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五歲喪母,十歲喪父,三十三歲喪國,順治帝痛哭喊他大哥

崇禎:五歲喪母,十歲喪父,三十三歲喪國,順治帝痛哭喊他大哥

撰文:趙立波

題記:「他從小就缺少母愛,五歲那年母親劉氏便因朱常洛的冷落和斥責在抑鬱寡歡中撒手人寰,扔下了這個年幼的個孩子,他就是日後的朱由檢,更為不幸的是後來成了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作為歷史上最具悲情的一位帝王,他身上凝聚太多的各種矛盾,拋開大明的江山之外,從人性角度來講,這個人是相當不幸的,並形成了『單親家庭』孩子所缺少的安全感甚至是偏執,當這種性格反作用於整個帝國之時,某種意義來講,將應該平穩為主的帝國航船帶向了偏激和極端。」

崇禎畫像

萬曆三十八年(1610)的末尾,大明皇宮內降生了一個男嬰,他就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兒子朱由檢。五歲那年她就永遠的失去母愛,直到青年後,他還會模糊地記起母親,卻並不知道埋葬在哪裡。問身旁的近侍說:「西山有申懿王的墳墓嗎?」回答說有。又問:「申懿王墳墓旁有劉娘娘的墳墓嗎?」當得知自己母親埋葬在那的時候,朱由檢眼淚簌簌地滑出了眼眶。

十歲那年剛剛做了一個多月的皇帝父親也猝然離世,他的哥哥當了皇帝,自己也變成了信王,卻成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雖然披著尊貴的外衣,對於一個孩子來講,這似乎都是最不幸的安排。十六歲那年,朱由檢突然得病,內侍招來御醫為其診治,敏感多疑的他害怕遭到毒手,拒絕服藥,並說:「服藥千劑,莫如獨宿」,御醫盛讚他「天性過人」。【1】於今看來,這絕非僅僅是聰明更多是一種可憐的無助。

明熹宗朱由校

他異母哥哥雖然貴為皇帝,卻是個酷愛木匠活的一個「一字不識,不知國事」的人,【2】朝政被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把控,朱由檢青春期在戰戰兢兢之中度過。他熟讀太祖留下來的遺產《皇明祖訓》成了安慰心靈的重要精神支柱。「初慮不為忠賢所容,深自韜晦,常稱病不朝。」【3】為了讓所有人放心,朱由檢故意將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一種弔兒郎當式的邋遢「衣冠不正,不見內侍,坐不倚側,目不旁視,不疾言,不苟笑」【4】

沒想到的是,這個「木匠皇帝」竟然沒有子嗣,在二十三歲重病之際,兩次召見弟弟朱由檢,對他說:「來!吾弟當為堯舜」。最後一次見面在他最後的諭旨中對大臣說:「昨日召見信王,朕心甚悅,體覺稍安。」十天後,朱由校死於乾清宮。在朱由檢嫂子皇后的支持下,迅速下發關於熹宗傳位於信王的遺詔,並命令英國公張惟賢迎立信王。與所有皇帝登基不同的是,朱由檢繼位後,首先就是憂心忡忡,彷彿瞬間危在旦夕。他自己攜帶乾糧和炒熟的食物。不敢吃宮中任何東西。【5】

魏忠賢畫像

在不斷鞏固權力後,用高超的手腕,一舉拿下閹黨魁首魏忠賢,一時天下稱快。史載「時黨勢甚熾,外廷洶洶,慮有他變」,「上下不動聲色,神明獨運,無一人之助,而誅逐元兇,再安社稷,天下翕然誦聖智焉。」【6】

由於性格所致,眼見大明王朝日益沉淪,出於對大明的責任感,這個年輕人十分焦灼。他對大臣們說:「朕自御極以來,夙夜焦勞」。在焦慮中透支精力工作,成效並不能太高,他每天都會進行「謂召平台」,即與群臣議政,然而許多臣下對答讓他十分不滿意,甚至很奇怪地對大臣問:「這就是召對了嗎?」可見他希望能讓他眼前一亮的回答。這個年輕的皇帝,每天都很早來到文華殿處理公務,「一切章奏均與輔臣當面討論,分別可否,務求至當。」他成了自朱元璋以後大明王朝第二位最為勤政的皇帝,早年對《皇明祖訓》的深刻學習讓他用行動將此祖訓落地這個危機四伏的大明,希望這劑良藥能夠將大明起死回生。

崇禎影視形象

然而許多大臣卻讓他感到非常不滿意,斥責群臣「臣工習俗相沿,尚牽情面之故套,政事奉行不實,徒誇紙上之空言。」這個青年人想用一己之力喚醒官員們的天良,往往卻事與願違,情況越來越糟。

在他的身上,有個最重要的標籤就是急,急躁,著急,他希望快速努力將大明從各種危機之中拯救出來。因為決定的事情往往推行下去執行的很慢,為此他不得不大量其用身邊的宦官,以此實現迫不得已的效率。

有人指責他「多疑,用人不專」, 順天府尹對崇禎大量啟用宦官上疏勸諫說:「大小臣工豈無一人足當信任者?自古未有宦官典兵不誤國者,不知危急存亡之日,舍天下士大夫,終不可與共安危。」【7】而他對此回應是,「文武各官,朕未嘗不信用,誰打起精神實心做事?只一味朦徇諉飾,不得已差內臣查核,原出一時權宜,若是差來不行,差他做什麼?你們外臣果有肯做事,朕何必要用內臣。」【8】

袁崇煥畫像

在崇禎的眼裡,就連自己寄予厚望的袁崇煥也在欺騙自己,在袁崇煥處死毛文龍時曾發誓說:「我若不能恢復遼東,願齒尚方(劍)以謝爾。」並給崇禎的奏疏中信誓旦旦地說:「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誅文龍者誅臣。」【9】孰料五年非但未能打退後金兵,竟被後金兵打入城下。多年後,學者張岱對袁崇煥所作所為提出了強烈批評:「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入雲霧中。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矣。」【10】

登基的第四年,他將大明官僚系統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一共有幾十條嚴重問題。然後把他們寫出來讓群臣反省:「用人者選擇不當,任事者推諉不前,刑罰失中而獄底多冤,墨吏縱橫而小民失所。……」最後他感嘆說,這些問題出現一個就夠大明王朝承受的了。

越到最後,大明在他勤苦的掙紮下卻越發變得搖搖欲墜,頹勢如同一抹夕陽,散發著慘淡的凄涼。

李自成畫像

十餘年的帝位時間如同大夢一場,當醒來時,朱由檢早已心力疲憊。但他依舊在最後的日子也堅持上朝處理國政。崇禎17年的三月,他召見數位大臣,只見他們相對而泣,惘然無措。氣得他在書案前寫下了「文臣人人可殺」的六個大字,可見其情緒之惡。【11】入城後的李自成對崇禎頗為同情,也將崇禎的悲劇歸結為明代不堪的大臣:「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讓人頗為感慨的是,後來也從苦難之中長大的順治對他更是報以同情,甚至一邊哭著一邊喊他「大哥」。「又嘗登上陵,失聲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上為後代所惓懷如此,況其臣民乎!」【12】

最大的敵人往往是最好的知己,從李自成到順治無不對朱由檢詮釋了這一精神上的高度。而作為五歲喪母,十歲喪父,三十五歲喪國的朱由檢成了那個時代最可憐的人,大明所有的災難最後由他埋單,不得不說是強大命運的殘酷安排。

注釋:

【1】王世德《崇禎遺錄》

【2】朱潤東:《陳子龍極其時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18頁、25頁

【3】《崇禎長編》卷四

【4】鄭逵:《野史無文》卷三,烈皇帝遺事上。

【5】孫承澤:《思陵典禮記》卷二

【6】《明史紀事本末》卷一

【7】《國榷》

【8】《崇禎長編》卷五

【9】《崇禎長編》卷二十三

【10】張岱《石匱書後集》卷十,袁崇煥列傳

【11】《國榷》卷一百。

【12】李清:《三垣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波瀾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