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小雪】2018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十五)

戊戌年 【狗年】癸亥月 戊午日

小雪是欲補先清,首先要清腸,然後再來清補。可以用蘋果胡蘿蔔粥——蘋果一百五十克,包菜一百五十克,胡蘿蔔一百克,剁成泥以後把汁濾出來,然後再放米進去來煮粥吃,這樣將要熟的時候可以放蜂蜜,有些人擔心破壞維生素,也可以先把米煮好,差不多熟的時候再把蔬菜水果汁放進去,將要吃的時候再調一點蜂蜜進去,這樣就能夠保全蔬菜汁裡面的維生素。

大願法師《藥師法門健康養生隨許法》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今日是小雪節氣。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40°。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小雪節氣的到來,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一候虹藏不見:小雪之日「虹藏不見」。陰陽交才有虹,此時陰盛陽伏,雨水都凝成陰雪了,虹當然不見。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小雪後五日「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三候閉塞而成冬:再五日「閉塞而成冬」,冬為藏,冬為終。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小雪養生

小雪時節,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空氣的濕潤對於呼吸系統的疾病會有所改善。但雪後會出現降溫天氣,所以要做好禦寒保暖,防止感冒的發生。

1:陽光防抑鬱

小雪節氣里,天氣陰冷晦暗光照較少,此時容易引發或加重抑鬱症,所以應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清代醫學家吳尚說:「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

2:保暖防感冒

小雪已是初冬季節,天氣較為寒冷,起居要做好禦寒保暖,防止感冒的發生。

3:堅持泡腳抗寒

小雪節氣要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寒能力。每晚用熱水泡腳,用熱水泡腳能刺激足底穴位,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寒能力。

冬季養生,日常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根據不同的節令,變化飲食方式,是中華文化數千年的經驗總結。

01防內火:白菜蘿蔔上餐桌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如果暖氣溫度過高,穿得過於嚴實,體內的熱氣散發不出去,就容易生「內火」,出現口腔潰瘍、口乾口苦等癥狀,建議多吃白菜、蘿蔔,它們都是當季食物,富含維生素,而且白蘿蔔能清火降氣、消食,非常適合冬季食用。

02補腎禦寒:小雪吃「三黑」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冬季飲食要注意滋補肝腎、清瀉內火。冬季「化者為藏,在氣為寒,五行屬水,五臟主腎,在色為黑」,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荸薺和黑大豆都是冬日養生佳品。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髒的作用,在烏髮養顏方面也有良好功效;荸薺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較豐富,但熱量卻不是很高,有清瀉內火的功效;黑豆蛋白質含量為49.8%,相當於牛肉的2倍多,還能降低膽固醇。

03預防心血管疾病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從小雪節氣開始,氣候變冷,會影響心腦血管,造成血壓波動等,同時也是中風和心臟病的高發期,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適量吃點花生也很有好處。

04多吃「四冬」

冬季氣候寒冷,人們多選擇羊肉、牛肉、栗子等食物進補,雖然這些食物禦寒效果好,但也使得冬季飲食偏重高熱、高脂,再加上冬天空氣乾燥,人體活動量相對不足,非常容易造成體內積熱,這個時候,千萬別忘了冬日「四冬」。

1、冬筍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冬筍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經常吃能促進腸道蠕動,消除積食,降低胃腸道對脂肪的吸收和積蓄。冬筍不但可與肉、禽、海鮮等葷料一起烹調,也可輔以食用菌、綠葉類素菜同炒,還可以單獨成菜。

2、冬菇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香菇又名冬菇,是人們冬天常吃的食用菌。香菇熱量低,蛋白質、維生素含量高,能提供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還能促進體內鈣的吸收,經常食用香菇對於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也有良好的效果。

3、冬瓜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冬瓜利尿消腫、清熱解毒,對於冠心病、水腫腹脹等病症有良好的輔助療效。冬瓜水分多而熱量低,還有很多營養成分可以防止體內脂肪堆積,有消肥降脂功效,冬瓜宜與鴨肉、火腿、口蘑、海帶等食物一起烹調,其食療效果更好。

4、冬棗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冬棗含有人體所需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較高,可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此外,它還含有豐富的糖類以及環磷酸腺苷等,能有效保護肝臟,保護心血管。腹部脹氣者、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胃炎、胃潰瘍患者吃生棗時應去皮。


節氣養生:小雪養生


徐文兵:小雪的影響

每年11月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就到了小雪節氣。一般在中原地區,這個時候就開始下當年的第一場雪。

下雪需要兩個條件,那就是溫度要足夠低,空氣要足夠濕潤。自打入秋以後,空氣中的水蒸氣逐漸冷凝,先變成露水,後結成霜花,最終變成飄舞的雪花。節氣也從寒露,霜降,到了小雪。

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方初雪的日子漸漸延後,有時北京甚至一個冬天只下一兩場雪。該下雪的時候不下雪,就會造成麻煩。民間諺語說:「小雪不見雪,來年長工歇。」是說乾燥低溫的環境不利於農作物,特別是冬小麥的生長,還會導致病蟲害的滋生,來年的收成也不會好,所以家裡也不用請長工了。

另外,不下雪也會使人體感到不適。因為空氣乾燥,加上溫度又低,人體的防線最容易被邪氣和細菌、病毒攻破,導致疾病的發生和蔓延。

因為在寒冷的天氣,人如果不注意保暖的話,就會直接用自己的陽氣去抵禦平衡寒氣。很多人就是在沒穿多少衣服去陽台拿東西的時候,或者早上起來剛出被窩光腳下地,或開窗通風的時候著了涼,開始打噴嚏流鼻涕,咳嗽發燒。這時候就說明人體的陽氣防線已經被打破了。這只是疾病發生的第一階段,不算嚴重。

平時健康的人體會分泌黏液來溫暖、滋潤、保護自己薄弱的黏膜,包括鼻腔、口腔、氣管支氣管黏膜等,而在寒冷乾燥的季節,在人體陽氣已經繳械投降以後,人的體液黏液總是被外界的燥氣榨乾,當黏膜層失去了黏液的滋潤保護以後,人體也就門戶大開,任細菌、病毒長驅直入、蔓延滋生了。所以很多人在冬天,先是感覺鼻子、眼睛、咽喉乾燥發癢,緊接著就會出現紅腫熱疼、發熱、咳喘等等問題。

從中醫用藥來講,治療冬天由寒冷乾燥引發的疾病,一方面我們要用溫熱散寒的方法,另一方面,還要照顧維護人體的陰液。我們觀察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比如咳嗽,一開始是乾咳無痰,在夜間咳嗽最重,這時候疾病比較嚴重,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就會深入發展。經過治療以後,依然咳嗽,但是能咳出一些白痰或者黏痰,就說明人體的陰液在逐漸恢復。等咳嗽出了黃綠色濃痰以後,就說明人體的陽氣也在恢復,離康復不遠了。

在寒冷乾燥的冬季,許多人認為多喝水就可以保持滋潤,其實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們喝進去的水並不能馬上變成自己的體液。體液的產生離不開水,但是還需要腎把人的精髓營養融入水中,才能變成有功能的體液。中醫說腎在五行中屬水、主藏精,說的就是這個功能。如何有效地幫助人生成體液呢?這一點廣東的朋友給我們提供了答案。廣東天氣炎熱,人體陰液損耗大,所以廣東人習慣煲湯,來達到滋陰潤燥的效果,這遠遠要比喝水好,更方便人體的吸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李辛:比物質層面的補藥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補藥
「緬懷南師」張躍:南師以外……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