《山海經》,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和14000人一起找到答案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