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不配穴=關燈走夜路。學會六步配穴法,從此配穴不再愁!
我們一直強調「穴位是中藥,經絡是藥房」,希望大家都能藉助艾灸啟動身體的自愈力,做自己的醫生。
不過,用艾灸治病養生可不是隨便灸灸就能行的,正如抓藥需要藥方一樣,精準配穴是艾灸成功的第一步。
有人可能要問了:不是說「哪裡不舒服灸哪裡」嗎?不是說「依照灸感艾灸」嗎?怎麼又要強調配穴呢?這不是互相矛盾嗎?
其實,這兩個問題跟配穴並不衝突。你想啊,「哪裡不舒服」說明局部經絡不通,中醫管這些部位叫阿是穴,所以,「哪裡不舒服灸哪裡」也是灸的穴位;「依照灸感艾灸」更是如此,有灸感說明得氣了,這也說明原先此處的經絡是不通的,也可歸為阿是穴。
艾灸不配穴=關燈走夜路
俗話說,「葯有藥性,穴有穴性」,如同藥物有寒熱溫涼、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差異那樣,穴位也有各自的特性及相應的治療側重點。唯有按照一定的原則相互配合,才能使之效果最大化。
《針灸精義》中說:不知穴之配合,猶如巔馬亂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機變生他種危險之狀態。就是說,如果不能恰當配穴,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引起副作用,甚至衍生出新的疾病。
因此,在進行艾灸調理時,如果艾條質量、操作手法、灸量時間等都沒有問題了,效果如何就取決於配穴了。艾灸不配穴,好比關燈走夜路,走的是彎路、死路。
什麼是「六步配穴法」?
那麼,到底該如何配穴呢?小編介紹一種「六步配穴法」,只要把它弄懂了,對配穴就有一定的認識了。
第1步:尋找阿是穴
無論什麼病,首先要看有沒有阿是穴?身體哪裡疼痛、不適,或有反應點,就叫阿是穴。
為什麼艾灸阿是穴可以治病呢?
阿是穴是一種臨時腧穴現象,它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當身體局部不舒服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會發生相應的氣血阻滯,造成氣血的局部性、臨時性的聚集,於是就出現了阿是穴現象。當疾病解除時,氣血的臨時聚集也隨之解除,阿是穴現象隨即消失。因此,艾灸阿是穴治療疾病是有中醫理論基礎的。
第2步:判斷是局部病症還是綜合病症?
局部病症,就是身體其他地方都是好的,只是局部有問題,比如胃痛。艾灸時,只要找到相應的穴位就可以了,比如中脘和足三里。
綜合病症與患者的免疫機能有關係,比如類風濕。此時艾灸,就要考慮一些提升身體免疫力的穴位,比如:大椎、命門、中脘、神闕、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
還有一些疾病跟血液有關係,比如牛皮癬、蕁麻疹等,可以加灸跟血液有關的穴位,最常用的就是膈俞和血海。
第3步:判斷是虛證還是實證?
虛證,就是正氣不足引起的病症,一般多與寒症同時存在,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生理機能減退,二是抗病能力變弱。
實證,就是邪氣亢盛產生的病症,「暴病多實」,實證一般病程較短,病勢較凶,康復較快。
《難經》說: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經絡對應五行如下:肝經屬木,心經屬火,脾經屬土,肺經屬金,腎經屬水;經絡中五腧穴對應五行如下:井穴屬木,滎穴屬火,輸穴屬土,經穴屬金,合穴屬水。
怎麼配穴呢?舉例如下:
如果肝經實證,採用瀉法,首先選擇肝經本經的子穴,肝經屬木,木生火,因此肝經的子穴應該屬火,就應該取肝經的滎穴:行間穴。第2個穴位可以取肝經的子經心經的本穴(與心經五行屬性相同的穴位),也就是心經滎穴:少府穴。
如果肝經虛證,採用補法,首先選擇肝經本經的母穴,肝經屬木,水生木,因此肝經的母穴應該屬水,就應該取肝經的合穴:曲泉穴。第2個穴位可以取肝經的母經腎經的本穴(與腎經五行屬性相同的穴位),也就是腎經合穴:陰谷穴。
第4步:辨別是急性病症還是慢性病症?
如果是急性病症,比如心臟病發作,救護車到來需要時間。所以,我們不要乾等,可以利用一些穴位急救。臨床上,十六郄穴常用來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
十六郄穴是哪些呢?——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當。胃經是梁丘,脾應取地機。心經取陰郄,小腸養老名。膀胱金門尋,腎向水泉覓。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列。膽經在外丘,肝經中都立。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陽維陽交會,陰維築賓為。
如果是慢性病症,我們可以往兩個方向取穴:
一是,俞原相配法。
慢性病症一般都會傷及腑臟,根據「五臟有疾取其原」的理論,我們可以找十二原穴來艾灸,比如,肝臟的原穴是太沖,腎經的原穴是太溪。除了原穴,我們還要配合俞穴一起治療,比如肝有肝俞、腎有腎俞等。俞原相配,事半功倍!
二是,加上整體調理免疫的穴位。
慢性病症往往虧損元氣,因此在艾灸時,可以加上足三里等整體調理免疫的穴位,以及關元、命門等補充元陽的穴位。
第5步:尋找經驗穴
顧名思義,經驗穴就是古人根據實際臨床實際總結出來的一些有用的穴位,不一定說得出原理,但是卻很實用。
比如,轉胎位用至陰、崩漏用隱白、噁心嘔吐用內關、疝氣用大墩、眼病用曲池、便秘用天樞、牙疼用合谷、痔瘡用孔最或承山、神經系統或下陷病症用百會等。
此外,腰部疾病用委中、上肢有問題用肩髃和曲池、偏癱或下肢不能動用環跳和陽陵泉。
第6步:辨別是否跟臟腑有聯繫?
這是最為重要的一步。很多疾病的根源在於臟腑,只有選擇跟臟腑相關的穴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首先,我們要分清疾病跟哪個臟腑有關係,就在身體前面的臟器附近選穴。五臟六腑之氣結聚於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解決臟腑問題時經常使用。比如膽囊息肉,俗話說「肝膽相照」, 因此它的根源在於肝臟,艾灸時就要選取肝臟的募穴:期門穴,效果就很好。
其次,我們還可以採用俞募配穴法,就是在前面找出跟臟器有關係的穴位,然後再配上背後相應的俞穴。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腧穴。比如,心肺問題可以選膻中,後面就可以配心俞或肺俞;腸道問題可以選肚臍,後面配大腸俞。
對穴相配,效果翻倍!
對穴,就是指兩個穴位搭配使用,能收到1+1 > 2的效果。
常用對穴如下:
1、合谷+太沖:鎮痛、鎮靜、鎮痙,疏肝利膽,調節情緒。
2、內關+足三里:健脾和胃,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寧心安神。
3、梁丘+公孫:解痙止痛,健脾和胃。
4、支溝+陽陵泉:疏肝理氣,清除肝膽濕熱,通調腑氣。
5、外關+懸鐘:疏通三焦之鬱熱,瀉肝膽之火,通調經絡之氣。
6、氣海+三陰交:通調下焦氣機,調理沖任,補腎澀精。
7、合谷+內庭:瀉胃火,降嘔化積滯,理氣止氣止痛。
8、中脘+足三里:升清降濁,健脾和胃,消積導滯,行氣止痛。
9、中渚+足臨泣:疏肝膽之氣滯,解少陽之鬱熱。
10、人中+委中:醒腦開竅,安神定志,通經和絡止痛。
11、膻中+內關:寬胸理氣,強心安神,通胸陽,止心痛。
12、魚際+復溜:清熱瀉火,生津止咳。
13、外關+後溪:疏風清熱,調氣止痛,通經和絡。
14、印堂+合谷:和絡止痛,疏風清熱,宣通鼻竅。
15、歸來+三陰交:通調下焦氣機,行氣止痛,利濕消炎。
16、太溪+太沖:平肝降壓,補腎瀉肝,調氣止痛。
17、陽谷+俠溪: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通經和絡。
18、足三里+三陰交:健脾和胃,行氣止痛。
19、曲池+上巨虛:清熱利濕,行氣止痛,制止瀉痢。
20、風池+崑崙:疏通經絡,以少陽、太陽經為好,祛風解表,明目益聰。
21、頭維+列缺:祛風止痛,解表祛邪。
22、命門+委中:補腎益精,舒筋活絡。
23、中渚+後溪:舒通經絡,調和氣血。
24、百會+湧泉:引陽下行,平息肝陽。
25、少商+歷兌:清熱利咽,消腫止痛。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