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在政治上的嘗試不成功,回到文化的領域,感嘆好夢未能成真
繼續來說《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這本書
胡適之所以倡導「再造文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新文明是中國社會擺脫困境、實現民族復興最根本的基礎。在這種態度下,他對現實政治的態度是很微妙的,或者說他對政治的態度也是服從於「再造文明」這一根本目標的。胡適自己說,他回國時曾發過誓願,二十年不入政界,二十年不談政治。但他又說過,自己從農學轉到哲學就是要「講學複議政」,他還說自己是一個注意政治的人。實際上,胡適一生除了出任駐美大使的那四年,確實很少參與實際政治,但「議政」卻是他一直想要做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胡適是一個溫和的人,但他也有激烈的一面,他在中國公學時和革命黨人長期生活在一起,還曾為革命黨的報紙工作。1918 年,母親去世,胡適少了家事的牽掛。他的學術研究也在這時遇到瓶頸,同時因為陳獨秀被捕,他不得不接手政治刊物《每周評論》。在這多種因素作用之下,胡適就談起政治來了。最初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問題與主義之爭」,那一時期他也對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發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這還多少有些理論和文化的成分。
胡適真正討論政治問題是提出了「好政府主義」。胡適的「好政府主義」的核心思想是政府要管事,實行「有計劃的政治」。在胡適看來,好政府首先必須是好人政府。在思想上,是在反對當時比較流行的無政府主義,在現實中,是在反對由「不好的人」組成的北洋政府。當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胡適的政治主張無法真正實現。政治談不下去的胡適,又轉回到文化上,他認定今後的事業是完成《新青年》雜誌未完成的使命,再用二十年的努力在思想文藝上給中國政治建一個可靠的基礎。
此時的胡適已成名多年。他的成名離不開知識青年的擁護。但在當時激進的社會中,胡適與「舊勢力」周旋太多,給人以「落伍」的印象所以很難再得到知識青年的擁護。他性格中雖然有愛惜名聲、善於維護形象的一面,但也有「率性」而為的一面。比如,他去見早被人冷落的清廢帝溥儀。作為新人物的代表胡適竟然去見象徵舊傳統的溥儀,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多人非議。到了北伐時,胡適已明確被視為新文化運動中的「老少年」,是一個不再為新潮流努力的人了。但是,潮流已經遠離胡適而胡適卻不肯放棄潮流,總想抓住潮流,跟上引領潮流的青年學生群體。
1923 年前後,中國思想迎來又一個轉變時期。當時的青年學生大多數都在嚮往新生的蘇俄和社會主義。胡適也有意無意地不斷跟進,他從歷來主張的「實驗的精神」出發,讚頌蘇俄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並提出社會主義是西方文明最偉大的精神遺產,世界正在不知不覺中變成社會主義的世界。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胡適的思想方法來自於杜威,但是在政治問題上,胡適特彆強調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共性,相比老師已經顯得更為激進。
胡適在政治上的失敗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他拘泥於杜威,因而對當時的國情認識有誤。他對「再造新文明」的基本態度依然是「一點一點改革」的溫和漸進的方式,但他卻忽略了自己曾指出的重要現象,就是「近代中國的重心已失」。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國缺乏大家普遍認可的思想基礎,這是當時中國和美國最大的不同。所以美國可以實現一點一點地改革,但是中國卻等不及了。
除了思想層面向社會主義的靠攏,在實踐層面胡適從當時的國民革命中看到了根本解決中國問題的可能。他從「中國文藝復興」的角度理解和詮釋國民革命,認為國民革命為「中國文藝復興」提供了政治解決的方案。但很快,國民黨發動的清黨屠殺讓胡適感到失望,而所謂「黨化教育」更是與胡適的立場相距甚遠,這些都使胡適與他最初認同的國民革命發生了激烈衝突。1928 年至 1929 年之間,胡適的態度發生轉變,站出來批評「黨治」。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現代社會「新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價值準則,牢固地佔據著胡適的內心,當現實政治與此衝突時,他會毫不猶豫地捍衛自己的心心念念的「新文明」。
但是,到了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外來侵略造成了危急的時局,「救亡」的任務一天比一天緊迫,這又把胡適逐步推向了當政的國民黨,在國難壓力下,他不得不維護他在內心深處並不欣賞的中央政府,開始逐步緩和與當局的對立。等到抗戰全面爆發,救亡運動風起雲湧,胡適思想中始終貫穿著的愛國觀從理想轉到了現實層面,他終於打破了不做官的誓言,在 1938 年出任駐美大使。
二戰結束後,美國把中國拉入了世界四強的行列。胡適親身經歷過弱國在國際環境中的囧境,因此他對獲得這個即便有些勉強的「強國」地位也十分珍視。1949 年初,胡適書寫了曾經寫下「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的句子送給好友,或即是其本人心境的寫照。1962 年,胡適離開人世。在他最後一次講話中說,「我們的好多夢想沒能實現」。他在給友人的信中還說,「回想四五十年的工作,好像被無數管制不住的努力打銷了,毀滅了。」儘管胡適向來以「樂觀」著稱,但是,「好夢未能成真」,是他晚年心境的常態,也是他人生的一個側影。
※《異類》這本書說,文化背景決定了成就的高低
※明朝滅亡三大困局,今天來說說第一個,搞不好的經濟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