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前搖一搖騙了你多少年?你沒發現一包薯片里總是大片的在上面?|科學DIY
本文由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不知道你平常吃不吃麥片,吃不吃帶果仁果乾的麥片。
如果你經常吃的話,你可以注意一下,一盒麥片里一般吃到最後是麥片多,還是果仁果乾多?你發現沒,一盒麥片里,總是果仁/果乾先被倒完?
總之呢,果仁麥片是不可以吃前搖一搖的,搖多了只會讓以後的你吃不到裡面的果仁而已。
薯片也是一樣,買回家的薯片,總是大片的在上面,小片的在下面。如果你不想吃到最後都是小的碎的薯片,最好不要搖。知道為什麼么?
關鍵概念
巴西果效應
材料和操作
一盒含果仁/乾果的麥片
或者大小不同的薯片
或者一罐咖啡粉/鹽罐子
或者2種不同大小的珠子,一個透明的管子(如試管、筆筒)
操作很簡單啊,像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天文學教授 Roger Bowley 這樣猛搖麥片盒子,看看本來均勻的麥片,是不是會逐漸分層?更大的果仁是不是會上升?
一碗不同大小的薯片,搖了以後,大的薯片就會上升。
如果你家有咖啡粉(或者是鹽罐子,最好是粗鹽),也可以這樣搖一搖試一試,你會發現,咖啡粉表面的顆粒總是比下面的要大一些、粗一些。
把不鏽鋼球放到沙子里搖一搖,不鏽鋼球也會上升。
原理
實際上我們觀察到的現象,在物理學中有個正式的名字,就是巴西果效應(the brazil nut effect)。物理學家和食品工程學家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這個奇怪的現象了。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當然就是因為麥片盒子被搖晃了。實際上在搖晃的過程中,麥片里的果仁和果乾會「上浮」,而更小的麥片卻會相對「下沉」。
具體來看,當你搖晃麥片盒的時候,果仁下方會出現微小的間隙,而更小的麥片此時會趁虛而入,霸佔這個間隙,從而把果仁往上推。就這樣,果仁慢慢地浮到了上方,就像油從水裡浮上來一樣。
不僅是麥片,所有粉狀顆粒狀的東西都有這個性質。比如咖啡罐里總是更大的顆粒浮在表面。
因為巴西果效應的存在,久而久之,一盒麥片里上方的果仁就首先被倒完。
比大顆粒上浮更奇怪的是,大顆粒還會聚在一起。
2004年,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物理學家 Duncan A. Saunders 發現,大顆粒就像具有「社會性」一樣,在「動蕩不安」的情況下「抱團取暖」,聚在一起。
在震動時,大顆粒會聚在一起。
@DOI: 10.1103/PhysRevLett.93.208002
如果你有2種大小不同的珠子,也可以做這個實驗。像下面這樣放到試管里,然後加一點水搖一搖,就會發現2種珠子會分層,大珠子會抱團。
其實吧,巴西果效應是奇特的顆粒材料(granular materials,小顆粒物質組成的材料)的一種性質之一。在自然界中,雪花和沙粒都是典型的顆粒材料材料。從材料學的角度看,顆粒材料同時有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性質,它們沒有單一的相(phase of matter)。
物理學家們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所有影響巴西果效應的因素。一些研究發現,2種顆粒物質的密度比、氣壓、重力都會影響巴西果效應。
雖然我們對巴西果效應了解得並不透徹,但它在工業上有很多應用啊,比如篩選不同大小的顆粒什麼的。
雪崩時,也是大塊的雪球在上。在泥石流來襲時,也會觀察到大規模的巴西果效應,沉積物會發生分層。
泥石流過後,沉積岩上方的石頭更大,就是因為巴西果效應。
DOI: 10.1016/S1876-3804(17)30023-X
親愛的小夥伴們,
你有沒有嘗試「吃前別搖」?
想讓更多小夥伴看到你的作品?
可以把你拍到的照片發給我們哦~
你也可以把孩子的小名
一起發過來展示在我們推送中。
我們將每月抽一次獎,
送一期電子版《環球科學》!
讀者投稿
夏目漱石小朋友按照把科學帶回家的一期節目做的不可能的玻璃瓶:
不過癮,請戳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轉載請聯繫 kids@huanqiukexue.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圖片非特別註明均來自網路。
為保護原創,參考資料儲存於石墨:
https://shimo.im/docs/hUkdDkLMNU0xm979
※星星明明是球形的,為什麼人類喜歡畫成放射狀?
※為什麼鍵盤的字母順序是QWERTY,不是ABCDE?
TAG:把科學帶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