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魯西奇:中國歷史研究的主體性、核心問題與基本路徑

魯西奇:中國歷史研究的主體性、核心問題與基本路徑

中國歷史研究的主體性表現在研究者站在怎樣的立場上、研究誰的、為誰而研究中國歷史。中國歷史研究者的立場主要有「國家」立場、「世界」立場以及「人」的立場三種。中國歷史研究的核心問題主要有:其一,中國文明的形成、發展與特質;其二,多元、統一的中國之形成與發展;其三,中國的現代轉型。中國歷史研究者須「進入」並立足於現實的與學術的「中國田野」,去開展中國歷史研究;亦應充分使用多樣、多元的歷史資料,梳理多樣、多元的歷史敘述,從而形成多樣、多元的中國歷史認識。

一、中國歷史研究的「主體性」

中國歷史研究的主體性,包括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研究者的主體性;二是研究對象的主體性;三是研究目標的主體性。其中的核心是研究者的主體性,即誰、站在怎樣的立場上研究中國歷史。中國歷史研究者的立場,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國家」立場。研究者站在「國家」的立場上,主要圍繞:(1)「國家」的形成、興盛、衰退乃至滅亡以及這一過程中國家「統治」或「治理」的成敗得失;(2)「國家」的本原、類型、形態、結構及其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基礎;(3)中國「國家」的形成、發展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意義等三個核心問題,從不同歷史時段、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開展研究。從「國家立場」出發的歷史敘述、分析與解釋,乃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主流;研究者的主體性在本質上是中國的「國家性」,其所選擇並界定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國家」的「中國」,其研究的終極目標是為國家的、為中國的。

二是「世界」立場。從「世界」立場出發的中國歷史研究,有兩個重要預設:(1)世界歷史的進程,具有某種基本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源自人類歷史發展的共性。(2)世界歷史的進程在總體上表現為「從相對孤立到普遍聯繫」「從分散到整體」的過程,所以「全球化」乃是一種悠久的、不斷加強的歷史趨勢。站在「世界」立場的中國歷史研究者,大多接受、奉行「整體歷史」或「總體史」的原則和思想方法,並相信中國歷史研究(包括其區域歷史研究)可以揭示世界歷史的統一性或全球化進程及其實質。

三是「人」的立場。從「人」立場出發的中國歷史研究,其研究目標,乃是探究「中國人」的人性,思考與分析「人」的本質、中國人的本質及其在人類發展中的地位與意義。其所研究的歷史乃是「人的歷史」,是以人為本位、以人為主題的歷史,其核心問題就是「人」(中國人)的形成、演變,以及人與其生活的世界之間的關係,乃是為「人」的歷史,為「中國人」的歷史。

三種立場並無高下之別,但是,任何一項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研究,都應當是立場明確的研究。

二、中國歷史研究的核心問題

中國歷史研究的核心是「中國」。無論站在何種立場觀察、分析中國歷史,大多數研究者都會承認:(1)「中國文明的連續性」;(2)「中國政治的統一性」;(3)「中國的現代轉型」。這三方面認識,已成為大部分中國歷史研究者的基本共識。

(一)中國文明的形成、發展與特質

長期以來,「國家」曾被認為是中國文明的核心。但國家及其形成,基本上是人類文明史的普遍現象,並非中國文明所獨有;中國文明的獨特性在這方面的表現主要是國家形成的過程以及所形成的國家形態與結構。

中國文明起源的多中心論或多元論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中國歷史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考察構成中國文明的各區域文明走向「統一性」的進程。

雖然這一進程的結果應當是中國的「一體化」或「統一性」,但在這一進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中國文明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卻是其包容性。

包容性應當是中國文明最重要的特徵。「泛愛容眾」「和而不同」,應當可以較好地概括中國文明的包容性。而中國文明的包容性,來自並蘊含於中國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是中國文明內在的核心,也是中國文明為人類文明作出的最有價值的貢獻。因此,中國文明的包容性應當成為中國歷史研究領域的核心之一。

(二)多元、統一的中國之形成與發展

中國的統一性首先並主要表現為政治上的統一。「多元、統一的中國之形成與發展」這一問題的關鍵,乃在於中國的政治統一是如何實現並長期維持、不斷強化的。

古代歷史上的中國沒有建立或形成過統一的經濟體系。歷史時期也並沒有存在過一個整體的、向內凝聚的「中國社會」或某種同質的「中國社會」。同樣的,中國文化在源頭上是多源的,在構成上是多元的,在形態與內涵上是多樣的。多元化與多樣性乃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歷史研究所關注的重點之一,就應當是歷史上的中國國家,是如何控制其人群複雜、經濟與文化形態各異的遼闊疆域的。總的說來,中國國家對於疆域內的不同人群、地域採取兩種最基本的統治方式:一是直接統治;二是間接統治。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里,國家政權均採取直接統治與間接統治並行的方式。

認識中國疆域內人群、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諸種差異,採取靈活多樣的制度與策略進行統治或治理,是中國實現長期統一的「法寶」,也應當成為中國歷史研究的核心命題之一。

(三)中國的現代轉型

中國的現代轉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國家轉型;(2)經濟轉型;(3)社會轉型;(4)文化轉型。

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各領域的現代轉型,乃是百餘年甚至三百餘年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索。因此,「轉型」也應該是中國歷史研究的核心命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國歷史的研究者越來越傾向於從中國內部探求中國現代轉型的動因,以及中國內在變遷的可能性。

中國的現代轉型,是以「國家轉型」先行並主導的。國家或政治權力主導下的全面轉型,乃是中國現代轉型的根本性特徵,也是中國現代轉型的成就與教訓的根源。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揭示中國現代轉型的這一主要特徵及其意義。

三、中國歷史研究的基本路徑

中國歷史研究的一般性方法論原則就應當是:站在當今的中國,去看中國的過去;再放開眼界,去看當今的世界及世界的過去;然後回過頭來,以歷史和世界的眼光,重新認識、理解當今的中國,並思考其未來。

中國歷史研究者須「進入」並立足於現實的與學術的「中國田野」,去開展中國歷史研究。

中國歷史研究的具體方法,可分為三個步驟:一是鑒別、解讀、分析豐富、完整的歷史資料,藉此理清中國歷史的進程與基本事實,即「從史料到史實」;二是從第一個步驟所認識到的「史實」中「看到」中國歷史發展的某些法則,形成對中國歷史總體趨勢、基本結構、根本動因的認識,即「從史實到史識」;三是將第二個步驟中所得出的對中國歷史的認識,與對世界歷史的總體認識和人類文明發展的一般法則相比照,獲得某些新的啟示,或者形成某些對於人類歷史的新認識,即「從史識到史觀」。

中國歷史資料的豐富性與複雜性,既給中國歷史研究者帶來諸多便利,也導致了研究工作的繁重和巨大的困難。因此,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要一環,就應當充分重視中國歷史資料的多樣性與多元性,從多樣、多元的史料出發,梳理歷史敘述及其所敘述之史實的多樣性與多元化,分析其成因與意義,並進而探求「統一的中國歷史」的史實。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歷史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8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網李中平/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8年第3期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與圖書館結緣的哲學家馮友蘭
趙立慶:加強綜合類期刊「雙一流」建設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