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精品賞析:吳邦佐鳳眼雙耳銅爐

精品賞析:吳邦佐鳳眼雙耳銅爐

中國銅器鑄造技術蓬勃發展,鑄銅業興盛,銅材取代其他材料,成為香爐鑄造的主要材料,並迅速普及。隨著養生熏香活動的興起,香文化也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焚香用具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漢唐隨著需求的增加,出現了由各種材料製作的香具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責成宮廷御匠參照皇府內藏的定、汝、官、哥、均等名窯瓷器的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鑄造了聞名於世的宣德爐,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選用當時暹羅國(今泰國)的風磨銅,又配以金、銀、鉛、水銀等金屬,反覆進行冶煉,工序複雜。明代項元汴在《宣爐博論》中說「宣廟隨敕工匠,煉畢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兩耳。」就這樣,吳邦佐受命最終煉就顏色、款識多樣的成爐數千隻,這就是名揚數百年,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宣德爐」。

宣德爐因其鑄造精良、工藝考究、造型古樸,集實用性與藝術性於一身,明清以來,是一直深受人們喜愛的古玩藝術品,並成為藝術品市場的熱門收藏品類之一。提到銅爐,就不能不提享譽盛名的宣德爐。明代宣德爐的誕生揭開了中國制銅史上的新篇章,其精密溫潤的材質、典雅圓潤的造型,可謂優冠諸爐,甚至被明清文人譽為文玩之首。

所謂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簡潔的造型、高度抽象的線條、精準的幾何關係,這些在宋瓷里被運用得爐火純青的美學元素,在宣德爐上也能尋見端倪。

而明清時期是銅爐製作的巔峰階段,工匠們在長期製作過程中積累了精湛的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傳統,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精心冶煉的銅爐,造型古樸典雅,爐身線條流暢,做工精緻,色澤柔和,質地細膩,收藏價值和歷史價值不容忽視。其獨特的文化特色使銅爐成為當時文化代表的典型器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

此香爐銅胎,重:802.8g,通高:10.05cm,寬度:12.5cm。爐形豐滿略扁,頗顯厚重,口沿平正,兩橋形耳似鳳眼,,故名曰鳳眼雙耳銅香爐,其束頸高聳,圓潤肥腹,圈足厚重,此香爐含有一定的金;底部鐫刻「吳邦佐造」四字書款,款識深峻,刻剔精準,筆劃壯碩。整器造型線條優雅,質地細膩,入手敦厚。胎質包漿醇厚潤澤,色澤凝重深沉,頗具穩重質感,形制精美,做工精細。通體光素,器形古樸,可謂精絕。該器既可置於案頭以為實用,亦可掌於手中以作賞玩,於藏家而言可謂極富收藏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永樂文化 的精彩文章:

「譚樂丹·五福臨門」現如今的價值走向
「文房百器,爐為首器」——竹節耳弦紋三足銅爐

TAG:深圳永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