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師懷瑾:不怨天尤人、不遷怒二過,就是健康的心理、正命的活著

南師懷瑾:不怨天尤人、不遷怒二過,就是健康的心理、正命的活著


南師懷瑾:不怨天尤人、不遷怒二過,就是健康的心理、正命的活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不怨天尤人、不遷怒二過,這就是健康的心理、正命的活著!

「怨天尤人」這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了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嚴重的連對天都怨,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一切的進德修業,都是如此。不但是學問的成功、道德的成功、事業的成功,原則都相同:不是進步,就要退步。沒有進步,停留在原地,也是退步。尤其對於自己道德的要求,更難!我曾說過,英雄征服了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人不想征服天下,而能夠征服自己。事實上征服自己比征服天下更難。所謂道德的修養,就是征服自己。上面孔子的話,就是說這個道理。他說譬如我們去挑泥土來堆成一座山,要挑一百擔泥土的,已經挑了九十九擔,最後「未成一簣」,少了一畚箕泥土。「止」,停止了,因此便不能登峰造極到頂點。是誰使你停止的?我們一件事沒有成功,往往推之於客觀的環境、社會的因素,但是孔子在這裡說那是不可能的,「吾止也」,還是自己心理的疲勞與退縮,不是客觀因素。他又說,譬如填平一塊土地,倒一畚箕泥土上去,就看到更高一點,這個進步,也不是外來的因素,而是自己的成功,這裡他所強調的,是指一切的作為,其成功或失敗,都在於一個人自己,不要推之於外來的因素。外來因素之所以形成,也是自己本身的關係。……

「貧而無怨」的「貧」並不一定是經濟環境的窮;不得志也是貧;沒有知識的人看到有知識的人,就覺得有知識的人富有;「才」也是財產,有很多人是知識的貧窮。莊子就曾經提到,眼睛看不見的瞎子,耳朵聽不見的聾子,只是外在生理的;知識上的瞎子,知識上的聾子,就不可救藥。所以貧並不一定指沒有錢,各種貧乏都包括在內。人貧了就會有怨,所謂怨天尤人,就牢騷多,人窮氣大,所以教人作到「安貧樂道」。這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知識分子的基本大原則。但是真正的貧而能安,太不容易。

現在有人,拿「安貧樂道,知足常樂」這兩句話,批評中國文化,說中國的不進步,就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這種批評不一定對,「安貧樂道」與「知足常樂」,是個人的修養,而且也少有人真正修養到。我們當然更不能說中國這個民族,因為這兩項修養,就不圖進取。事實上沒這個意思,中國文化還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鼓舞的名言,我們不可只抓到一點,就犯以偏概全的錯誤。這兩句話,是對自己做人做事的一個尺碼、一個考驗。

摘錄自《論語別裁》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 盡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這裡所講的是現世之命,一切都是命定,但我們要不怨天不尤人,「順受其正」,就是正命的活著。世界上每個人對現實的人生,都是不滿意的,當遭遇不好時,或者怨天或者尤人。孔子曾說過,人應該不怨天不尤人,這是最難做到的學問修養,有時明明自己錯了而不知道,或反省不出來,於是就怨天尤人。信宗教的人也會說,我再也不信上帝、或者不信菩薩了。其實講這樣的話,已經是最大的怨天尤人了,因為在他心理上是認為自己沒有錯,錯在上帝、菩薩或他人。再不然,正如現在報紙上說的,我沒有錯,這是社會問題,是社會的錯。試問社會是誰的?社會只是一個名詞,是人群結合在一起的大眾,叫做社會。換言之,社會即是人群,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呀!明明是自己個人的錯,為什麼推過給社會人群呢?

再說,怨天尤人就是遷怒。孔子說顏回的修養最高,「不遷怒,不二過」,他錯了沒有怪到別人身上。有人只是小的遷怒,例如有人正在生氣的時候,別人有事找他,他就罵這人一頓,這也是很明顯遷怒的一種形態。可是一般人反省不到,遷怒的結果往往會壞了大事,害己害人。有的夫婦之間,並無大的糾葛,然因遷怒而鬧成反目成仇,竟而成為生離死別的悲劇。

其實人性都是善良的,做錯了事,立刻會臉紅一下,但不到兩秒鐘,就認為不是自己的錯,錯的都歸之於他人。認為如果不是別人如何如何,自己就不會這樣錯,歸根結底,總認為是別人的錯。人就是這樣既不會反省,又常會遷怒他人。真正的修養,在動心忍性之間,能夠確實檢查出自己的錯誤,然後「順受其正」,所受的一切遭遇,不怨天不尤人,不遷怒不二過,這就是正命的活著,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中的正命。

講到這裡,我忽然想到宋代名儒朱敦儒這兩首《西江月》的詞,非常豁達,非常自在,和孟子「莫非命也,順受其正」,很有關聯。這是文學中的哲學,大家不妨記住,碰到煩惱的時候,朗誦一番,比求神拜佛的祈禱,或道家、密宗的符咒,更有妙處。

(第一首)

世事短如春夢,

人情薄似秋雲。

不須計較苦勞心,

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

況逢一朵花新。

片時歡笑且相親,

明日陰晴未定。

(第二首)

日日深杯酒滿,

朝朝小圃花開。

自歌自舞自開懷,

且喜無拘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

紅塵多少奇才。

不須計較苦安排,

領取而今現在。

孟子說:「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真知道正命而活的人,不會站在岩牆下面。這句話的意思,擴而大之是說明,知道是過分危險的地方,儘可能不去;過分危險的事情,儘可能不做;絕不故意鬥狠逞強,去冒可能有意外喪命的危險。

但有一點,當國家民族有難,如果自己的犧牲,可以挽救國家民族危亡,拯救許多生靈,那就毫不猶豫毅然而去犧牲。這也是正命,是聖賢菩薩的用心,如文天祥,岳飛就是。但是不必要的危險,則不必去冒。年輕人喜歡做不必要的冒險性嬉遊,就是「非正命而玩」。有一個人在花蓮奇萊山墮岩死了,另有一人很不服氣,說那個人差勁沒出息,他也逞能去爬,結果也爬得不見蹤影了。這種非正命而玩,就成了非正命而亡。

所以「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人生的責任盡到了,做完了,一切盡心了,壽命到了,順其自然就去了,這是「正命」。因好勇、鬥狠、賭氣而死的,就是非「正命」而死。所以為國家民族而死於戰場的,是「正命」,在中國歷史上認為,那是為正義而亡。聰明正直者死而為神,這神並不是由什麼皇帝封的,而是當時以及後世千秋萬代,共同所敬仰的。

中華民族對於「正命」而亡者,有如此尊重!所以信奉宗教的人可以注意。「正命」也就是儒家的《孝經》中引用孔子的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其實,儒、佛兩家的精神是一樣的,佛家說,人若無故損傷自己的身體,在自己身上割一刀,那就如同出佛身血一樣,就是犯了菩薩戒。因為每人都是佛的身體,如果有一天悟道了,就成肉身佛,所以不可以隨便糟蹋自己的身體。宋儒陸象山曾說過幾句話,大意是「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真理只有一個,中國是這樣說,印度是那樣說,大家都是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軀,只是言語文字表達的不同而已。

摘錄自《孟子與盡心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布施波羅蜜多的道理
習忙可以銷福;得謗可以銷名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