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入行論》第153課 上

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入行論》第153課 上

此等一切支

佛為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智慧品》中所講的智慧,是什麼樣的智慧?你在學習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對這句話的解釋,無著論師和麥彭仁波切有何差別?你認為哪種更合理?請說明理由。

有些人對修積世俗善根饒有興趣,但對聞思修空性法門卻不提倡,這樣會有什麼結果?為什麼?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這個公案對你有何啟示?你打算怎樣將這個道理告訴更多的人?

按照華智仁波切的觀點,《入行論》前三品講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中間三品是「已生令不退」,精進、靜慮、智慧後三品是「不壞令增上」。現在就是令菩提心增上三品中的第三個——第九品智慧。

《智慧品》的內容應該說比較廣,學起來也比較費勁。當然,對中觀空性法門有所認識的人,恐怕不是特別困難,但剛皈依佛門或者剛學習佛法的初學者,學起來確實比較難。以前我自己學習的時候,感覺就比較強烈,學習前八品時,雖然修持起來不太容易,但字面上沒什麼不懂的,基本上都能理解。而到了《智慧品》時,就有一種雲里霧裡的感覺。我本人不算很有智慧,可也不算特別笨,但是遇到這一品的時候,很多地方都不懂,當時費了很多時間。

所以這次學習《智慧品》,大家一定要認認真真、反反覆復地鑽研,否則光是聽一遍、看一遍,裡面的內容恐怕無法完全領會。尤其是新來的一些居士,我擔心你們到了中間因為聽不懂,就半途而廢了,那有點可惜。大家開始時一定要發願:「不管這品再難懂、再費解,我也要把它學完、學懂!」要有這樣的決心。

《智慧品》的傳講方式,跟前面的可能有點不同。前面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經常會講一些公案,但《智慧品》引用公案比較困難,我應該會直接按照古大德的傳統方式講下去。在講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認真聽,若能學好這一品,中觀空性方面肯定會打下穩固的基礎,因此上師如意寶對這一品相當重視,大家無論如何一定要學好。

在本品當中,格魯派、寧瑪派、薩迦派等各教派之間的辯論相當多,如果這次傳講時也展開辯論,恐怕初學者很難以理解。所以我這次基本上不講,講了有些人可能也接受不了。我曾在《入行論》中提了一下格魯派的觀點,事後好多格魯派的弟子議論紛紛。其實學過因明、入過辯論場合的人,就會知道這是正常現象:我們寧瑪巴對格魯派的觀點有過駁斥;格魯派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勝觀部分,對前譯派也有過駁斥;我們前譯派內部互相駁斥的也比較多;格魯派宗喀巴大師的四大弟子之間的觀點不盡相同,彼此也有激烈的辯論……但以前沒有參加過辯論的人,聽到一句話就覺得:「堪布是不是在詆毀我們格魯派啊?」雖然你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格魯派的,但也許我對格魯派教法的尊重,你都不一定有那麼大的恭敬心和維護心。有些人剛開始學的時候,很多辯論都不太懂,所以我這次暫時不講。

這些辯論方面,《澄清寶珠論》中講過一些,尤其是麥彭仁波切與ra沙格西的辯論書、與扎嘎活佛的辯論書,裡面講得非常精彩。我以前學過很多辯論書,年輕時對辯論和各派的不同觀點特別有興趣,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這上面了,所以現在講《智慧品》的時候,許多地方印象都比較深,應該能講一點兒。但我想這次主要是抉擇空性,辯論只是從大概意義上介紹一下。

下面開始學《智慧品》。

丁五(智慧)分三:一、連接文教誡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這個科判是《善說海》的科判。華智仁波切和麥彭仁波切也有不同的科判安立,但這裡用無著菩薩的觀點來分析。

戊一、連接文教誡生起智慧:

智慧分為世間、出世間兩種,這裡的智慧指出世間智慧,而不是世人所說的「這個小孩讀書時智慧很高」、「那個人搞生意、學電腦的智慧不錯」,不是那種智慧。出世間智慧主要是通達一切諸法皆是空性,從這個角度來講的。

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慧。

這個偈頌,大乘論典中經常引用,老修行人應該比較熟悉。意思是說,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為了讓我們生起智慧而宣說的。它們是生起智慧的助緣,智慧如果沒有這些因,是很難生起來的。或者說智慧度是根本,前五度是它的支分。上面所講的「一切支」,全部是為了生起證悟諸法無實的空性智慧。當然,這還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在這裡暫時不闡述。

為什麼說智慧如此重要呢?因為智慧是根本,佛陀在《般若經》中云:「無量盲人無引導,不能見道入城郭,闕慧五度無眼導,無力能證菩提果。」(這個教證,在《善解密意疏》中也引用過。我們講《善解密意疏》時,好像是1990年還是1991年,那時候在桑耶塔裡面,只有幾個佛教徒一起學過。)無量盲人若沒有人引導的話,根本不可能入於城鎮,不要說是無量,即使讓一百個盲人依靠自力去日本東京的路口,他們也無法找到方向。同樣,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如同無人引導的盲人一樣,根本不能成為菩提之因。有些人經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坐禪,但若沒有智慧的攝持,對空性和中觀法門一無所知,那所做的善法就像是盲人入道一樣,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般若經》中還有個教證說:「所有的河流入於恆河,隨同恆河入於大海。同樣,五波羅蜜多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才可以到達遍知的彼岸。」所以,智慧波羅蜜多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寺院和居士團體,對布施、供燈、做慈善等世俗的善根非常有信心,但對中觀空性卻興趣索然,有些法師對學習這些也不提倡。如果是這樣,那你的修行相當於盲人一樣,五度無法直接成為遍知佛果之因。《大智度論》中說過:「五波羅蜜如同盲,現前智度乃為導。」這一點不僅是藏傳佛教的觀點,漢傳佛教的憨山大師也說:「般若乃諸佛之母,菩薩之真因。」這種說法跟麥彭仁波切的說法比較相似,麥彭仁波切也認為般若是諸佛之因,而禪定等五度,是生起般若智慧的根本因。

當然,個別法師對這個頌詞的解釋有所不同。比如無著論師認為,「一切支」僅是指禪定,他在《善說海》中引用《學集論》的教證說:「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說。」認為禪定是產生智慧的因。他在前面也說過:「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禪定。」精進完了以後,要安住於禪定;而禪定完了以後,要開始入於智慧,就像《經莊嚴論》中所說,前前作為因,後後作為果。但按照麥彭仁波切的觀點,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緣,就像國王出征時,四大軍隊緊緊相隨一樣,彼此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智慧不能離開其他五度,不能說只要一個禪定就可以了。

學習這個頌詞後,大家一定要了解,我們既要有智慧,也要有靜慮為主的其他福德。上師如意寶經常教誡,通過聞思修行一定要有空性的見解,同時對世俗的善根,比如磕頭、念咒語、轉繞佛塔等也不能捨棄,福慧要雙修,不能偏墮。倘若只有福德而沒有智慧,或者只有智慧而沒有福德,都是不能成佛的。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云:「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曾經在迦葉佛時有兩兄弟,一個特別愛修福報,一個特別求空性智慧。後來在釋迦佛教法下,修福報的人轉生為一頭大象,由於出征時很有能力,國王對它極其喜愛,用各種金銀珠寶裝飾其全身,但是大象太笨了,有多少珠寶也沒辦法享用。而只強調空性智慧的人,在釋迦佛座下證得阿羅漢果,但因為前世沒有積累過福報,到城市裡化緣時無人供養,經常是空缽而回。有一次他想:「我連這個大象的福報都沒有,這是什麼原因呢?」他用神通一觀察,才知道這是他們兩兄弟偏重福報和偏重智慧的結果。(但有些法師解釋時說:「不管怎麼樣,修智慧還是好一點。阿羅漢雖然在城市裡沒有化到緣,但他依靠神變可以到山上吃水果。」說是這樣說,可是沒有福報的話,不知道他能不能找到水果。)

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福德也不能放棄,智慧也不能放棄。有些居士真的有這個毛病,只要是供燈、布施、磕頭,積累世俗的善根,他就非常重視,但是聞思修行、求智慧、觀空性,他就躲得遠遠的。雖然每個人的智慧有限,對空性全部通達無礙的話,不要說是初學者,就連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的人,都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兩方面都不能捨棄,這是相當重要的!

假如生起了空性智慧,便能遣除三界中的一切痛苦,菩提心也容易生得起來。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說:「如是瑜伽士,若修習空性,內心喜利他,決定無困難。」如果生起了空性智慧,看見芸芸眾生因實執而日夜勞碌,對他們一定會生起悲心的。有些人為什麼沒有悲心?原因就是對空性修得不夠。倘若學習了中觀般若法門,完全通達佛陀所講的空性道理,對眾生肯定會生起悲心的。

去年我們講了《中論》後,許多人都依靠理證生起一些空性見解,覺得世人特別執著的東西沒有絲毫實義,可惜他們不懂這一點,於是生起了強烈的悲心。如果你一點空性見解都沒有,口頭上說「眾生好可憐哪,我想幫助他」,但這種悲心只是相似的悲心,因為你沒有從根本上了知萬法實有的過患。若是有了空性的境界,不需要勤作就會生起悲心,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有些道友為什麼對別人生不起悲心?原因就是你對很多事情有一定實執,有了實執的話,自己就開始執著,見別人執著也覺得理所當然。所以,息滅自他的痛苦,一定要靠空性見解,這是極為殊勝的竅訣。

我每天接的電話中,經常聽到別人的痛苦。剛才有個人說:「我很長時間以來,心裡有訴不完的痛苦,有寂寞的痛苦、等待的痛苦、觀望的痛苦……怎麼辦哪?」我暗暗算了一下,好像七八個痛苦,我告訴他:「你最好是多看一些中觀空性法門。」但他會不會看也不知道。其實就算是強烈的慾望、貪心、嗔心,通過空性法門斷除也非常容易。龍猛菩薩在《六十正理論》中說:「若許有實法,則生大貪嗔。」假如認為一切是真實存在,定會產生極大的貪嗔——覺得怨敵是實有的,就非要殺他不可;覺得人或財物是實有的,就千方百計要據為己有。所以,整個世界要獲得安寧和平,自己的內心要得到寂靜快樂,暫時、究竟最好的妙藥就是空性法門。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從道理上明白,實際行動中也要多串習,若能如此,自己的實執是很容易斷除的。

對別人的最大幫助,其實也是幫助他證悟空性。所以我平時非常喜歡講一些空性法門,這些講起來比較容易,不像《俱舍論》和《因明》那麼難懂。而且到了一定的時候,自己就好像不存在一樣,所有的煩惱和執著都消失了,看每個人的臉上也是露出笑容。暫時的快樂尚且無法言說,究竟的功德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聽聞空性法門,生起空性的見解。

-----

-----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

-----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的精彩文章:

發誓有生之年不害任何眾生——入行論 151課 下
被你刺滿的雙手,此刻擦乾你眼淚——佛子行 第4課

TAG: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