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麼嚴格,怪不得民國那麼多風雲人物出自天津小站練兵

這麼嚴格,怪不得民國那麼多風雲人物出自天津小站練兵

原標題:這麼嚴格,怪不得民國那麼多風雲人物出自天津小站練兵


作者:彭秀良,獨立學者,研究方向為民國史、社會工作,著作有《守望與開新:近代中國的社會工作》、《王士珍傳》、《段祺瑞傳》等。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馮國璋與段祺瑞、王士珍等聯手,依照德國軍制擬訂出《北洋常備軍營制餉章》,在國內首先創建了常備軍制度。規定常備兵、續備兵、後備兵各以三年為期。現役常備兵三年,月支全餉;期滿後退為續備兵,月餉減至一兩;又三年退為後備兵,月餉減半,平時各就其業,冬季調操一個月,發全餉;再三年除去軍籍,不予徵調。這樣,年限減少,並給予常餉,可使「編氓不生疑畏之心,軍伍易廣招徠之路」。當年,北洋常備軍左鎮建成,共十營六千人,編製方法為鎮(師)、協(旅)、標(團)、營、隊(連)、排、棚(班)。北洋常備軍實行番號、武器、服式、軍制四統一,「實開常

備軍風氣之先」。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北洋常備軍編成六鎮、共七萬人(含學兵營),是為全國編練常備軍的楷模。



練兵場


北洋常備軍在軍制上的另一個突破,是將以往的募兵制改為徵兵制。嚴格規範徵兵條件,要求應徵者身高一律在4.8尺以上,五官端正,體魄健壯,力舉百斤,不吸鴉片,務為地道的土著村民,不許地方官濫保潰勇遊民。儘管由於條件所限,徵兵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但在徵募新兵時,實由地方官列出本地各鄉、村應徵名單,「酌量公舉」,做到了徵募結合。


北洋新軍訓練


此外,北洋常備軍堅決實行帶兵軍官經過考試擇優選拔的制度。第一協編成後,王士珍第一個考中,擔任了第一協協統;第二協編成後,馮國璋考試成績最高,當上了第二協協統。受直隸軍政司練兵成績的影響,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清政府設立練兵處,作為全國新軍編練的領導機關。練兵處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但奕劻昏庸不知兵,實際主持人為袁世凱。練兵處設軍政司、軍令司、軍學司三個部門,每司設正副使各一人。這三個部門的職責分別為:軍政司負責「考查官兵,籌備軍需」,下設考功、搜討、糧餉、醫務、法律、器械等科;軍令司負責「運籌機宜,籌劃防守,贊佐本處出納號令及用兵機密事務」,下設運籌、嚮導、測繪、儲材等四科;軍學司負責「訓練各軍操法、整飭武備學校、訂期選員、呈請分派各處、校閱隊伍、考試學堂等事」,下設編譯、訓練、教育、水師等四科。由此可見,「練兵處的職權是非常廣泛的,凡新章制操法、將領獎懲升遷、軍官培養、派員留學、槍炮彈藥、後勤馬匹等無所不包。練兵處既是新軍編練的最高領導機關,又是新軍編練的督察機關」。


其中,軍政司正使劉永慶,副使陸嘉穀;軍令司正使段祺瑞,副使馮國璋;軍學司正使王士珍,副使陸建章。該年年底,擔任軍令司副使的馮國璋二度赴日本「取經」,次年歸國後升任練兵處軍學司正使,負責全國的軍事教育與訓練工作。練兵處從設立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1月合併到陸軍部,共存在三年時間。在這三年的時間裡,統一了全國新軍的營制餉章。為改變新軍編練中的混亂狀態,練兵處成立伊始,就參照西方營制,結合中國實際,開始制定新軍營制餉章的工作。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9月12日,練兵處會同兵部,將制訂的新軍營制餉章上奏清廷批准。


該營制餉章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重要軍事文獻,它將新軍訓練中的一切,從招募、訓練、立軍、分軍、徵調、獎懲到武器、運輸、營舍、衛生等條理化、制度化、法律化,是一部龐大的軍事法典。從此,各省新軍編練即以此為藍本,新軍編練走向統一和正規。馮國璋在擔任軍學司正使期間,為晚清新軍軍制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馮國璋傳》,中華書局2018年版

編輯:季我努學社 青年會會員 馬巧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教授講史 的精彩文章:

鄧廷楨以「戴罪之身」憤然反對清廷割讓香港,其行可謂壯哉!
日俄戰爭怎麼打起來的?日本打贏了甲午戰爭,俄國沙皇怒了

TAG:經教授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