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離美好生活,只差一個自我覺察的距離」|KY(社恐)創始人演講實錄

「你離美好生活,只差一個自我覺察的距離」|KY(社恐)創始人演講實錄




上周六,社恐的KY小姐姐在陸家嘴做了一場演講。現場有很多看起來同樣社恐的粉絲,默默到場給了支持。雖然小姐姐沒有和大家做太親密的接觸,但在現場看到很多人舉手說自己是KY的粉絲時,還是非常感動的。這種社恐和社恐之間心領神會的、遙遙相望又默默祝福的關係,可能只有我們家的粉絲和小姐姐了??




今天給大家帶來小姐姐演講實錄的逐字稿,分享給未能到場的粉絲們。以下是演講正文:




前幾年我還維持著臨床工作的時候,見到過一些印象深刻的來訪者。為了保護隱私,我在這裡講述的個案情況是虛擬的,但請大家像聽一個真實的故事一樣,仔細聆聽這個案例的情況。




這位來訪者是一個壯年期的男性,即將去另一個國家生活,到那個國家之後,他將會停止和我的諮詢關係,開始與當地一位諮詢師會面、工作。我們已經做好了計劃,將在他到達之後,安排我與他新一任諮詢師聯繫,完成個案轉介的工作。




在此之前,我和他已經維持每周一次的見面半年多了。他給我的印象是十分具有距離感的一個人。他自己主要的諮詢問題,也是沒有辦法擁有親密關係。雖然已經工作半年多了,他依然給我留下非常疏離的印象,每次見面,他都維持著儘可能少的表情,以及讓我們之間的關係儘可能的官方。




但就在他即將離開的兩周前的一次會面中,他忽然展現出非常熱切的一面。他表示他愛上了我,並極力讚美我,並且他反覆告訴我,因為即將到來的分離感到苦不堪言。



不知道在座的大家是不是知道,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是不允許發生私人關係的,不能做朋友,更不能做戀人,這是對雙方的一種保護,也是嚴格的倫理要求。但是,在諮詢過程中,來訪者感到自己愛上了諮詢師卻非常常見,這是一種被我們稱為移情的現象,也是很好的治療時機。




當這位來訪忽然表現出對我的強烈的依戀時,我意識到這是他的一個行為模式。我跟他說,有沒有可能,是即將分離這件事,讓你覺得你愛上了我。你有沒有發現,一直以來你好像只會「愛上」明確能夠看到分離的人。轉學前愛上的同班同學,讓你一直無法忘懷;換工作前忽然對同事動心。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你不能、不願意愛上可能一直在身邊的人,只有在分離時,你才允許自己感受到依戀。







這個案例的故事說到這裡就可以先停下了。不知道大家聽到這裡有什麼感受。故事中的這位男性覺得自己「無法擁有親密關係」,過於強烈的孤獨感讓他痛苦,以至於他會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他覺得自己很想要不一樣的東西,想要改變,想要親密關係。

但實際上,是一種固定的心理模式控制住了他。我們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些固定的心理模式,限制著我們。就像我們自己給自己施加的一個詛咒,但我們又已經忘記了它。




精神分析學說是心理治療領域無法迴避的一種學說。而它提出的最重要的假設之一,就是人有一些自己意識不到的潛意識存在。這些潛意識作用於我們的頭腦和心智中,給我們造成隱秘而深遠的影響。



這些潛意識,以及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固定的思維、行為模式,就像行走在當下這個時空中的憧憧鬼影。

它們纏繞著我們,在我們身上時隱時現,讓我們沒有辦法從當下的自己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出發來做決定;始終是那些已經過去的情感和願望在操控著我們。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現象發生了。你和那個最能夠傷害你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識別出了對方,感受到了強烈的吸引。每個人都有回到熟悉的行為模式中去的慾望,如果你們之間的模式相匹配,你們就會感受到彼此的吸引——即便這種吸引可能會被體會成負面的情緒感受,比如特別容易被一個人激怒等。






以前有個心理學家說,如果你特別討厭一個人,一定是因為你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身上也具有的某些東西。這句話我覺得還不夠準確,應該是如果你特別喜歡或特別討厭一個人,一定是因為他能激發你身上某種固有的模式和情緒。




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個鉤子,我們一邊在人間行走,一邊勾住那些和我們模式匹配的人。

越是受過傷的人,鉤子越明顯。所以有很多在創傷中長大的人,

他們明知哪些人對他們好,卻無法控制地感到這些人無聊、沒有吸引力,難以讓他們集中注意。




美好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認識到鉤子的存在,而認識的過程,本身也就是把它從身上解下來。這個過程,在我們的專業的語言中被叫做「自我覺察」。




說到這裡,就要開始說到「自我覺察」的風險了。我在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見到過一些致力於自我覺察的人。他們投入了很大的經歷思考自己。我們不能不承認他們想要自我認識的心愿是強烈的。但很多時候,人們自以為的自我覺察的過程,恰恰是在自己的身上寫下更多的故事。




還記得以前學習的時候,有一位臨床的教授曾經和我說,

Annabelle,你要注意,每個走進你的諮詢室的人,都是攜帶著故事而來。他們早已寫好了自己的劇本。而你要有能力看到那個故事的存在,並且不去扮演他們為你寫好的那個角色。




問一句「為什麼」是很容易的,回答這些「為什麼」也是很容易的。對自己誠實並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做到的事。相反它非常困難。你可以嘗試在一個時間與自己靜坐,讓頭腦中所有的聲音安靜下來,放棄所有關於是非對錯的執著,只是去看見你自己。

你的光明的許多面,你的陰暗的許多面。他們不分高下地組成了你,是你完全同樣珍貴的部分。






如果你問我對自己誠實有哪些技巧,我會說,關注你生活中一定會發生的兩件事。




第一件是失望。在長期的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以精神分析、精神動力為主導的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處理失望可以說是一件必定會面臨的任務。我們會對心理諮詢師產生多種多樣的失望,比如發現他不是萬能的,他會誤解你,發現他會滿足不了你的需求,發現他像一個正常人一樣會犯錯。這種失望產生的過程,可以說就像我們會對生活產生的失望一樣。




我迄今為止看到過的關於失望最好的一個描述,是仁波切寫的一句話。他說,

失望是一個智慧發生的時刻,因為失望只會發生在我們和真相相遇的時刻。

可以說,一個人產生失望的過程,就是他不斷認識這個世界的真相的過程。而人生很大一部分的痛苦,都是來自於拒絕接受失望。




失望是我偏愛的情緒。因為此時你不但刺破了幻象,同時也有通往寧靜的道路向你敞開。







第二件事則是得不到。我們常常見到求而不得的人。得不到會給人製造大量的情緒,憤怒、嫉妒、仇恨。

在早幾年的時候我有過一個頓悟的時刻。我曾經以為上天懲罰人的方式,是給他們遠遠少於他們所值得的東西。但後來我意識到,上天另外有一種懲罰人的方式,是通過給他們遠遠多於他們所值得的東西。

因為,人其實不是通過得到學會滿足的。人恰恰是通過得不到,才理解所擁有的是多麼僥倖和珍貴。得不到同樣是我們面對真相的時刻,在這個時刻中,它同時也在教我們關於幸福的秘訣。




一個人如果能夠建立起了自我覺察,能夠把自己從潛意識的心理模式中解放出來,他距離美好生活的距離也就不遠了。




但在這裡我還想說的一件事是,有時候「希望」會成為最束縛我們的東西。一方面,是懷著對於美好生活的希望,我們才奮力前行。但我們同時卻也要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是自己慾望的主人。我們的慾望早已經被社會規訓。




社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給我們描述了一張統一的、關於美好生活的藍圖。在這個藍圖中,有特定的消費方式、家庭結構、生命歷史的重大時間節點,等等。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向這張藍圖靠近,我們就一定能獲得幸福。這就彷彿我們相信每天少吃的一口垃圾食品,一定會在未來積累成某種有意義的結果一樣。




這張藍圖對於社會來說無疑是有意義的。

它具有多種社會功能,包括保證了生殖的秩序、保證了生產力的不斷延續,等等。

但當它把一種藍圖定義為「幸福」時,它同時也已經剝奪了很多人幸福的資格。離異者、底層勞工、性少數者,等等。他們是永遠不能進入到美好生活中的邊緣者。







最終,這張藍圖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雙輸困境。後現代主義哲學家Berlant在論述這個問題是經常舉一個丈夫出軌的例子。一個被丈夫出軌的妻子,面對不幸的婚姻為何仍然無法作出離開的決定?因為此時她面對的就是一個雙輸困境。離異不是社會規定的美好生活藍圖中的選項,她害怕離異的她,儼然已經喪失了美好生活最基本的入場券。我們沒有人可以保證,類似的雙輸困境不會有一天降臨在我們自己頭上。




在這個問題的解決上,Berlant以及其他酷兒理論哲學家們,都提出了一個相似的建議。我把它總結為參差多元乃幸福本源。 酷兒理論者經常被攻擊為解構了一切而沒有任何建設,因為她們基本上反對人們能夠想到的所有事??。但我想她們想要表達的,可能無外乎,讓一切可能的自由選擇都變成正當的。




我們每個人都值得一種可以自由選擇的人生。無論這種選擇是我伴侶的性別,是我賺取收入的方式,是我是否願意撫養後代等等。

同時,選擇平凡,也應當成為和選擇出眾一樣正當而令人驕傲的事。

因為無論哪一種選擇,最終都能夠走出一條正直忠實的人性之路。




我的演講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Knowyourself 錢莊


2018年11月17日於上海







自我覺察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






若有任何困惑,請發信息到公號後台,


我們會在48小時內給你解答。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






「一言不合就拉黑」 | 越著急離開的人,越放不下過去
「不想失去你,但更不想輸給你」 | 研究:親密關係里的權力遊戲

TAG:KnowYour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