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何歐美多長筒靴,亞洲多綁腿?作戰軍靴的實用性究竟如何?

為何歐美多長筒靴,亞洲多綁腿?作戰軍靴的實用性究竟如何?

「鐵血宰相」俾斯麥曾經說過:「軍靴的樣子和行軍時的腳步聲,是軍隊的有力武器。」足以想見,軍靴在這個「先有軍,後有國」、懷抱根深蒂固崇軍文化的普魯士人心目中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

軍靴的起源由來已久,因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和物資資源的不同,古代各國軍隊軍靴的材質和樣式也不盡相同。直到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才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批以牛皮製作的褐色長筒制式軍靴。隨後很快,其他的歐洲強國如俄國、法國、英國等軍隊也都以長筒靴作為標準軍靴予以裝備,現代制式軍靴由此誕生。

為何歐美多長筒靴,亞洲多綁腿?作戰軍靴的實用性究竟如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937年9月24日,德國國防軍士兵向柏林林登大道行進,獨特的M35鋼盔與黑色長筒靴便成為這一時期德意志第三帝國軍人的典型特徵

其實在歐洲,皮質軍靴早有出現,只是做工過於粗糙,難看且不舒適。在遠離歐陸的美國更是如此,南北戰爭期間甚至還曾因為爭奪更好的軍靴而爆發了一場著名戰役。1863年6月,南軍方面的希爾將軍得到消息,在葛底斯堡鎮內的倉庫中存放著大量北軍的軍靴,遂動了搶劫的念頭。7日,希爾下令部隊進入鎮子搶軍靴,然而,希爾並未得到需要的東西,等待他的是北方將領約翰·比福特准將指揮的2個騎兵旅射出來的槍彈。隨著雙方兵力不斷集結到葛底斯堡地區,一次為搶鞋而實施的小規模行動最終演變為慘烈的大規模戰鬥,這就是被譽為美國內戰轉折點的葛底斯堡戰役。與可憐的美國人相比,普魯士以及後來的德國士兵真是幸運得太多了。

20世紀初期,德軍的軍靴已分為軍官用和士兵用兩種。士兵穿普通的長筒行軍靴,而軍官由於要騎馬,所以配發了馬褲和馬靴。一戰期間,協約國的士兵基本上都配發了靴腰高15厘米左右的低腰軍靴,並配以綁腿。然而,同盟國方面的德軍出於傳統和戰壕戰的需要仍然穿著長筒行軍靴(也有部分士兵使用低腰軍靴配以綁腿)。儘管長筒靴看上去比較笨重,但事實證明,這種軍靴使患「戰壕足」的士兵大大減少。

德軍穿長筒靴當然不是為了臭美

20世紀30年代初期,不斷蠶食《凡爾賽和約》限制的納粹德國大力推動軍隊從騾馬化向摩托化的過渡,一些部隊甚至達到了機械化。摩托化是指行軍靠車輛,作戰靠徒步;機械化是指無論行軍還是作戰都是乘坐軍車和坦克裝甲車輛。從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前的這二十多年裡,德國境內修建了發達的高速公路網,德軍的摩托化步兵裝備了從自行車、摩托、轎車、搜索車、勤務車、指揮車、大中型卡車,一直到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等各類運載工具;其坦克部隊和突擊炮部隊還可以捎帶搭載步兵機動,而半履帶裝甲車除專門用於搭載步兵外,還生產了突擊、防空、噴火、渡橋、反坦克等多種型號,幾乎實現了機械化。

由於納粹德軍主要的作戰思想是快速突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所以,閃擊戰要求步兵快速機動,出奇制勝,要快速機動必須依靠交通工具,而不是靠兩條腿與汽車輪子賽跑。於是,軍靴不便長途行軍的缺點也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而自從有了代步工具以後,部隊該考慮的就不是對腿部血液循環的解放(綁腿就此失去意義),而是對腿部的全面保護了!

由於德國軍隊戰爭初期主要立足於歐洲戰場作戰,要面對的環境有灌木荊棘、泥潭沼澤、冰雪、碎石塊、鐵絲網。這些都非常容易對小腿造成傷害。因此,高幫皮筒靴可以很好地起到禦寒、隔水、防護的作用。但是考慮到其笨重的屬性,高級軍官一般使用特殊的材質,如小牛皮訂做的更輕更薄的皮靴,只是為了用於搭得馬褲。而除了機械化步兵以外的坦克兵、突擊炮兵、傘兵等兵種都不太使用高幫皮筒靴,而是專用的系帶式高腰或矮腰作戰靴。

1940年後,納粹德軍的戰線不斷延伸,從炎熱的北非沙漠一直到冰天雪地的莫斯科都有德軍士兵的影子。為適應不同作戰地區的環境,用途各異的行軍靴也隨即配發到在海外作戰的德軍部隊中。被譽為「沙漠之狐」的著名德國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率領的非洲軍團就配備了特製的沙漠靴。沙漠靴分為高腰和低腰兩種,均為系帶式,靴腰由透氣的田野灰或沙黃帆布製成,靴面和靴子底為牛皮質地,可以有效避免皮膚病的發生。

為何歐美多長筒靴,亞洲多綁腿?作戰軍靴的實用性究竟如何?

1942年,北非戰場上穿短褲、短靴和長筒襪的埃爾溫·隆美爾(前排左),為適應不同作戰地區的環境,其所率領的非洲軍團配備了特製的沙漠靴,靴腰由透氣的田野灰或沙黃帆布製成,靴面和靴子底為牛皮質地,可以有效避免皮膚病的發生

與飽受酷熱折磨的非洲軍團相反,在東線近零下50攝氏度嚴寒中作戰的德軍士兵配發了兩種防寒靴,分別供應給普通步兵和機械化部隊。雖然這些防寒靴不如本土作戰的蘇聯紅軍所使用的高筒棉靴實用。但也著實減少了大量士兵們在嚴寒地域作戰的凍傷比率。

為何歐美多長筒靴,亞洲多綁腿?作戰軍靴的實用性究竟如何?

二戰期間,美軍陸軍步兵配發的M43型高腰作戰靴,帶皮製護腿

在中國,軍靴不如草鞋實用

在亞洲,中國的軍靴歷史可謂悠久深遠,我國周代就有皮質軍鞋(靴)了,但幾千年來作為紡織大國,士兵腳上穿的鞋(靴)子通常都是厚硬的布制物。北方游牧民族有較為豐富的牲畜皮源,他們的騎兵皮質鞋(靴)子較多。滿族入主中原後,八旗兵和綠營兵配的也是布鞋(靴)。但現代制式軍靴的概念則是到了19世紀中後期,晚清政府籌辦洋務組建新軍,向歐洲各國學習時,才配發了黃褐色皮質的低腰軍靴。這也是中國軍人首次穿上西式軍靴。

為何歐美多長筒靴,亞洲多綁腿?作戰軍靴的實用性究竟如何?

1945年,國軍典型的夏季服飾,他們穿著草鞋,扎著綁腿

到了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士兵待遇很低,而且也沒有對軍人的鞋子做出系統規定。一般來說,中上級軍官穿皮靴或皮鞋,而廣大士兵一般只能穿布鞋甚至草鞋。比如川軍出川抗戰時,很多士兵直接赤腳穿著草鞋,冬季進入北方與日軍廝殺,既讓人敬佩又讓人心酸。南京國民政府在20世紀30年代組建了幾個德式師,裝備精良,配發了德式的皮質長筒軍靴,但僅限於極少數的部隊。另外,由於當時中國軍隊沒有達到機械化,甚至都談不上摩托化,所以大量的機動主要靠的還是雙腳,徒步行軍在所難免,所以軍靴的使用在中國戰場上確實也是不太實用,遠沒有布鞋或草鞋來的舒服。

日本軍隊建設起初主要效仿法國,從軍服到軍帽樣式都是參照法國人的設計。軍官穿長靴,士兵穿土黃色低腰皮靴扎綁腿成為標配。由於當時亞洲戰場環境惡劣,沒有良好的公路網,使得摩托化與機械化作戰的效能大打折扣。同時,也因為日本國力弱小資源匱乏再加上固有的作戰習慣,讓日本直到二戰結束都始終保持著近乎一戰時期的搭配樣式。但值得一提的是,日軍在東南亞地區作戰時曾配發了一種非常奇怪的膠底帆布軍靴,這種布靴很像日本人穿木屐時所配的襪子,大腳趾與其他腳趾分開。而這樣的設計其實是為了防止士兵在潮濕光滑的地面行軍時打滑摔倒。

為何歐美多長筒靴,亞洲多綁腿?作戰軍靴的實用性究竟如何?

抗日戰爭期間,在上海的日本士兵,日本軍隊建設起初主要效仿法國,從軍服到軍帽樣式都是參照法國人的設計。軍官穿長靴,士兵穿土黃色低腰皮靴扎綁腿成為標配

小腿庇護神

說起綁腿,對於中國人來說可是十分親切,無論是土地革命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甚至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國軍隊中都有綁腿的身影出現,就更不要說和我們從甲午一直到抗戰結束,打了半個多世紀的日本侵略者了,綁腿更是他們最為明顯的特徵之一。

為何歐美多長筒靴,亞洲多綁腿?作戰軍靴的實用性究竟如何?

抗日戰爭期間,在山頂行進的中國軍隊,綁腿是長距離徒步行軍必備裝備,可以減輕腿部肌肉的酸麻,山地行軍時,可防止蚊蟲、螞蟥等順著褲管爬進,有效防止荊棘樹枝刺扎與牽掛,以起到保護小腿的作用

早在冷兵器時代,中國古人通過日常生活了解到綁腿的重要性。在缺乏交通工具的古代,人們出行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車馬,三是步行。其中古代的江河運輸業很不發達,加上沒有現代化的船隻,航線少且短,花費也頗高;至於乘車馬,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並非窮人可以做到;大部分的農民和小商人出門,多以步行為主(大部分時候還要負重,挑擔步行)。

在長距離的行走中,由於道路崎嶇,走路距離過長等原因,一般一天下來,由於血液沉積到腿部,雙腿就會酸痛不已。自然直接影響第二天的行走。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話,由於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會更加厲害。古人在實踐中發現,如果在腿部綁上布條,可以有效減輕腿部的酸痛,利於長距離的步行。於是,很多田間耕作的農民和經常攀爬的山民就都打上了綁腿以緩解行走中的疲勞。

而真正意義上的軍用綁腿,最早出現於18世紀的歐洲,在當時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的軍團中十分盛行,他的步兵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一律打著綁腿,而且綁腿一直打到膝蓋的上方,這可算是歐洲各國軍隊中打綁腿最長的了。拿破崙曾說:「綁腿可以防止泥土和小石頭進到我們『愛國』的法國裁縫製作的那些劣質鞋子裡面,又可以減輕士兵雙腿的酸痛,是非常必要的裝備。」法國士兵的綁腿一般都是灰色的,也有一些是黑色的,只有在閱兵儀式上或者法國近衛軍戰士中才打白色的綁腿。

進入20世紀初期,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面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當時歐洲的軍隊大部分依靠鐵路來機動運輸。但是,鐵路畢竟不可能覆蓋所有地區,各國陸軍的戰鬥行軍大都還是靠步行來完成,所以世界主要軍事國家的士兵們幾乎還都是打著綁腿。但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機械化戰爭的到來,綁腿已經逐漸失去了它的意義,逐漸從西方軍隊的視野中消失了,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戰場環境下,還會有其晨光般的閃現。

作為沒有完整交通網路條件,且生活艱苦的亞洲各國來說,茂密的叢林,起伏的丘陵以及凸聳的山地,哪怕是植被稀少的黃土高坡與華北平原,都可謂是綁腿這一便於長距離徒步行軍必備裝備的用武之地,這也是打了14年抗日戰爭的中日兩軍始終使用綁腿的重要原因之一。

適合長途行軍,不利短距衝刺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綁腿當然也有它與生俱來的缺點:一、綁腿雖然在長途步行中有較好的效果,但因為壓迫了血管,就降低了爆發力和靈活性。也就是說綁腿在省力和減少酸痛的優點適用於平原、山嶽地區長途步行,但並不適合於平原衝刺和劇烈的山地活動;二、打綁腿需要較長時間,要是遇到緊急情況,士兵很難有時間去完成綁腿的捆紮動作,完全不適合現代戰爭的需要;三、用一條髒兮兮的綁腿布來勒緊血管前方,防止大出血是可以的,但直接捆覆在傷口上更容易造成感染,隨著單兵急救用品的普及,綁腿兼做紗布的功能其實已經毫無意義。而且一條長期受潮磨損的布條,用來攀越承重過於危險,雖然可以應急,但完全可以用比較專業的繩索代替了;四、綁腿在河流較多,降雨量較大、較為濕潤的山林地區使用時,往往會帶來一些副作用。穿短褲,用天然纖維製成的綁腿,易磨損,易受潮,而且不易晾乾,而用化工纖維製造,受熱易粘連,皮膚還易過敏。要是穿長褲打綁腿就更麻煩了,容易存水,難以透氣,更容易「爛襠」。綁腿的優點只能發揮在我國北部和中南部較乾燥的地區,可在南部邊界那種極潮濕地區,反而成了缺陷;五、冬季保暖性能差,一般綁腿勒緊後,衣服中層的存氣量會大大下降,直接影響到衣物的保溫效果,運動時可能感覺不太出來,但停下來後就會覺得很冷。

隨著時代的變遷,戰場環境的不斷變化。綁腿這個曾經士兵腿部重要的防護裝備,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也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台,最終成為一段不可重現的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老男孩 的精彩文章:

抗戰十四年,真正的日軍,你了解過嗎?千萬別被抗日神劇所騙
超級神槍 終於在2016年被中國人發明了!

TAG:黑白老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