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水稻種植也需要「綠色發展」?農藥污染、土地酸化怎麼破

水稻種植也需要「綠色發展」?農藥污染、土地酸化怎麼破


水稻種植也需要「綠色發展」?農藥污染、土地酸化怎麼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科技人員在水稻田間。廣西農科院水稻所供圖

我國水稻生產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水稻生產綠色發展剛剛起步。

■本報記者 秦志偉

距離買下廣西農科院水稻所「豐田1A」及其系列品種區域獨佔開發經營權快三年了,廣西金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卡農業)總經理夏州藩再反思當時的決定,「是對的」。這源於他對優質水稻品種的認可。

「優質優價進一步凸顯。」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組指導成員、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方福平觀察近幾年我國優質稻市場後,得出這樣的判斷。

尤其在需求結構顯著升級的背景下,「大米消費正朝著綠色化、優質化、專用化、定製化方向發展」,方福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但他也指出,我國水稻生產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水稻生產綠色發展剛剛起步。

粗放式經營未根本改變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口糧作物。2004年以來,我國水稻生產進入持續增產階段,產量從2011年起連續七年穩定在2億噸以上水平,特別是單產提高較為明顯。

然而,水稻單產連續取得突破的同時,化肥農藥盲目過量施用、土壤酸化和板結、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

水稻種植也需要「綠色發展」?農藥污染、土地酸化怎麼破

方福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我國氮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左右,有機肥用量不足,施肥增產效應下降,而過量不合理施肥導致土壤退化、江河湖泊富營養化等問題。此外,農藥利用率也在35%左右,比發達國家低15%~20%。

在方福平看來,推動水稻生產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

2016年,中國水稻研究所組織在全國水稻主產區開展針對稻農品種和技術需求的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數據分析表明,農戶對水稻生產節肥節葯技術需求迫切,主要原因是化肥成本較高、農藥影響稻米質量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發現,生產者更加信賴水稻品種本身具備的節肥節葯特徵。「這對未來我國水稻育種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方福平告訴記者。

當初,夏州藩選擇買下「豐田1A」及其系列品種獨佔開發經營權,正是看重其抗性強、產量高、品質優。

在這之前,夏州藩一直思考如何立足種業市場。「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種業市場環境下,有好品種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2015年,金卡農業以1050萬元一次性付清買下廣西農科院雜交水稻不育系「豐田1A」廣西區域獨佔開發經營權。2016年12月,又決定再追加500萬元,共計以1550萬元簽約買下「豐田1A」及「桂恢553」全球獨佔開發經營權。

「上述水稻新品種的田間表現有耐低肥的特點。」廣西農科院水稻所研究員栗學俊說。

稻農急需綠色生產技術

實際上,水稻綠色生產技術體系除了品種貢獻外,還有農藥化肥減施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

中國水稻研究所統計分析發現,目前農戶對水稻綠色技術的需求逐漸增加。比如,87.8%的農戶認為當前有必要掌握化肥減施技術,95%以上的農戶認為當前非常有必要掌握農藥減施技術。

水稻種植也需要「綠色發展」?農藥污染、土地酸化怎麼破

這些年來,我國也一直在探索和實踐水稻生產綠色技術與模式,如化肥農藥減施技術與模式、生態稻作技術與模式,綠色投入品研發與應用等。

據介紹,長期施用化學農藥導致水稻主要害蟲及天敵銳減,稻田生態平衡系統遭破壞。

湖南農科院黨組書記柏連陽研究員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通過以恢復水稻—害蟲—天敵三元結構為目的,適量保護水稻次害蟲,搭建天敵生物繁育島,發明高效益害蟲分離裝置調節益蟲與害蟲數量平衡,構建以天敵大群體為核心的稻田主要害蟲自然防禦體系,恢復稻田生物環境。

例如,在提高誘蟲效率的基礎上,為最大限度提高被捕益蟲的存活率,科研人員利用害蟲植食、益蟲肉食的習性,研創了連接在扇吸式誘蟲燈上的益害蟲高效分離裝置。

大田試驗表明,「分離裝置對保益控害具有顯著效果」。柏連陽介紹,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螟蛉、稻飛虱4種害蟲種群死亡率100%,益蟲隱翅蟲存活率為81.8%~100% 。

事實上,目前水稻綠色生產技術研究重點集中在生產過程的水稻產量和品質及病蟲草害控制,「但對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狀、生物及微生物演變規律的研究還不夠」。柏連陽說。

此外,現有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生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亟待建立稻田生態補償機制

在方福平看來,稻田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主要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多重生態服務功能價值。保護稻田生態系統並建立稻田生態補償機制,不僅是確保我國口糧安全的關鍵舉措,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稻田生態系統生態服務價值主要是指可供人類消費的稻穀產品以及制氧、固碳等生態功能在內的總價值。

據方福平測算,2010~2014年間,全國平均稻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為24924億元,摺合每畝5513元,生態價值遠高於稻穀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基於稻田生態服務功能,江蘇、浙江等少數經濟發達地區開始陸續對農戶種植水稻實施生態補償。

例如,2010年,江蘇省蘇州市率先在全國建立水稻生態補償機制,對連片1000~10000畝、10000畝以上的稻田,分別按每畝200元、400元的標準予以生態補償;2013年,蘇州市調整了相關政策,對凡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縣級以上國土、農業部門確認為需要保護的水稻田,按每畝400元予以生態補償。

水稻種植也需要「綠色發展」?農藥污染、土地酸化怎麼破

根據方福平團隊的建議,浙江省從2012年開始在全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試點水稻生態補貼制度。

就全國而言,「總體上仍處於探索性實踐階段」。方福平介紹,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我國生態補償工作剛剛起步,目前重點集中在退耕還林、流域治理、草原保護等方面。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和生態補償制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

方福平介紹,原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2014 年開始推進綠色增產模式攻關,2017 年修改品種審定辦法,充分體現了建立水稻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記者了解到,新修改的品種審定辦法按照高產穩產、綠色優質和特殊類型三類,分別制定了相應的審定標準。

比如,對綠色優質品種的要求是:品種具有抵禦非生物逆境、生物侵害、水分養分高效利用和品質優良等性狀,大幅度節約水肥資源,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適宜機械化作業或輕簡化栽培等。

對於如何建立稻田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研究、積極試點、制度推進、監督評估和加強宣傳。」方福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中國科學報》 (2018-11-21 第5版 農業周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眼疾患者福音:微型的「眼貼」可以把藥物傳遞到眼球了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