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骨質疏鬆是一種靜悄悄的流行病

骨質疏鬆是一種靜悄悄的流行病

伴隨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骨質疏鬆已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骨質疏鬆是什麼樣的疾病?很多老百姓認為骨質疏鬆就是人老了自然會身高變矮,會駝背,會痛、會抽筋,屬於自然現象。但其實並不是這樣,骨質疏鬆是一種增齡性疾病,其患病率和腫瘤、心血管疾病幾乎並列,並且是可以治療、預防的一種疾病。

骨質疏鬆是一種靜悄悄的流行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提及骨質疏鬆,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缺鈣』。事實上,骨質疏鬆症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骨強度下降,骨折高風險增高的代謝性骨病。與缺乏運動、維生素D等多種營養素以及各種內分泌、代謝紊亂有關。目前,我國骨質疏鬆治療水平已經取得長足發展,但依然存在著就診率低、治療率低、治療依從性差等問題。因此提高公眾的防治意識,重視骨標誌物檢測,對於提高骨健康、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全面優化個人健康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質疏鬆和骨病科副主任醫師岳華教授指出。

骨質疏鬆是一種靜悄悄的流行病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檢驗科主任 范列英教授

對此,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檢驗科主任范列英教授進一步指出:「近年來,骨標誌物檢測在骨健康和個人健康管理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可分為骨轉換標誌物和骨代謝相關標誌物。其中,骨轉換標誌物可以反應全身性的骨代謝變化,可用於風險預測、鑒別診斷、療效監測,助力提高骨質疏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除了與骨骼健康息息相關,維生素 D 缺乏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多類疾病的患病風險,對於老人、孕婦、新生兒等多類高危群體來說尤其重要。因此,作為骨代謝標誌物之一,定期進行維生素 D 檢測、加強骨健康管理及相關疾病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骨松」患者治療依從性差怎麼辦?骨轉換標誌物檢測能幫助臨床醫生和患者更早評估骨質疏鬆的治療效果,助力提升患者依從性,從而提高療效

骨質疏鬆是一種「無聲無息」的流行病。為此,岳華教授提醒,早期骨量丟失在12%以內,病人毫無感覺,一點癥狀都沒有。直到出現腰背痛、腳抽筋,一部分病人還認為這是一個自然現象。其實不然,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臨床無癥狀,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風險隨之增加,嚴重者可引發脊柱骨折、股骨頸骨折、脛骨骨折等在內的骨質疏鬆性骨折,導致嚴重後果。

據介紹,正常人的骨骼在電鏡下的結構看起來是多孔性的,中間的連接非常緊密,幾何結構非常完整;骨質疏鬆患者的則不一樣,孔洞更大,中間骨小梁變得更纖細、斷裂,骨骼承重能力、抗骨折能力大大下降,導致了骨折風險的增加。骨折最常見的部位,首先是脊柱,會使病人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畸形。不僅是外形難看,關鍵是會壓迫到心肺功能,引起肺臟受壓,肺功能出現衰竭;最嚴重的是股骨頸骨折、大腿根部的骨折。大腿根部的骨折最常見於高齡老年人,尤其是男性。女性從圍絕經期開始,骨量出現跳水式的下降。男性相對一直很平穩,到70、80歲還不錯,但是80歲以上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開始迅速上升。這個部位的骨折,50%會致殘。

由中華預防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發布的「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診療指南2017」顯示,據統計,2006年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骨質疏鬆和骨量低下的患者約有6,944萬人,2020年預計將達到2億8,660萬人。最新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中國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我國40-49歲人群骨質疏鬆患病率為3.2%,其中男性2.2%,女性4.3%;5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9.2%,其中男性6.0%,女性32.1%;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32.0%,其中男性10.7%,女性51.6%。我國男性骨質疏鬆患病率水平與各國差異不大,女性患病率水平顯著高於歐美國家,與日韓等亞洲國家相近。此外,骨質疏鬆性骨折具有高致死、致殘率,調查顯示,有20%的患者在發生髖部骨折一年內死亡,30%的患者永久致殘。

骨質疏鬆症包括絕經後骨質疏鬆、老年性骨質疏鬆、特發性骨質疏鬆,以及由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和/或藥物導致的骨質疏鬆,其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絕經女性、母系家族史(尤其髖部骨折家族史)人群,而低體重、性激素低下、吸煙、過度飲酒或咖啡、缺乏鍛煉、飲食中鈣和維生素D攝入不足等人群也都應引起足夠重視。

近年來,骨轉換標誌物檢測在骨質疏鬆治療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可分為骨形成標誌物和骨吸收標誌物,具有快速、靈敏及在短期內反映全身性的骨代謝動態變化的特點。在眾多骨轉換標誌物中,骨形成標誌物1型原膠原N-端前肽(P1NP)和骨吸收標誌物1型膠原羧基端前肽β特殊序列(β-CTX)是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和國際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聯合會(IFCC)推薦的骨質疏鬆症干預過程中敏感性相對較好的指標,可幫助鑒別骨質疏鬆類型、評估病情變化、預測骨丟失和骨折風險,且更快反映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療效。《2017中國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診療指南》指出:骨轉換標誌物可以在藥物治療後1-6個月發生明顯變化,通過測量其變化情況可以了解骨吸收抑製劑或骨形成促進劑的作用效果,有利於預測療效,增加藥物治療的依從性。

岳華教授指出:「骨質疏鬆的治療效果有賴於患者良好的依從性。研究表明,有益增強依從性的因素是醫生的鼓勵和明確的療效。而骨轉換標誌物檢測能幫助臨床醫生和患者更早評估骨質疏鬆的治療效果,助力提升患者依從性,從而提高療效。因此,提高公眾對骨轉換標誌物的了解,重視骨標誌物檢測,對於全方位改善骨質疏鬆患者的臨床診療管理具有重要價值。」羅氏診斷Elecsys骨轉換標誌物檢測基於先進的電化學發光技術,提供了包括總P1NP檢測和β-CTX檢測在內的完整菜單,具有優異的精確度和批間一致性,為臨床和患者提供長期精確的療效監測,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有效助力骨質疏鬆症患者的管理。」

預防潛在患病風險難?生素D水平缺乏或不足一般無明顯的臨床表現,往往易被大眾所忽視,我國超過86%的人存在維生素D水平缺乏,定期進行維生素D檢測尤其重要。

作為骨代謝標誌物之一,越來越多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維生素D缺乏與骨質疏鬆、骨折、佝僂病和軟骨病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維生素D缺乏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慢病腎病、自身免疫疾病、常見腫瘤的患病風險。然而,在我國維生素D缺乏的狀況普遍存在。據統計,目前我國超過86%的人群存在維生素D水平缺乏(低於20 ng/ml)或不足(低於30 ng/ml)的問題,其中包括中老年人、孕婦、新生兒等多類群體。

「維生素D水平缺乏或不足一般無明顯的臨床表現,往往易被大眾所忽視,導致許多患者未得到及時補充,從而增加各類疾病的風險。」范列英教授表示,「對於骨質疏鬆症患者而言,維生素D能助力骨質疏鬆藥物發揮最佳療效,並降低跌倒及骨折風險。因此,定期檢測維生素D水平,可以儘早發現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從而及時進行維生素D的補充,這對於加強骨健康管理及預防相關潛在疾病的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人體對維生素D的吸收存在個體差異性,盲目補充可能存在潛在風險。對此,《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臨床應用共識(2018)》反覆提及,在服用各類維生素D補充劑前後,建議進行血清維生素D水平檢測,可指導調整維生素D劑量,以確保維生素D達到最優水平,全面優化個人健康管理。

目前,維生素D檢測難度較大、檢測方法眾多,但無論從臨床還是技術層面評估維生素 D 檢測方法,準確性和精密度均是最重要的評估標準。羅氏診斷Elecsys Vitamin D total檢測採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是已進行LC-MS/MS標準化的檢測方法之一,具有高準確度和高精密度特點,只需一管血,18分鐘就能快速、準確、可靠地評估人體內維生素D的水平,正確識別維生素D高度缺乏的患者,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科學合理地補充維生素D,降低包括骨質疏鬆症在內的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

羅氏診斷中國專業診斷和分子診斷部-免疫產品市場部經理游馨誼女士表示,羅氏診斷始終高度關注健康管理領域,並堅持創新,致力於將最新、最先進的檢測產品引入中國。在骨健康管理領域,Elecsys骨轉換標誌物檢測和Elecsys Vitamin D total檢測,可有效幫助優化個人健康管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保健時報 的精彩文章:

預防腫瘤要從兒童時期開始
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發現:過敏兒童更易焦慮和抑鬱

TAG:保健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