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博物館百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博物館

博物館百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博物館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我國的博物館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全國各地開始出現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重要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文物收藏、深入的學術研究和多樣的社會活動而為人稱道,並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管理模式。但同時,由於這一時期的中國博物館仍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在探索前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也為後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大量可循的借鑒和嘗試。

一、回歸正軌

1976年10月,正值粉碎「四人幫」鬥爭的勝利,全國上下都涌動著歡呼與激情,革命文物工作座談會在湖北順利召開。次年8月,國家文物局在大慶召開「文博圖工作學大慶」座談會,初步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並開始對工作的發展提出批評和反思。1979年5月,全國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座談會在安徽合肥召開,會議討論修改了《全國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草案)》,不僅針對了新階段工作調整、走向正軌的需要,也為中國博物館工作體系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對系統、完整的管理規章,併產生了深遠影響。同年10月,國家文物局在蘇州召開博物館文物保管工作座談會,通過批評與討論,強調了博物館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意義,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博物館藏品保管試行辦法》和《博物館一級藏品鑒選標準(試行)》,本次會議是對新中國成立30年來工作經驗的集中總結和反思,有力推動了博物館藏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的整頓,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1981年2月,革命紀念館調整工作會議召開,調整了全國紀念館的工作部署,並為《革命紀念館工作條例》的實施做了準備。

博物館百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博物館

在此時代背景和思想指引下,許多博物館和紀念館開始調整陳列並舉辦展覽。如197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周恩來紀念展覽」,以其實事求是的精神和真實全面的內容,緊跟時代主題,引起了極高的社會關注並廣泛傳播,大大提高了博物館行業的社會影響力,博物館的社會價值開始為更多公眾所認知並接受,有力推動了之後博物館的大發展。

據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統計,1978年全國文物部門登記博物館數量為349個,年均參觀人次約百萬級,現如今博物館數量近5000個,年參觀人數將近9億人次。40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偉大實踐,文物價值和文物保護得到社會普遍共識,文物事業發展取得了全面進步。

二、全面開花

從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以來,我國的博物館事業出現了第三個興盛時期。大量的新館建設和舊館改陳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博物館數量的不斷增長一方面刺激著博物館及文博相關行業學術研究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也帶動了觀眾參觀的需求和熱情,不斷對博物館業務工作水平的改進提出新的要求。

博物館百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博物館

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經濟開始逐步復甦,公眾的文化需求與日俱增,大眾旅遊日益興起。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各地新建了一批大中型的現代化博物館,如陝西歷史博物館、法門寺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等。我國博物館從數量、規模、類型和業務活動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而此一階段的增長主要表現在博物館種類、尤其是中小博物館的種類不斷豐富,這與同階段國際博物館的發展走向是相趨同的。但在此時期,大量縣辦紀念館的出現表現出了明顯的中國特色,數量的急劇增長在後期的發展管理中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困惑和難題,到80年代後期,增長趨勢逐漸回落並趨於穩定。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中國博物館的發展趨勢由數量上的快速增長轉向現代化大館的重點建設逐步轉變。這一變化趨勢始於1919年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建成開放,至今仍在延續。同時,博物館種類的日趨豐富完善也是此一階段的重要特徵,專題館開始大量湧現,不同內容、體系、類別博物館存在的必要性開始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博物館數量的穩定增長和多樣性的發展,不僅僅是博物館體系自身的擴展,更是社會與博物館聯繫日趨緊密的有力見證,即是社會對保護文化多樣性口號的實現和對博物館存在價值的認同,也是博物館服務社會的進步趨勢。現代化與多樣性的協同發展,不斷涌動著藏品徵集和管理的新動力,促進了博物館社會功用發揮和服務水平的提升,同時也帶來了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職能的新進展。

三、走向世界

隨著中國逐步融入國際環境,我國的博物館也開始走向世界。1983年7月,中國博物館代表團出席在倫敦召開的國際博協第31屆大會,恢復了中國在國際博物館界的席位;1989年3月,國際博協亞太地區大會在北京舉行;1994年9月,中國主辦國際博協博物館學委員會年會,大大提高了中國博物館的地位,中國博物館界開始在國際舞台上發聲並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在長期的對外交流中,不斷吸收借鑒國際經驗和理論成果也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博物館的新發展。

四、豐富多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博物館的發展除了數量和種類不斷豐富之外,體系日趨完善和功能逐步走向多元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特徵。

博物館體系的多樣化發展

博物館類型:由建國初的歷史類逐漸拓展為各種專題類、科技自然類、宗教民族類、區域地誌類、風物民俗類、文化藝術類、建築園林類、革命紀念館及遺址類、院校類等多種類別,其中科技自然類比重正在不斷增加;

辦館主體:以文物部門管理下的文化系統內博物館為主,同時,其他行業部門、民間集體和個人辦館日趨普遍;

地域分布:西部省區開始不斷建設博物館及相關文化設施,改變了過去我國博物館過多集中於東部、中部大中城市的不平衡局面。

老館新顏:一批老館(如上海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首都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等)改造和新建,不斷適應並配合現代化發展,為各地區新建、擴建博物館樹立了樣板。

博物館功能向多元化邁進

收藏豐碩:我國博物館藏品數量日臻豐富、類別齊全,在保管方面,建立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術規範,並開始試行資料庫建設;

研究創新:中國博物館界開始與國際博協及世界其他地區博物館展開交流合作,開展學術研討,並研究出版了多種學術刊物、博物館學論著;

展覽靈活:自1997年實施「陳列精品」工程以來,展覽設計和各方面服務水平顯著提高,開始出現大量高質量的臨展、特展和中外交流展,極大豐富了觀眾的參觀選擇和參觀體驗;

但我們仍需注意到,大量博物館的集中新建,在豐富文化設施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隱憂,配套服務無法跟上、中小館的維續能力差、藏品管理和研究水平發展不均衡等問題日漸凸顯,在這一階段,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基礎設施:現有博物館質量參差不齊,大館和中小館之間軟硬體配置差距較大,各地各級博物館經費嚴重失衡,整體水平仍有待提升;

觀念更新:受體制限制影響,績效管理缺失,人浮於事現象多有出現,缺乏生機與市場競爭活力;

運營制度:內部改革力度偏弱,專業人才匱乏,研究和開發能力整體偏弱,資源利用和市場開發方面也缺乏活力;

服務層面:側重於藏品保護,難免忽視公眾需求,未能充分滿足社會、社區、各層次人群需要,人性化服務細節關懷有待完善。

小結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嶄新道路。而我國博物館事業的生存環境也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改善,同時,社會對博物館的認識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可以說,中國博物館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並不斷為社會發展貢獻正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蘇珊米勒一周星座運勢:10.29-11.04
微軟承認Win10更新後存文件關聯bug:正在修復

TAG:網易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