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來臨經常急救已晚?如何把握防治「第一關」
心梗急救最容易被耽誤的,往往是那些首次發作、明明具有高危因素卻不自知的人。這些人群出現胸痛、胸悶等現象,要麼一時手足無措,要麼想不到是冠心病發作,先扛過去再說,等到了醫院為時已晚。
■本報記者 胡珉琦
11月20日是全國第五個「心梗救治日」。而就在半個月之前,我國粒子天體物理和空間探測領域專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煥玉在進行學術報告的過程中,突發心梗,遺憾離世。
心血管病是我國慢病領域防治的重中之重,面對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在不斷上升的局面,患者必須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把關人。
心血管病正在農村暴發
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今年新發表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7》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城市和農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正在繼續上升,特別是農村地區尤為明顯,到了2015年,農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已經超過城市水平。
具體到急性心肌梗死(AMI),2002年至2015 年的數據統計結果表明,死亡率同樣呈上升態勢。農村地區急性心梗死亡率不僅在2007年、2009年、2011年數次超過城市地區,而且從2012年開始,農村地區急性心梗死亡率明顯超過城市地區。
以天津市居民為例,從1999年至2013 年,城市人口標化發病率有逐年下降趨勢,尤其是4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在下降。然而,45歲以下人群和農村居民發病率卻在逐年上升。男性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女性。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李慶國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由於生活水平和習慣的改變,一方面,農村正在成為各種慢性疾病暴發的區域,致死致殘率高;另一方面,村民無法像城市居民有機會充分接觸到醫療、健康的科普教育和信息,預防和就醫不及時,「廣大的農村留守人口將成為公共衛生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因此,在他看來,農村必須成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點區域,其中,亟須為農村居民提供切實有效的科普教育。
除了現有的鄉村醫生培訓、村民健康教育,李慶國認為,現階段需要針對村民最容易獲取信息,並且是他們所信任的渠道,真正持續地投放相應的科普教育內容。比如國家級的媒體平台在新聞節目、天氣預報前後播放防治急性心梗的公益廣告、視頻,從而產生持續的影響力。
高風險要自知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7》還提到,根據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網路申報數據,2016 年全國介入治療病例增長較快,手術指征及器械使用較為合理,介入治療的死亡率穩定在較低水平。
另一方面,為進一步提升胸痛相關疾病醫療救治能力。去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正式發布了關於印發《胸痛中心建設與管理指導原則(試行)》的通知,鼓勵滿足建設條件的二、三級醫院建設胸痛中心。
李慶國表示,目前,城市醫療機構的胸痛中心越來越多,甚至不少縣級醫院也開始建設胸痛中心。它的重要性在於,從急救中心出動救護車,到將患者快速運往有相關救治能力的醫院,再經過快速通道接受相關專科醫生的診治,這一過程的效率大大提升了。
對急性心梗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時間」。很多人都知道,心梗救治要爭取黃金120分鐘,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萬的心肌細胞死亡,早期開通血管是降低心梗患者死亡率的關鍵所在。
可是,儘管醫療水平和效率在提升,心梗急救依然很嚴峻。因為所有的救治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患者要在第一時間作出正確的反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換句話說,心梗急救的第一道關,其實是握在患者自己手裡的。
急性心梗發作時,一般以胸痛為主。李慶國告訴記者,有致死可能的胸痛,除了急性心梗會誘發,還可能是主動脈夾層、肺栓塞。因此,有時候自行吃藥,不一定是最科學的選擇,最保險的做法還是立即撥打120。
「除非患者很清楚自己的疾病史,並且過去經過醫生診斷,可以先服用阿司匹林或者硝酸甘油。可一旦癥狀無法緩解,必須去醫院。」李慶國說,心梗急救最容易被耽誤的,往往是那些首次發作、明明具有高危因素卻不自知的人。這些人群出現胸痛、胸悶等現象,要麼一時手足無措,要麼想不到是冠心病發作,先扛過去再說,等到了醫院為時已晚。「這些人恰恰是重點科普的對象。」
提到急性心梗的高危因素,一般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超重等。李慶國提醒,如果存在這些指標不正常,不管是什麼年齡,一旦出現胸骨劇烈疼痛,有瀕死、壓迫感,就要意識到有心梗發作的可能性。
發病逐漸年輕化
目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就已經突破了2.9億,最可怕的是這個曾經的老年病,現在正在年輕化,而且是越來越年輕。李慶國表示,罪魁禍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年輕人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熬夜現象非常嚴重;其次,飲食不加以節制。有數據顯示,1992—2012年中國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呈明顯上升趨勢;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顯示,1991—2011年18~60歲居民身體活動量呈明顯下降趨勢,尤其是20~49 歲青壯年人群的鍛煉率偏低。
遺憾的是,年輕人即便知道這樣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誘發疾病,但仍然不願意作出改變。
「與其花費更多的金錢去保健,不如相信這些有確切科學證據的結論,改變生活方式、控制體重,就可以幫助你儘可能遠離心血管病。」李慶國說。
此外,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顆粒物大氣污染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尤其是細顆粒物 (PM2.5)被認為是大氣污染中最主要的致病成分,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更為密切。
※「注射活體細菌」?可讓腫瘤萎縮甚至消失,或成抗癌新希望
※河流食物鏈中的動物,已經高劑量暴露在抗生素等藥物中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