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1%的留學生:那些哈佛,牛津和哥大的精英,後來怎麼樣了?
回復
晚安
送你一句晚安心語
進入名校只不過是一個新的開始。
作者:會飛的Phyllis
來源: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如今,對很多中國家庭來說,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學變得稀鬆平常了。
考上名校不容易,從名校畢業其實更難。
這群象牙塔中讓人羨慕的孩子,真實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鳳凰衛視關注海外移民和留學的節目《生活在別處》,把鏡頭對準了三個世界一流名校
牛津、哥大、哈佛中的中國學子
。「我要比他們多付出300%的努力」
進入名校,就意味著拿到一把通往成功的金鑰匙了嗎?
Cecilia Zhao曾憑在牛津大學辯論社時的一段辯論視頻紅遍網路,被譽為
「長得比你美,還比你努力百倍」的學霸。
她是
牛津大學辯論社有史以來第一個中國成員
,她的自信美麗讓無數人驚嘆。1998年,Cecilia出生在中國一個知識分子家庭。9歲時,她就來到了英國利茲。
高中時代的Cecilia,高一就拿到了整個高中階段的三科成績,是妥妥的學霸一枚。
在英國「高考」(A-Level)中她還拿到了6個A+,成為
她所在學校唯一申請到牛津大學的學生。
優秀的成績並不是這所頂尖學府考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嚴苛的面試,才有機會進入牛津的大門。
由於牛津的高門檻,Cecilia所在的學校很難有學生能真正考入牛津、劍橋這樣的頂級學府。
為了幫助Cecilia面試,她所在的學校派出老師給她做了7次全方位的面試培訓,連校長都騰出一小時時間對她進行專業輔導。
但是在面試剛開始時,她還慌了。
她遇到的一個棘手的問題,題目就是闡述下面這三幅圖的涵義。
圖1
圖2
圖3
當面試開始還不到10分鐘,面試官就跟她說了停下。由於Cecilia選擇了地理學專業,所以面試官希望她以一個地理家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突然的中場停止,Cecilia頓時覺得沒希望了,肯定是自己的表現出了問題。
Cecilia臨窗而坐,看到鏡子里的慌亂的自己。她跟自己說一定要鎮定冷靜。
重新整理好思路的Cecilia最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她覺得
這三幅圖是mind map,也就是人腦海里的路線(心智圖)。
這代表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
家庭背景最好的孩子對世界有對好的了解,可以給出不同地區明確的地理概念。
而貧窮孩子從沒去過這個地方,對世界的認知卻是茫然的一個個點。
可以說這對她是一次重大的考驗。
她進入牛津大學後,目標是進入牛津辯論社。
牛津辯論社,是世界上最富盛名和最古老的社團,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和非常深遠的影響力,影響力僅次於英國的議會辯論。
當年在歐洲掀起的達爾文進化論大辯論,就是從這裡引發的。
每周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政界高官、商界大亨、宗教首腦、意見領袖、諾貝爾獎得主、演藝明星,在這裡一展辯才。
Cecilia是辯論社歷史上首位華人辯論社委員。
網上被人傳閱最多那段辯論賽視頻,是她第一次在500多人面前辯論,身邊圍繞的都是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
當時其實她面臨非常大的壓力,但她依然完美地完成了,此後她做出大膽決定,開始競選牛津辯論社常委。
和她一起參與競選的有13個人,而Cecilia則是其中唯一的女性。
拉選票的那天,是個零下十幾度暴風雪天。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中,Cecilia從早上5點就起床,滿校園地奔走,呼籲身邊的人為她投票,忙到晚上10點才結束。
她的努力獲得了大家的祝福,最終205個人為她投了票。
最終,她以領先第2名幾十票的好成績順利入選,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女性在牛津辯論社走到的最高位置。
在西方人眼裡,亞洲人學習好,但是體育都不怎麼行。但是Cecilia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
平時,她每星期都會保證6次的運動時間。早在中學時,她就已經是利茲市隊的籃球隊員。
現在的她則是牛津大學拳擊隊副主席。她正在逐漸改變了人們對中國學生刻板印象。
身為一名華裔,她知道想獲得主流的肯定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汗水,
我是一個亞洲女性,我怎麼可能會一開始就獲得了他們的尊重和支持。
我要比他們付出300%的努力,要10倍甚至更多,才可能得到一樣的尊重。
面對這樣的現實,Cecilia輕鬆地聳肩:
「但是沒有關係,因為本身就可以比他們更好。」
「我必須得找心理諮詢」
鄭愛欣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數學系本科生。
從小家庭優渥的她,出生於廣東潮汕。小時候,由於父母經商的關係,她經常轉學。三年級後,她就經常隨父母遷移,這造成她獨立的性格。
2013年她來到美國加州一所學院留學後,發現美國本科生可以轉學到更好的學校。當時她也將信將疑,但覺得失敗了也無所謂沒什麼損失,就大膽申請了。
由於美國強調通識教育,學生不用在一進校就選擇專業。因此在大一大二階段,鄭愛欣學到了很多有趣的課程,也
選擇了她真正喜歡的專業:數學。
當時她的GPA(平均成績績點)3.96,她申請了5所加州大學的分校和波士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最後,成績優秀的她順利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三年級。
進入之前日思夜想的哥大後,她發現即使同在美國,世界名校真的不一樣。
以前在加州,她覺得在生活很愜意,人們很放鬆,都好像處在養老退休狀態。但是
來到紐約,她聊天時總被人問及投了幾份簡歷,人們的話題也總是和學習工作相關,瞬間覺得壓力飆升。
有一次,她為了完成關於「校園內小規模的壓力測試問卷調查」的暑假課題,她在校園內站了2個半小時就為了找5個人完成問題,可是每個路過的人很匆忙,都告訴她自己正趕著去考試、去圖書館、去見導師。
她覺得這所學校里的人真的都是在分秒必爭。毫不誇張地說,走在哥大校園裡的人不是行色匆匆,就是躲在在角落認真讀書。
感受到高壓氛圍是哥大所有學生的感覺,但支撐鄭愛欣的是對學業的熱愛。她自認為對數學非常有天賦,所以即使在學霸雲集的哥大,成績仍然名列前茅。
很多老外都認為華人在數學上的優勢,的確很多老外連乘法口訣都不會,需要藉助計算器。
但鄭愛欣認為這是由於中國教育體制的關係,一直將數學作為重點投入的學科。高中時候的題海戰術讓他們熟能生巧。
她覺得來到哥大讀本科的
華人學子,基礎上會好一些,但是長期來看,終歸會學到大家都陌生的知識,那麼這個時候,還是要靠你自己。
名校背景、優秀的成績在別人眼裡找工作完全不成問題,但面對著一封封拒信,向來自信的鄭愛欣心理防線還是有點守不住。
她形容每天醒來都會收到拒信,一年時間接受的拒信是20年來的總和,難免會有心理落差。
大三最後的成績出來後,和心理預期有點落差,加上看到一位同學PO在網上的成績,鄭愛欣心裡有點失衡,她第一次給學校的心理諮詢打了電話。
因為各種壓力找心理諮詢在美國高校很常見。在哥大,50%以上的本科生都會接受心理諮詢。
在高壓的學習環境中,如何找到發泄的出口非常重要。
心理問題正成為海外留學生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少孩子最後都選擇走上了絕路。
「我的生活就是做實驗和吃飯」
早上8點起床吃飯
8點45到實驗室
做實驗做到12點吃飯
12點半做實驗做到下午六七點
晚上到家查文件看資料到凌晨2點
這就是哈佛大學材料工程系博士一年級學生金師鑒的生活,每天就這樣從宿舍到實驗室周而復始。
1994年出生的他,由於爸爸2010年曾在杜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當時在美國上了高一。爸爸也很支持兒子的夢想。
美國學校的自由氛圍一下就吸引了他。天性愛自由的金師鑒默默決定以後到美國讀大學。
初進哈佛一年,他不但被來自世界各地的學霸包圍,也深深感受到祖國清華北大畢業的學子們的壓力。
在這個校園,他無時無刻聽到身邊的人在談學習談實驗,壓力巨大。尤其是一半的話題他都聽不懂,更加著急。
但當他選了數學課後,發現這些MIT、清華北大的人也不過如此,上了一兩周後,他就完全忘記了自己置身學霸周圍的事實。
這個陽光的大男孩,平時除了待在實驗室外,唯一的娛樂的就是看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是他的最愛,連雜誌都是《科學》。
金師鑒介紹,通常博士課程第一年主要是上課為主,第二年的重心就從課程轉到研究,第二年結束後要對前兩年的學習進行總結,並由導師考評是否展示出一個研究者的潛質,決定能否繼續留在哈佛進行博士課題研究。
比起同輩壓力,科研道路上的不確定性才是金師鑒真正的壓力來源。
他生怕五年下來自己的科研出不來成果,或者說成果出來後根本沒意義。
相比國內人對哈佛的敬仰,已身在其中金師鑒對「哈佛人」這個標籤有自己清醒的認識:
不是說我人到了哈佛,我就能代表哈佛了。
我只是哈佛的一分子,我跟其他人是不一樣的。他們很優秀,也不代表我一定要像他們一樣優秀。
進名校難
進了名校更難
踏入名校只是翻開人生的新篇章
殘酷的社會
不會因為你是名校生
而對你網開一面
周刊經授權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
發現中華之美,為華人發聲
提供有廣度的知識,有溫度的立場和有深度的思想
※表演藝術家朱旭去世、嵩山論壇開幕、超強颱風山竹來了等丨今日天下
※提拔重用的核心訣竅,到底是什麼?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