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星上牆Ⅶ現實與自我,是創作者書寫不斷的靈感源泉
導火線「百星上牆」新新導演推薦已至第七期。本期推薦的三位導演,他們創作的短片類型風格均不同,對美學也有著不一樣的認知。但透過他們本人的講述,讓我們看到了新導演們對創作的堅持,對電影深沉的愛。
沒錢、缺乏經驗、人手不足等等現實困境是大多數新導演要直面的問題。他們常常先找到糊口的職業攢錢拍片,筆耕不輟地創作劇本,在種種限制中爭取最大的表達機會。也因為他們的堅持和愛,才有了這麼多的可能性。
No.19 葉舟
作品:《四月初八》
類型:劇情/現實
本在大學裡學習國家貿易專業的葉舟,在偶然的一個下午看到了賈樟柯導演的《小武》和《24城記》。「震撼於原來電影可以這樣拍,便下定了做導演的決心。」他一直將賈樟柯視為自己的電影教父,其作品中兼具真實感的故事和實實在在的人物帶給了葉舟很大衝擊。
彼時起,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便紮根在葉舟的心裡。2010年,他再次考取上海戲劇學院影視導演方向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正式走上導演之路。
這之後他拍攝了大量現實主義題材的短片,例如短片《城殤》得到過北京國際微電影節最佳影片的提名。在創作的摸索中,葉舟還將丹麥導演拉斯·馮·特里爾紀實性的鏡頭美學融入其中。
短片《四月初八》可以說是葉舟探索現實主義創作的小結之作。學生時期的作品《風中梵唄》是這部短片的基礎,內容上是對賈樟柯導演處女作《小山回家》的致敬。故事從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強子的困境展開。
為了繼續給老家生病住院的母親寄醫藥費,強子輾轉拜訪了幾位同鄉老友,底層生活的圖景慢慢鋪開。與此同時,強子還掙扎在老闆唯利是圖與堅守自我的痛苦之中,甚至經受金錢與道德間的內心審判……
葉舟把底層人們的真實生活以及人性的複雜與糾結放在一小時的黑白影像中,直到短片的最後一分鐘,身披大紅色袍子的佛祖像直指每一位觀影者的內心。「人在最無助時,潛意識裡能依靠的就是宗教,這是他們唯一的希望,也使得影片更加殘酷。」
(《四月初八》拿到了俄羅斯獨立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宗教、現實、人性,這些要素同樣是葉舟最新的「三部曲計劃」的主要內容。三部均是長片計劃,其中有兩部的劇本已經完成。去年曾入圍青蔥計劃的劇本《神鷲》講的是九十年代,一個記者的「貪」、一個「罪犯」的「嗔」,一個警察的「痴」,因各自不同的慾望交織在藏區這片信仰之地。
《我是人販子》根據新聞改編,講的是一個人販子為自己當年拐走的孩子尋找親生父母的故事。這個劇本獲得了今年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創投單元優勝大獎。目前創作中的《城北的工農兵電影院》說的是國企改制和市場經濟浪潮下,一個小城的少年成長。
儘管截止目前的創作多數為文藝片,但葉舟並不排斥類型片的故事。一部小空間敘事影片已在他的計劃中。「我覺得只要藝術達到一定高度,文藝和商業已沒有區別。」
No.20 彭偉
作品:《冥想:故鄉·詩》
類型:實驗
《冥想:故鄉·詩》用影像記錄一個夢,一個關於故鄉和回顧自我成長的夢。這是彭偉身處北方生出的一抹鄉愁。
彭偉是江西宜春人,目前在河北傳媒讀電影專業。在北方讀書的這幾年,身心兼具的孤獨感反而讓彭偉更懂得故鄉了。「故鄉的那些面孔,父輩鄰居的樸素情感,都是我最溫暖的過往。」
表達對故鄉的情緒,是彭偉創作以來的核心。他的第一部短片《根根的三天寒假》是獻給他過往的少年時光。《冥想:故鄉·詩》的創作讓彭偉更往前進了一步,他嘗試著用影像和詩歌將北方小城與南方村莊聯繫起來。
彭偉在影片開頭便已說明,這是一次冥想,一次在他鄉對故鄉的漫遊,它的底色是石家莊灰濛濛的建築,然後把家鄉的影像疊畫在建築之上,產生了雙重影像的效果。畫面時而定格,時而流動,配上彭偉用家鄉話讀出的自創詩歌,夢的囈語,城市與鄉村的衝撞,回憶的縹緲等等躍然紙上。
視聽上對空間和時間表述方式的摸索,源自彭偉對侯孝賢、賈樟柯、阿彼察邦、拉夫·達茲等導演的熱愛與研究。
今年八月份,他還創作了一部長達1小時50分鐘的長片《彭偉的社會調查》。故事將記錄與虛構相結合,從彭偉本人對熱點話題「江西殯葬改革」的社會調查入手,拍攝過程中他與同伴意見相左。回到鄉下後,彭偉在漫遊山林墓地選取相關素材時,遇到了已逝的堂哥,看到了故鄉的過去……
彭偉寫過文學小說,大學幾年創作過三個長片劇本,有著近十四萬字的積累。他創作的劇本《生生長流》入選了某創投,故事講述了三代家庭的成長,是十分生活化的創作。
在彭偉看來,用影像創作比文字要自由很多,拿起DV、攝影機就能拍攝的快感點燃了他創作的激情。儘管資金有限,團隊也僅有二三人,但在彭偉的口中,「窮,有時候擴散了你的思維,不可否認地,它產生了一些我認為美的東西和美的質感。」
對於未來,彭偉坦言並沒有為自己設定規定動作。他想成為關注時代的創作者,回到人本身,回到人的情感本真。
No.21 李振宇
作品:《任老》
類型:紀錄片
2018年的寒假,在瀋陽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讀大三的李振宇回家後,一個人用攝影機記錄下了生病奶奶的日常。奶奶得的病是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李振宇把鏡頭對準了自己的家人、親戚,那段拍攝經歷於他而言,是額骨銘心的,因為痛苦,也因為氣憤。
在拍攝伊始,李振宇想表達的是「家和萬事興」的概念,也曾想以此為片名。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本僅打算拍攝奶奶得病後生活狀態的單純想法,被現實的複雜侵擾。李振宇順勢記錄下了老人得病後引發的親人間的疏離與算計。「家庭的分崩離析,尤其在快過年時更加諷刺。」
因此,這部紀錄片不止於真實,對於李振宇來說也是一份證據。記錄下私人影像,鏡頭背後的李振宇同樣倍感煎熬。「拍攝時自己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未將片子呈現給家人,避免他們難受。
《任老》並非創作的偶然之得。李振宇對於做導演這件事一直有自我的堅持。他喜愛長鏡頭和固定鏡頭的美學,之前拍攝的短片也更偏實驗性質,洪尚秀、蔡明亮是他的榜樣。
目前他正在拍攝的畢業作品,名叫《刺痛故事》,約15至20分鐘。一個男生無緣由地決定自殺,卻陰差陽錯受到一本筆記本,裡面記錄著他遺忘的故事。隨著男生的尋找,他發現自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對於李振宇而言,他還很年輕,未來的導演之路剛開啟。不希望停留在安全區,會嘗試類型化的作品。「我做導演是想要向別人表達我的想法與故事,希望被認同,哪怕只有一個人。」
結語
新導演們大多很年輕,通往成熟導演的征途上還會遇到不少的艱辛、挫折。重要的是,在一往無前的過程中是否能保住初心,是否對於創作仍有著延續性的激情。
這需要新導演們對於現實社會、對於人性、對於自我有足夠持續性的關注和不斷深挖的勇氣。很開心,這三位導演在創作初期願意直面社會問題,有勇氣將鏡頭對準自己,在對人的關切中提供了一種對社會、對普羅大眾的解讀視角。希望未來他們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END-
※《一一》的巔峰在前,《快把我哥帶走》的成功是偶然嗎?
※TOP榜大製作大女主劇集落幕,年代《小女人》甜寵小情侶正當時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