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孩子是親生的,怎麼你卻成了後媽?

孩子是親生的,怎麼你卻成了後媽?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胡蝶 · 主播 | 晏嬌

周末,鄰居家的朗朗來找我家兒子玩。兩人各扛一把大槍,滿屋子追著玩CS槍戰。結果,碰倒了鞋柜上的花瓶,水灑瓶碎。

朗朗帶著哭腔道歉,我很客氣地安慰他:「沒事,沒傷到你就好。」

當兒子也道歉時,我卻一百八十度大反轉,毫不客氣地訓斥:「誰讓你在屋裡瘋跑的?就不能少給我惹麻煩……」

兒子倍感委屈:

「朗朗說對不起你就原諒他,我說對不起你卻批評我!你到底是我親媽還是他親媽呀?難道你是我後媽嗎?」

他孩子氣的話令我哭笑不得!

仔細想想也是,我對兒子要求一向嚴格,不容許他犯一點錯。仗著是親媽,就毫不客氣地對待他,簡直就成了傳說中的「親生後母」。

比如:明明心裡非常愛孩子,但由於愛得不得章法,所以說出的話、做出的事讓孩子很受傷;

或者是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甚至一味否定打擊孩子……

這就是「親生後母」現象。

《當代生活報》曾推出「請別再控制你的孩子」主題活動。

其中有位林媽媽,從兒子五歲就給他報了很多興趣班。報班依據不是孩子的喜好,而是她認為有必要。

報畫畫班,因為她覺得畫畫可以陶冶情操。

報速記班,因為她覺得掌握速記方法有助於學習。

報羽毛球班,理由竟然是聽說會打羽毛球的人更受領導喜愛。

報架子鼓班,因為孩子爸認為架子鼓有藝術欣賞性,而且當年他想學卻沒機會。

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們以為,儘管孩子壓根就不感興趣。

甚至,為了陪兒子上好興趣班,林媽媽還辭職專業陪讀。

結果,幾年之後,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厭學情緒,上課開小差,不交作業,成績一落千丈……

通過心理諮詢師把脈,林媽媽終於意識到自己教育方法的不當。

她深刻自省,開誠布公地跟兒子溝通,聽從孩子內心的想法,尊重孩子的真正喜好,這才不至於鑄成大錯。

因為愛之深,我們時常打著「為你好」的口號,替孩子做過多打算和選擇。卻沒問問孩子真正喜歡什麼。

人類學家費孝通分析得透徹「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到孩子身上,控制孩子。初衷是為孩子好,結果卻遭孩子煩,成了孩子眼中不受待見的「親生後母」。

對孩子更妥帖的愛,應該是如其所是,不是如我所塑。

有位豆瓣網友吐槽自己的媽媽是「親生後母」。

在媽媽眼裡,分數永遠比她重要。考試成績不理想了,從來不會鼓勵安慰她,而是冷臉相待。

有一次她數學考了60分,媽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還說她的低分丟她臉。以至於每次考試她都極度緊張。

媽媽眼裡永遠有個「別人家的孩子」。

別的孩子什麼都比她好,媽媽總是抓著她的缺點不放。這讓她覺得,不管多努力,自己永遠不夠好。

媽媽還特別專制,大小事都得聽她的。就連高考報志願,她想報喜歡的播音主持,媽媽卻威逼她選擇了無感的化學專業。

媽媽還總是嘮叨當媽多不容易,供她上學花了多少錢……這種道德綁架,令她充滿負罪感。

原來,我們自認為對孩子的種種付出,並沒有讓他們感受到愛的溫度。因為,我們並沒有愛到孩子的心裡去。

孩子沒考好,期望得到安慰和鼓勵,我們卻用嚴厲批評當作激勵;

孩子想報考自己喜歡的專業,我們卻糾結孩子的就業……

我們的愛,和孩子想要的愛,不在同一頻道上。

馬克思曾說過:

「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

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

愛孩子,應該做孩子貼心的朋友,心靈的太陽,給他帶去光芒和希望。

與孩子的心同在的同時,更要懂得向孩子的思想靠攏。想孩子所想,愛孩子所愛,與孩子的思想同步。

田亮和葉一茜夫妻倆常在微博曬娃,他們的日常曬娃堪比一部生動的育兒經。

田亮曾說:「我最成功的事業不是跳水,而是教育好孩子。」

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刻板的,刻意的,更像是一種隨性放養式的自在成長。

女兒森碟遺傳了田亮的運動天賦。不久前參加國際田徑比賽,獲得了銅牌的好成績。

對此,夫妻倆為女兒驕傲的同時,卻也很淡定。

田亮表示:「我不會強迫女兒從事體育相關的行業,更尊重森碟自己的選擇。」

平日里,功課之餘,田亮像個大孩子帶孩子瘋玩。

陪孩子過聖誕節;陪孩子過生日;戲精兒子搞怪,不同的帽子要配合不同的表情,然後拍照留存……

有一次,孩子想看看被嚇到是什麼樣子,所以田亮決定親自出馬進行表演。

兩個孩子一左一右躲在電梯門口,田亮乘坐電梯而來。門一開,田亮玩著手機,假裝若無其事地走出來。

兩個孩子尖叫著撲上去,他做出被嚇得渾身發抖的神態,嗔怪道:「兩個小壞蛋啊!」孩子們笑得直蹦腳。

田亮家一雙兒女陽光活潑,聰明伶俐,多才多藝,得益於夫妻倆的走心教育。

教育家包祥提倡孩子的「自然生長教育」,他認為「孩子的生長,同樹木花草的生長一樣,在太陽光下遵循自然規律有秩序地生長。」

而不是被父母強行掌控著成長。

因為,孩子有自己本來的樣子,也是他未來能成為的最好的樣子。

紀伯倫在他的散文詩《孩子》中寫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憑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以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護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護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體,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個體存在,不以愛之名操縱。

孩子是我們親生的,卻是屬於他自己的。

我們肩負著教育職責,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仗著是親生的就過度苛責,讓孩子覺得雖是親生,卻似後母。

時代在變,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只有父母不放棄自我成長,才能以更人性化、人情味的家教觀,托起孩子更美好的未來。

《詩經》有云: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我們能做的,就是用心撫育照料好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天賦去成長、成才、成人。

背景音樂 | 王力宏 - 《需要人陪》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 君 點 贊 哦 !

有書君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35歲女醫生被逼自殺:比起眼盲,更可怕的是心盲
他愛不愛你,就看這件事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