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山律在家備覽齋堂開示:出入道場有禮有節,定外之行隨經約令,成就定內加行功用

南山律在家備覽齋堂開示:出入道場有禮有節,定外之行隨經約令,成就定內加行功用

2018年11月18日 明賢法師石觀音寺午齋開示

齋堂過堂,我們要學威儀。行住坐卧八萬四千種威儀,過堂也是一大系列。除了過堂要學威儀外,來道場參學,圓滿後離寺也是一大威儀。我們來了解一下,「離寺」有哪些要注意的方面。

離開寺院的情境很多,比如我們今年到祖庭參拜一回,明年參拜一回,後年參拜一回,每年都有一個離寺的過程。

有的人在離寺的時候神不知鬼不覺,自己叫好車或約好朋友就走了。常住上也不知道,大寮里還在備飯——下午十個人吃飯,包括他一個。不管,走了再說,先完成自己的事。既不跟常住的客堂打招呼,大寮和其他堂口也都不知道。到了用齋時間,大眾用齋少一人,於是大家都著急,怕某某出了什麼事——為什麼人不見了?最後清理的時候,打來電話,一接電話才知道,人家已經離開寺院很久了,在車上、船上,或者都已經到了自己的地方,忙著自己的事務了。

這就是來去不知道常禮。我們即便是到親戚朋友或同學那裡去,之前都要約一下,別人好接待;走的時候要打聲招呼,讓人知道自己的行止。當代社會,這些通常的世間禮俗事實上與寺院里是共通的,來去要讓大家知道情況。世俗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家裡有尊長,自己平時不出遠門,出門遊必有方。我們也是如此,來來去去一定要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寬坦平正地將各種因緣都溝通協調好,而不是時常讓大家產生一些吃驚的發現。

因為我們雖然是學習佛法,但是還並沒有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定外之行居多。定外之行一定要嚴格地隨經約令,在行止上依戒律清規的方式安置自己的行住坐卧,如法如律而行,這才能在定外之行中成就定內的加行功用。在世俗運用的環節上,道場的出入往返一定要能夠寬坦平正、有禮有節,這至關重要。

《四分律行事鈔》中說:「如此等,在寺中竭力而行。所為事訖,辭出寺門,如法作禮」

在寺中的時候,我們竭力而行,積累福田。就像股市上全線飄紅了,趕緊要讓投資的利益擴大化,要竭盡全力、分秒必爭地去掙錢。已經到了寺里,就要竭盡全力地掙凈土資糧,來盡佛地的資源,供佛、供僧、供齋、掃地、出坡……發心勞作,以此積累清凈的佛資糧。福田優厚,慧田自然滋長,慧田自然也就豐厚起來了。所以叫作「竭力而行」,竭盡自己的能力,白天晚上24小時,在正常的休息和吃喝住用以外,只要有能力,只要有精力,就努力地來幫助寺院做護持的功夫

看事做事,不是眼裡沒事,不是在家滿眼都是活,到寺里眼裡一件活都沒有,都是別人干。站也有點手足無措,坐也有點不安,但實際上發現不了活,不知道從哪裡出手。到寺里就要來做福田的爭取者,應該努力去發現自己可以護持的地方,竭力而行。

在寺中聽經、聞法、供佛、護持三寶、出坡、打掃衛生等等,竭力而行,圓滿之後要辭別寺院的時候,要如法作禮。如法就是一定要向與自己接應的堂口打清楚招呼:「向常住告假,自己有俗務要忙,需要回去了。感謝常住大眾對自己的照顧!」一作禮,師父們肯定說「不拜」。起身,再向韋馱菩薩和觀音菩薩告假。告假頂禮完後,再轉身辭退出門。

我們在觀音菩薩這裡最後離別寺院,是拜完之後退出山門。我們的觀音菩薩和玄關離山門口很近,告假頂禮後就退出山門,而不是剛剛拜完便馬上轉身背對菩薩,再左望望右望望,將菩薩放到身後。要恭敬作禮,退出山門。我們有這個條件,因為我們的山門殿不大,如果是其他的殿堂、大寺院,就不用退出山門。我們這裡只有兩三步距離,退一下很正常。

在師前作禮,在狹小空間內的諸佛菩薩面前作禮,「退出」的動作就是恭敬如法的,很好的。並非要求在所有大面積的佛殿里都這樣,但是「作禮而退」,是真有這樣一個動作的。作禮完後再轉身,安排自己的下一步行程。

總體來說,如果大德、長老在大僧團里有很多,能夠有因緣便總禮。如果因緣時間不夠,那麼就向接待自己的師父或客堂的師父頂禮、招呼即可,因為他會馬上替我們去通告,通告到大寮:「有位菩薩已經離寺了,中午、晚上少做一人的飯,免得出現浪費。」

作禮完以後離開,出寺門外是要禮拜的,進門之前要朝著寺院頂禮。朝山禮拜祖庭,懂規矩的老參都會這樣。如果來了就是一陣熱情,一下子衝進來,就沒有參禮的意思在;離開就是「啊,朋友來了!」或者「車來了!」,就趕緊衝出去上車,也不和任何人打聲招呼,告訴他人自己要離開了,那樣就不好。

所以,回寺進山門前對諸佛菩薩、山門作禮,離開時也要作禮離開,這就叫作「禮辭」。否則這個辭別過程就不是禮,可能有熱情,但沒有「禮」。我們往來寺院,到天下的哪個祖庭都應該有這個常識,不要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然出現、突然消失。令常住大眾一會兒看到、一會兒沒看到,心裡沒譜,不知道給不給我們備飯、備床鋪、備勞動工具等。

傳統儒家的教育中,以上所說的都是五歲孩子的基本功,叫「跑堂聽教」。若父親的朋友們五人、十人結伴而行,來家中探訪,五歲的孩子就要知道洒掃應對。客人來之前,門前掃凈,茶几上備好茶;客人來了,到門外迎接,代表父親歡迎大家的到來;進門後,堂屋中叔叔伯伯們坐一方,自己坐在主客位這一方,為大家請茶,敘談各種情況,大家想知道的情況,自己代表父親向各位叔叔伯伯作回應;最後大家滿意而歸。這是五歲孩子的基本功。

現在很多時候,我們連這個基本功還沒有。有青年人還沒有的,有中年人還沒有的,也有老年人都還沒有的。出入往返直出直進,目中無人,也無菩薩。自己也許確實是發了心,買了菜,來乾乾活,做做事情,幫著出坡勞動,可是來去都不會跟大家招呼一聲或表明一下自己的行動,是要離寺還是暫時外出馬上要回來,這些大家都不知情,這就不好。因為我們是一個公共的群體,大眾對這個團隊的參與進出都有知情權,而且關鍵是有知情的必要。如果都不了解,會造成很多誤解,常住的運轉會出現問題。

如果我們到親戚家裡去一回,就會很清楚這個事。一家五個人吃飯,如果我們突然去兩位,提前不打招呼,多出兩位,多擺兩幅碗筷,有可能先前做的飯菜就不夠吃了,就得挨餓。而且親戚家裡的家長就會著急張羅,因為有可能馬上就要去買饅頭、買面,重新來煮。好好吃飯的五個人,一個人要下樓去買饅頭,另一個人要馬上重新煮麵,五個人只剩三個人吃飯,兩個人要來招呼我們要進門的兩個人。這個圓滿的飯桌,一次快樂的午餐或一次愉快的晚餐就被攪和了。

寺院當然沒有那麼脆弱,但是人來人往,這些參拜的、隨經約令的規矩法則我們就要知道。如果我們自己始終都不重視這個細節,往其他道場去,有的道場不好理解的就會產生厭煩心理,就會覺得「這是什麼佛弟子啊!怎麼是這樣的,來了去了大家都不知情,拿到俗家來說,這不就是不懂事的孩子嗎?」我們佛子尤其要把來去的過程安頓好,不只是在寺院里參學,到社會上進入一個單位工作,或者去另外一個單位聯繫工作,也都要相互之間有介紹,有聯絡,來有通知,去有禮辭,一定都有這些過程。我們現在從甲方公司到乙方公司去聯絡商務,一定是先打好電話、寫好郵件、約好人,從對方那裡得到了邀請的回應才能去,約定的時間要準時。為什麼都要有這樣一些接洽的過程?這就是人際的往來。要學會,如果不學會,我們就只生活在自己心裡的世界中,不能面對現實的社會,那就不好了。

弘揚南山律的近代高僧弘一法師年輕時有這樣一件事。他和朋友約時間見面,談重要的事情。那位道友與人見面經常誤了時間,要麼早一點,要麼晚一點,就是很少準時。而弘一法師不是這樣的為人,他約定這個時間就一定會提前,將所有的路程等其他時間都充分地算進去後,通過在周邊的其他活動來平和時間差,最後一定在特別準點的時間到達約定的位置。而那位道友不是早就是晚,有一次晚了五分鐘,弘一法師就告誡他,這不光是自己晚到,自己安排得不合適,關鍵是剝奪了他人的時間。

我們在寺院道場的來去、進出、禮辭、預約等也要有這樣一些常識。要做到自己心裡有數,道場常住大眾、師兄弟們也都有數,這樣就好溝通,不會造成負擔,大家都各負其責,一切因緣都能歡喜、恰如其分,這就最好了。各位,這一點應當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賢法師 的精彩文章:

二十臂普賢延命像與治病延壽的普賢延命法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集

TAG:明賢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