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雪中送炭做不到 這個獎怎麼發才能不打水漂呢?

雪中送炭做不到 這個獎怎麼發才能不打水漂呢?



  來源:中國科學報


  雪中送炭做不到,支持從容不迫沒有必要,搞嘗試又沒有邏輯,那麼,這個獎怎麼發才能不打水漂呢?筆者認為,應該把45歲的年齡上限改為30歲。

  不久前,由騰訊公司發起的「科學探索獎」一石擊起千層浪。我認為,這個獎設立的邏輯有一些問題。


  首先,「為青年科學家雪中送炭」這個說法理論上不成立。


  因為這個獎的年齡上限是45歲。而國家對40歲以下和45歲以下這兩個年齡階段的人有支持,機制上來說比較成熟,覆蓋面還是比較廣的。


  國家對於45歲及以下設有「長江」「傑青」「萬人傑出」和「領軍」等,40歲及以下也有「四青」。除了國家的各項人才計劃,省、市、高校通常還有自己的各種人才計劃,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帽子」。「帽子」之多是相關部門努力想辦法增加科學家們的待遇和科研條件,讓大家安心作研究。

  那麼,問題來了,40歲及45歲以下的科學家,還需要評選嗎?把國家各個人才計劃的入選者名單列印出來,選誰都有道理,不選誰也不覺得委屈。


  當然評審委員會可以說,那我們玩兒互斥吧,那些已經入選國家人才計劃的科學家就不選了。


  可這樣的話,一是這個獎的公信力有所下降,二是水平足夠的學者未必肯入選。


  所以,希望通過設立這個獎項,確確實實地找到一批有膽魄的年輕人,這一說法值得商榷,因為不需要這個獎,國家的各種獎已經找過了。


  其次,支持青年科學家能夠從容不迫地生活和工作,這一說法在理論上也是不成立的。因為國家、地方和高校很多年前就已經在做,並且現在仍然在做這個事情。

  舉個例子,一般來說海外引進的「青千」,除了國家的經費,通常地方和高校還有配套,1:1通常不算過分,並且我所在大學對「青千」是6年免考評,這樣青年科學家已經能夠很從容不迫地作研究。


  這樣的政策應當不是我校(華中科技大學)獨有,其他高校都差不多的。當然這是只針對「海龜」;而針對「土鱉」們,高校也有一套方案。比方說,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是3年,經費一般是120萬至240萬元不等,不需要寫項目結題報告,沒有什麼任務,經費使用也比較靈活,拿到了之後單位基本上也是聘期內不考評。


  或許,有人認為這是針對有「帽子」的,那沒「帽子」的能有支持嗎?其實也有,例如我校就有一個「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支持計劃」,主要是三條:一是聘期5年,有相應的研究經費;二是團隊負責人享受「華中學者」特聘崗待遇,增加工資;三是每年給一個博士生指標。這個計劃里是註明了:有「帽子」的不能申請。這樣的計劃估計不會是我校獨有。


  所以,國家在支持40歲以下、45歲以下這兩個年齡段的青年科學家方面,做得其實不錯了。


  第三,為科技獎勵和評價機制的改變作出些嘗試,這一說法理論上仍靠不住。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推進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舉措,還有近期正在進行的清理「四唯」,無疑,國家正在嘗試改變。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嘗試,而是落實。這個獎說「堅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原則」,貌似現在全國各種項目、人才計劃之類的,都是這個評審要求吧?


  雪中送炭做不到,支持從容不迫沒有必要,搞嘗試又沒有邏輯,那麼,這個獎怎麼發才能不打水漂呢?筆者認為,應該把45歲的年齡上限改為30歲。


  這樣做會有什麼不同?其一,萬事開頭難,「青椒」們起步都很艱難。通常是,18歲讀大學,22歲讀研究生,二十七八歲獲得博士學位。現在國內招PI通常要求有博士後經歷,這樣再做個1~2年博士後,30歲左右就面臨人生的重要抉擇:繼續做博後,還是獨立做研究?想獨立作研究,哪兒來的資助?沒錢談什麼獨立?

  青年學者最缺錢、缺支持的時候,就是剛剛開始獨立作研究的時候。美國對新PI貌似是有特殊支持的,一般第一個RO1項目拿起來不那麼困難,這樣能夠熬過生存期,國內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支持,所以「青椒」們基本上是自生自滅的狀態。這些人事實上是最需要支持的。


  其二,判斷30歲以下學者的潛力,從中選拔出未來能夠成為傑出科學家的青年人才,這個可不是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就需要專家們來評選。


  事實上,這項工作也沒有那麼困難。比如,當年顏寧混水木的BBS,看她發帖子的人很多,那時候顏寧沒有到30歲,但版上所有人都相信顏寧能成為非常出色的科學家。


  其三,企業是可以拿到回報的。比方說,這個獎設立10年,如果能夠選出一個顏寧級別的青年科學家,那這錢花得是不是超值?當然,如果一不小心選出個2017年科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得主尹希,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終身教授、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獲得者張鋒,那估計騰訊從此不需要做廣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滅絕恐龍還使氣候升溫10萬年
馬化騰聯合楊振寧、施一公等科學家發起"科學探索獎"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