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滿足自己的野心,馬超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卻遭世人唾棄

為滿足自己的野心,馬超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卻遭世人唾棄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發生在馬騰奉曹操之命率部前往許昌之際,相關人物分別為馬騰、馬超和馬岱。原文如下:

(馬騰)乃與長子馬超商議曰:「吾自與董承受衣帶詔以來,與劉玄德約共討賊,不幸董承已死,玄德屢敗。我又僻處西涼,未能協助玄德。今聞玄德已得荊州,我正欲展昔日之志,而曹操反來召我,當是如何?」馬超曰:「操奉天子之命以召父親。今若不往,彼必以逆命責我矣。當乘其來召,竟往京師,於中取事,則昔日之志可展也。」馬騰兄子馬岱諫曰:「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超曰:「兒願盡起西涼之兵,隨父親殺入許昌,為天下除害,有何不可?」騰曰:「汝自統羌兵保守西涼,只教次子馬休、馬鐵並侄馬岱隨我同往。曹操見有汝在西涼,又有韓遂相助,諒不敢加害於我也。」超曰:「父親欲往,切不可輕入京師。當隨機應變,觀其動靜。」騰曰:「吾自有處,不必多慮。」於是馬騰乃引西涼兵五千,先教馬休、馬鐵為前部,留馬岱在後接應,迤邐望許昌而來。離許昌二十里屯住軍馬。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聽說劉備打算與孫權一起發動北伐,心中大驚,擔心盤踞西北的馬騰會趁著自己與孫劉兩家決戰之際趁虛進攻中原。謀士荀攸建議先將馬騰騙到許昌並將其除掉。於是,曹操下令將馬騰晉陞為征南將軍,命其前往許昌。馬騰臨行前,兒子馬超及侄子馬岱紛紛勸阻,但均被馬騰拒絕。最終,馬騰來到許昌後被曹操殺害,由此引發了馬超起兵復仇的故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馬岱在勸阻馬騰時所說的「心懷叵測」,意為心存險惡,不可推測。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馬騰離開老巢關中前往許昌並最終被曹擦殺害,這一點是歷史的真實,但起因、過程及結果卻與小說有著巨大的差異。《三國志?馬超傳》中說:「騰與韓遂不和,求還京畿。於是征為衛尉,以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三國志?馬超傳》注引《典略》說:「(建安)十三年,征(馬騰)為衛尉,騰自見年老,遂入宿衛。」《三國志?張既傳》則說:「太祖將征荊州,而騰等分據關中。太祖復遣既喻騰等,令釋部曲求還。騰已許之而更猶豫,既恐為變,乃移諸縣促儲偫,二千石郊迎。騰不得已,發東。太祖表騰為衛尉,子超為將軍,統其眾。」

從這三個記載可以看出,馬騰前往許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曹操為了消除後顧之憂,派張既將馬騰勸到了許昌,二是馬騰自己因為在與韓遂的爭鬥中長期處於劣勢,因此主動提出前往許昌以換取曹操的支持。而小說中提到的馬騰與「衣帶詔」有關這完全是小說的虛構,並非歷史的真實。

馬騰是什麼時候被殺的呢?小說的情節是馬騰進入許昌後就遭了曹操的毒手,而真實的歷史卻並非如此。《三國志?馬超傳》注引《典略》載:「是歲,曹公西征,與超等戰於河、渭之交,超等敗走。超至安定,遂奔涼州。詔收滅超家屬。」這個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也就是馬超遭遇潼關之戰慘敗之後。這也就意味著馬超的叛亂並非因為父親被曹操所殺而起,而是馬超在馬騰尚在之時便發動了叛亂,而曹操則是在馬超叛亂的一年後才被曹操所殺。

小說作者對這個歷史故事做出如此重大改動的意義何在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在真實的歷史中,馬超的名聲很差,被嗤之為「背父叛君」的無知之輩。但在《三國演義》當中,馬超卻被作者塑造成了一個苦大仇深的正面人物。因此,作者不得不對違背歷史,將馬超的形象改頭換面,這才將馬騰被害的時間改到了馬超起兵叛亂之前。可以這麼設想一下,如果作者不作這樣的改動,那馬超也就不可能變成正面人物,也就沒了五虎將。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陳琳寫了篇文章, 曹操看罷疾病不治而愈, 時間卻被很多人弄錯
諸葛亮留下十四個字,對兒子提出殷切希望,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