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敢和張廷玉家公開爭地鬧矛盾,這個桐城吳家是什麼來頭?

敢和張廷玉家公開爭地鬧矛盾,這個桐城吳家是什麼來頭?

在康、雍、乾三朝,安徽桐城張氏顯赫一時,這個家族中因出現了張英、張廷玉兩位父子宰相而被載入史冊。不過張家最鼎盛的還是張廷玉中晚年的時候,在此之前,也就是張英在世時,桐城就廣為流傳了一個「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如今是桐城著名的旅遊景點,這個故事說的是張家和鄰居吳家為了建房而引起的一個糾紛,兩家人為了侵佔三尺土地而鬧得沸沸揚揚。值得說明的是,當時的張英乃是康熙近臣,這個吳家又是什麼來頭,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呢?

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張廷玉十六歲那年的一天,張家總管捂著額頭哭跑了進來,張廷玉很吃驚問他發生了什麼事。總管說:「鄰居吳家建房,侵佔了咱們家三尺土地。我過去評理,他們竟用磚頭砸我。」

張廷玉那時因為年輕氣盛,一時怒不可遏,他通知家丁、傭人共十餘人前去理論。他心想,祖上留下來的每一寸土地絕不能丟了,非要搶回來不可。可是到了地方一看,吳家人更橫,數十名家丁拿著傢伙站在門前,氣勢一下就讓張廷玉冷靜了下來。

在當時那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沒有官府的庇佑是無法生存的。於是,張廷玉想到縣衙那裡找回尊嚴。可是,當張廷玉跑到縣衙或,衙役說丁知縣正生病在家,不能見客。

這個丁知縣,平日里是張家的常客,自從張家和吳家鬧矛盾後,他知道張、吳兩家都有人在京城做官,都是得罪不起的主。丁知縣是芝麻官,但是鬼點子不少。一直身體健康的丁知縣作出決定,這一次無論如何也要生病,避開這個風頭。而且他還讓人買來瀉藥,為了保住官位,丁知縣不惜痛下本錢,連自己的小命也顧不上了。

求救當地官府無路,張廷玉覺得只有父親張英才能幫忙,因為父親好歹也是朝廷的三品大員。當張英看到兒子寫來的告狀信後,心裡怒斥吳家不地道,但他畢竟宦海沉浮多年,沒有馬上給兒子寫信,而是給當地知府寫了一封信,要求父母官秉公處置。其實,這個秉公處置就是不秉公,如果真的秉公那張英也就不必寫信關照了。

知府大人收到信後知道接了個燙手的山芋,一旦處置不公,下一個摘頂子的就是他。這個時候,吳家人從京里也來信了,意思也是讓他多加關照。兩家人都在朝中做大官,都要求關照自己。說實在,這差事的確不好辦,可事情總歸是要辦的,於是知府大人想出了個歪點子,決定化被動為主動。

原來,知府把張家的信悄悄地給吳家人看,把吳家的信也悄悄給張家看。知府大人自然成了張、吳兩家的好人,還有誰不把知府大人當親信呢?而知府也在耐心地等待好戲的上演。

眼看劍撥弩張、你死我活的戰火快要被點燃,這時一首詩卻把火給熄滅了。這首詩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張英。張廷玉看了父親的這首詩後,越讀越不敢相信,最後竟持著詩文目瞪口呆,詩曰:

千里捎書為一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其實,都說張英是宰相肚裡能撐船,不過依筆者臆斷倒也未必。因為歷史上對吳家的記載不多,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吳家在京城所擔任的是何職務,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吳家的官肯定不比張家的小,至少也是個侍郎或者尚書,怎麼地也要壓張英一頭。

不過不管怎麼說,張英此舉還是值得肯定的,或許張、吳兩家早就積怨多年,絕不會因為三尺土地如此大張旗鼓。正是張英的這個睿智的讓步,解開了張、吳兩家多年的矛盾,而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張英的詩在朝廷中廣為流傳,康熙帝也覺得張英大度。

當然吳家也不是不識抬舉,他們馬上調轉船頭,主動拆除了牆頭,將多佔的三尺土地退回。因此,張、吳兩家便形成了一條寬六尺的巷道,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漢臣獲得榮譽高於張廷玉,為三代皇帝所寵信,康熙賜他皇帝冠服
白崇禧明明比李宗仁水平高,為何桂系始終視李為首領?道理很簡單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