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太強打不過,要面子還是要命?
走為上計,就是單純的撒丫子跑嗎?這真是被中國人誤讀最深的一計了。走為上計,看上去是一個無計可施的結束,其實給了你一個智計百出的重新開始......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是人們處於不利局面時常用的一條計策,似乎面對困難一走了之成了最佳良方。其實這條計策一點也不簡單,怎麼走是大有講究的。
走的目的是擺脫困境,而不消積逃避。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諸子爭位,重耳避禍出走,在外流亡十九年。
但是他出走並不是簡單的逃避,重耳在外期間一直積極地聯絡各諸侯國,爭取他們對自己的支持。最後終於成功殺回晉國,擊敗了諸兄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的成功範例為很多人學習。三國末年荊州劉表兩個兒子爭位,劉表喜歡後妻所生少子劉琮,不喜長子劉琦。
劉琦每每求告諸葛亮指點出路,諸葛亮只說了一句話:「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劉琦遂出為江夏太守,躲過了蔡瑁等人的陷害。
但並不是所有困境都能採用走為上的辦法。康熙末年「九龍奪嫡」,京城內政治形勢非常險惡,皇太子胤礽、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等人都因奪嫡被康熙處置。
偏巧這時西藏青海發生叛亂,需要皇子赴前線統軍,皇十四子胤禵主動請求出京統軍。他的考慮是,暫時避開諸子爭位的惡鬥,在前線立下軍功,屆時回京便能挾不世之功而繼嗣。
但他走後,康熙的身體狀況急速惡化,皇四子胤禛屢屢代天子主持祭祀等大事,又頻繁出入卧內領受機宜。
胤禵雖然脫離了京師的政治漩渦,但因為走得實在太遠,基本上成了爭位的局外人,以至於康熙突然駕崩時,胤禵根本來不及反應,從而在奪位之戰中徹底失敗。
走的方式和時機也很重要,這直接決定著走的效果和下場。南陳「太建北伐」,十萬大軍打到北周徐州城下,陳軍困于堅城之下屢攻不克。
北周調集重兵來援,陳軍大將蕭摩訶認為師老兵疲,不可再戰,勸主帥吳明徹迅速退兵。但吳明徹擔心撤兵會引起陳宣帝的責備,遲遲下不了決心。
後來北周援軍切斷了陳軍的退路,吳明徹實在打不下徐州,這才倉惶撤退。然而走的時機已經喪失,陳軍突不破重重包圍,最終全軍覆沒,連吳明徹也成了俘虜。
「三十六計」傳說中的創造者、南宋名將檀道濟,是位精通兵法的高手,他對走為上計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
劉宋元嘉八年大軍北伐,宋軍屢屢敗績,檀道濟臨危授命到山東主持大局。當時宋軍糧草已告短缺,而前方北魏大軍士氣正旺,按常理說決不能直攖其鋒,而應迅速退走。
但檀道濟渾不在意,指揮部隊連戰二十餘日,前後交戰十數次,將北魏軍暫時擊退。就在劉宋國內一片歡呼,對檀道濟爭取更大的勝利拭目以待時,檀道濟卻忽然棄黃河以北而不顧,全師撤回境內。
原來檀道濟很明白己方不能久戰,之所以主動出擊,就是製造假象麻痹魏軍,為撤退爭取時間和空間。等魏軍明白過來,想再追也來不及了。
可見走為上計的精髓是以恰當的脫離,達到保存自己、扭轉不利形勢的目的,而非一味被動逃跑、躲避困難,運用的好了,能夠否極泰來,用不好就只能貽笑大方了。
※小黃書《金瓶梅》和當代文學扛鼎之作《白鹿原》有何共通之處?
※中國魔方讓沙漠退後30公里,原材料竟然是一堆乾草?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