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回望:大足石刻發現之旅(1818—1945年)

回望:大足石刻發現之旅(1818—1945年)

原標題:回望:大足石刻發現之旅(1818—1945年)


?提示


隨著一段段史料不斷地被發現,歷史前行的軌跡,有時候會慢慢地變得清晰起來,大足石刻的發現歷程,亦是如此。



張澍先生畫像

采自:《續敦煌實錄》,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


南宋之後


昔日在大足一地大規模的石刻造像之聲


漸漸平息下來


大足石刻


這座田野之中的藝術聖殿


明清時期也開始伴隨世人的生活


悄然矗立在崖壁之上


少有外界學者關注


200年前的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夏天,大足城內走來一位中年人,他叫張澍(1776—1874),字百瀹,號介侯。他是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選為庶吉士。他一生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大足、江西蘆溪等11州縣知縣,所到之處皆有政聲。他博覽經史,為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經史學家、金石考古學家,其生平著述可「高與人齊」。



張澍《大足金石錄》


(西安碑林博物館提供)


張澍來任大足知縣之際,受知縣趙時的委託更修縣誌,政務之餘,兩次漫遊寶頂,多次登臨南、北二山,寫有《前游寶頂山記》《後游寶頂山記》《游佛灣記》《書唐昌州刺史韋君靖碑後》《古文孝經碑考》《跋趙懿簡公神道碑後》《書文殊問維摩詰病圖後》等20餘篇文章,多具學術價值。張澍在任,更修縣誌未能完成。其後,多次易地為官,始終隨帶志稿,直至完成,惜未刊印,後經道光間知縣王松增刪印行。為編修好縣誌,張澍將大足境內北山、南山、寶頂山等石刻和寺院的銘文進行了搜集抄錄,編輯成《大足金石錄》一書,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該書的一些資料,迄今仍對大足石刻研究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因其對大足石刻的注重,後來他被稱為首位關注大足石刻研究的學者。



《東方雜誌》「四川古代之大足石刻」



《東方雜誌》載大足多寶塔(劉蘊華攝)

其後百餘年間,大足石刻少有外界關注。


1935年3月1日發行的《東方雜誌》(第32卷第5號),其內「東方畫報」刊登「四川大足之古代石刻」,署名「劉蘊華攝」。《東方雜誌》是近代中國出版歷史最久的大型綜合性刊物。清光緒三十年一月二十五日(1904年3月11日)在上海創刊,商務印書館編輯發行,內容廣泛,搜羅宏富,成為「雜誌的雜誌」。1948年12月終刊。


《東方雜誌》「四川大足之古代石刻」為迄今所見大足石刻最早的歷史照片,其中包括北山石刻4幅,分別為多寶塔和佛灣第1號韋君靖像、第180號觀音變相、第281號藥師經變龕。寶頂山4幅,分別為今大佛灣第2號護法神像龕、第5號華嚴三聖龕、第22號柳本尊行化道場、第30號牧牛圖。


歷史也往往留下一些疑惑,讓人去探索,比如,劉蘊華的生平為何?他來大足石刻考察的具體情況?還有,當時還留下其它的照片沒有?這些都有待於繼續探索。



1940年梁思成在大足北山調查


采自:《佛像的歷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


1940年1月,以梁思成、劉敦楨等為代表的營造學社在川康地區進行古建築調查時,途經潼南,聽聞大足有摩崖造像,於是決定繞道大足進行調查。營造學社在大足約5天時間,對今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以及一些古建築作了調查。



北山第133號水月觀音


寶頂山釋迦牟尼涅槃圖


采自:《佛像的歷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


現場的調查使他們感到不虛此行。北山晚唐代表作之一的觀無量壽佛經變相(第245號)「為省內此類題材之最巨者……全體構圖,與敦煌壁畫同一系統」;宋代代表作的轉輪經藏窟(第136號),後來的研究曾長期認為是心神車窟,早在此時的調查就說到「此外又有一窟,……疑為轉輪藏遺迹,乃石窟中別開生面之作品」,是目前所見資料中,最早將該窟中心柱識為轉輪藏的調查史料。與北山佛灣遙相對應的多寶塔,營造學社成員對其作了較為詳細的調查,其後梁思成還在《歷代佛塔型類演變圖》中,將其作為佛塔演變的一個典型實例加以列舉。營造學社對寶頂山大佛灣雕鑿時代,認為系宋代、明代所為。其間稱道的作品頗多,如釋迦牟尼涅槃圖(卧佛)「就崖石鑿佛涅槃像一軀,真容偉巨,殆為國內首選」。


此次調查成果給學社成員極深的印象,1947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在六十多位研究遠東文化的專家學者面前,做了關於他在建築上發現的演講,還做了關於此前未見報道的四川大足石刻的另一場講演。研討會結束時,梁思成先生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普林斯頓大學還授予他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此次調查,其後少有外界知曉,上個世紀大足石刻研究史上也基本未有敘述,一直迷霧重重。近年來因資料的不斷披露,逐漸受到各界關注。



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團在北山合影



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團在寶頂山合影


北山轉輪經藏窟日月觀音



寶頂山千手觀音


采自:《民國重修大足縣誌》卷首「大足石刻圖征初編」


1945年,由大足當地學者陳習刪主纂的《民國重修大足縣誌》一書,送往當時西遷至重慶北碚的中國學典館印刷,時為館長的楊家駱極為重視其中的石刻史料記載。於是,當年4月,邀集馬衡、顧頡剛、何遂、傅振倫等15位著名的專家學者,組建成「大足石刻考察團」實地來足考察。


此次考察歷時7天,考察團對北山、寶頂山石刻「編製其窟號,測量其部位,摩繪其像飾,鑒定其時代,考論其價值,以為可繼雲岡、龍門鼎足而三」,可以說「實與發現敦煌相伯仲」。


北山石刻「其時代雖晚於雲岡、龍門,然從歷史之延續性上觀之,其價值堪稱無匹」,其中的韋君靖像和碑刻「足明唐末五代川東一帶之局勢,可補新舊唐書及新舊五代史之缺略」,觀無量壽佛經變「精緻絕倫」,石刻古文孝經碑有「寰宇間僅此一刻」的美譽,轉輪經藏窟造像「妙麗莊嚴,除敦煌壁畫外,實無其匹」。


寶頂山石刻「為南宋大足人趙智鳳一手經營曆數十年,其規模之宏大,系統之完整,在國內堪稱第一」,牧牛圖「雕牛及牧童各十,姿態各異,生動可愛……亦他處之所無也」,千手觀音「鬼斧神工,嘆觀止矣」,地獄變相「奇譎幽怪,令人震悚」,圓覺洞造像「妙麗莊嚴,完整如新,極精巧」。


考察期間,考察團拍攝照片200餘幀,摩繪200餘幅,拓碑100餘通,在縣內部分學校演講,「大足石刻」一名,首因考察團使用而延續至今。考察期間,當時《大公報》、《中央日報》等幾十跟蹤報道考察情況,楊家駱、馬衡、傅振倫、朱錦江、吳顯齊等都撰寫文章,後大多收入《民國重修大足縣誌》卷首。

此次考察之後,大足石刻逐漸為國人知曉。



北山石刻長廊



寶頂山石刻局部


新中國成立後,大足石刻得到了更好的保護管理。1961年,國務院公布北山、寶頂山摩崖造像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將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以及北山多寶塔列入北山、寶頂山摩崖造像之中。1999年,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大足石刻走向了世界!


來源:大足石刻

編輯:王榮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足微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大足微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