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神奇的拍打屁股養生法!女性要看看!

神奇的拍打屁股養生法!女性要看看!

《黃帝內經》云:「經絡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骨正筋柔,氣血自流」。只要打通經絡,即可百病不生。骨正筋柔,使氣血順暢。

而現代人不愛運動,會導致血液不通暢,氣血不通暢,外邪就容易侵入體內,體內毒素排出緩慢,長期以往,淤塞堆積在體內,造成經脈堵塞,給健康留下隱患。

萬病皆是源於淤和堵,我們人體有一個中央,是最容易出現循環阻塞的問題,它就是我們——臀部。

1

臀部是人體的一大「毒窩」

臀部位於人體的中部,是經絡氣血運行的關鍵樞紐,有六條經絡經過,是連接人體上下氣血運行的橋樑,臀部裡面是盆腔,有子宮卵巢、附件,肛門、陰道、腹股溝淋巴。

現在工作環境有空調,而且工作基本都是坐在電腦前,由於缺乏運動和受寒,導致臀部寒、濕和瘀,出現了一系列盆腔淤血綜合症的癥狀,這個時候病人往往認為自己是盆腔炎,不孕患者馬上聯想到輸卵管的問題。

神奇的拍打屁股養生法!女性要看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下面我們來看看,臀部毒素積聚會招致哪些危害。

1.臀積毒素、影響腰部

由於我們久坐、蹺二郎腿,臀部經絡不通,代謝不好。使臀部循環不暢、發涼、大量寒毒囤積在腰椎、盆腔、腹股溝處。

臀部附近就像一個垃圾場,從而招致腰部問題。如:腰酸、帶脈不暢、腰腹贅肉多、下肢循環不好。


神奇的拍打屁股養生法!女性要看看!


2.招致各種婦科疾病

臀部寒涼,盆腔內、腹股溝堆積很多瘀堵的毒素病菌,招致盆腔積液、盆腔炎、附件炎、 陰道炎等炎症。

臀部周圍受寒,會使臀部經絡收縮,呈現痛經,月經不調,血色暗、血塊等。

當臀部(盆腔)多濕,會形成泌尿生殖系統的炎症,盆腔炎或陰道炎等。

在子宮、卵巢部位寒氣不容易排出易構成囊腫,肌瘤等。

3.臀積毒素,影響外形比例

臀部、腿部、腰部易引發部分過多浮肉、過量的水份彙集,易產生濕症、寒症、身體變形、代謝減慢、人體比例不協調等等問題。

2

調理方法

每天堅持拍打屁股至少5-10分鐘,堅持一個月以上就會看到效果,若是事務繁忙,不必專門花時間,走路的時候,順道拍拍屁股身體就能感受到明顯變化。


神奇的拍打屁股養生法!女性要看看!


拍打方法

具體方法:雙手舉起平肩,自由落體下去,拍打臀部周圍包括小腹、腹股溝、髖關節和骶尾部。如果在拍打過程中發現某個部位刺痛,就每天重點拍打,直至痛點消失。也可以用拍子隔著衣服拍打屁股,拍打前建議去醫院檢查一下,如果有囊腫者慎拍。拍屁股後不要馬上洗澡,拍屁股的時候要注意保暖,不能一邊吹著空調或者電扇一邊拍屁股。


1.實掌拍打刺激大,療效更明顯。

2.為了減輕痛感,有時也可用空掌。但空掌並不是把手指彎曲手掌鼓起來形成一個大空心,而是把大拇指與其他四指併攏,形成一個很淺的空心,其餘手指依然平坦,所以基本上還是實掌。

3.如需要加強某些局部的刺激,可用手背拍打,以並排的手指背面指關節為主,因此處肉少,骨關節突出,比手掌更硬,所以拍打刺激更大。

4.有些部位可用拳頭拍打,如臀部肥厚之處。

5.大面積拍打時,整個手掌和手指部分應全用上。

6.對自己用手拍不到或者用手力度不夠的部位,可用工具拍打,如布鞋底、木棒、石頭等其它天然材料做的拍打工具。

拍打力度

拍打按力度可分為文拍和武拍兩種,如同煲湯煎藥的火候分文火、武火一樣。文拍就是輕拍;武拍就是重拍。

拍打力度沒有絕對標準,所以文拍、武拍是相對的概念。同樣的力度,對這個人是武拍,對其他人也許是文拍,所以具體用力大小還需根據年齡、病情、部位、環境等各種因素決定。

武拍、文拍應交替使用。總原則是:不可一開始就重拍,拍打力度需由輕到重。通常開始拍時痛感明顯,過一會兒痛感就會降低,再逐漸加重力度。只要能忍受,拍打的力度越大越痛,療效也越好。

輕拍可達到與重拍相同甚至更好的療效,但需要的拍打時間更長。對一個部位如果能拍打一小時以上,療效更好。

小貼士:

1、平時注意臀部的保暖,少食冷飲和寒性食品。

2、如果每天必須坐著工作,可以做做工間操,坐一小時站起來拍拍屁股。

3、有手腳冰涼、痛經、月經量少、子宮內膜薄、子宮內膜厚情況的,如果每天拍屁股30分鐘,堅持拍屁股3個月上述癥狀會明顯改善,而且往往還會有一個意外收穫,肩頸痛明顯好轉了,臉色紅潤了。

4、月經期間不建議拍屁股,但是如果月經量少,沒有不適可以拍屁股,有痛經可以多拍八髎,痛經的時候拍八髎可以緩解疼痛。

5、懷孕後不建議拍屁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靠譜中醫 的精彩文章:

進補常用藥酒,溫腎壯陽,身體更好!
全身最重要的74個穴位講解(收藏貼)

TAG:靠譜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